「禁養令」讓養殖戶遭殃,養殖戶該何去何從!

相關專家指出,養殖場內動物的糞便,嚴重的汙染了周圍的環境和空氣,特別是靠近水資源的更是後患無窮。而且,土地的酸鹼平衡被打破,不得不整頓。

有一位老農向說出了自己的3點看法,估計偽專家聽了,一定會臉紅的。

“禁養令”讓養殖戶遭殃,養殖戶該何去何從!

1、養殖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了,以前咋不說汙染,現在牲畜已經減少很多了,卻來談汙染?工業的汙染不比養殖大嗎?

2、養殖業一直都是很多農牧民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如果突然之間不讓養了,沒有了經濟來源的農牧民怎麼生活。他們可沒有工資,更沒有退休金啊,養殖戶們的心裡實在是苦啊。

3、物價飛速上漲,這時候在斷了養殖戶的後路,我們該怎麼辦?

“禁養令”讓養殖戶遭殃,養殖戶該何去何從!

說得確實在理,但是小編在這裡想和大家說一些心裡話,很客觀地為大家分析。其實對於工業汙染的整頓早在2008年就開始了。當時大量的排放廢氣廢水的廠子被關停被整頓,不少工人工資大打折扣甚至失業。現在的工廠,廢水是經過處理排放的,廢氣也是經過過濾的,往年的大黑煙囪如今也開始冒起了“白煙”。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吧。

保護環境的意識真的有。在大自然面前,我們是多麼渺小,多麼無力。沙塵暴、龍捲風、洪水、乾旱哪一條又不是環境破壞、失衡的具體表達呢?我們可以積極支持禁牧,但最根本的是要讓農牧民有生活下去的的資本。不是單純地說個禁牧就完事。怎樣引導、怎樣讓補貼實實在在地到手裡,怎樣讓養殖業持續健康地有後續發展,這些才是農牧民最最關心的實在問題吧。大家說是不是。

“禁養令”讓養殖戶遭殃,養殖戶該何去何從!

對此,給大家幾點參考建議:

1、提升養殖場

當年被關的工廠,成功地解決了汙染問題就是最好的榜樣。想要生存,就得進步。農民要對養殖場的規模、糞便處理、日常管理上都要進行改進和提升,要按照標準化來進行,這樣才能順應改革的大潮。當然,這個過程中,我們肯定需要國家的援手。

2.跳出禁養區

如果你的養殖場現在就在禁養區內,與其等著受罰,不如主動配合進行搬遷,趁早尋求新發展。胳膊始終是擰不過大腿的。

3.轉型

轉型也是一個不錯的出路,可以考慮在原來養殖的基礎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休閒農業,說不定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呢?當然這些只是建議,大家可以認真思考一下。這些問題,我們遲早得面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