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前言

週四中午,上海世界外國語小學門外發生了出人意料的不幸事件,不禁讓人悲痛萬分,也想起一件頗為悲痛的往事,這起震驚中日兩國的事故已經過去足足三十年了。

如今很少有人能馬上想起這場事故了,或者說這件事已經在許多上海人的記憶中塵封,但對於當事人來說,這件事情永遠不會過去。那就是1988年3月24日的311次列車事故。

對我而言,第一次瞭解這起事故是十年前讀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時偶然看到的,八十年代的中國恍若隔世,許多事情都有些陳舊得不可思議,但上網一查,這件事並非日本作家的杜撰。原文我已經不記得了,在此摘抄一下:

打開電視。幾秒鐘後,三十二英寸的大畫面中出現了撞毀的火車車廂。這畫面他已看過多次,是上個月發生於中國上海近郊的火車相撞事故,電視節目正播出車禍的後續發展。”

1988年3月24日14時20分,火車相撞,日本旅客死亡27人,重傷9人,輕傷24人,基本都是學生。

東野圭吾喜歡用真實的著名事件來為他虛構的故事錨定時間線,看來這起事件在東海的另一邊也曾激起滔天的浪花。確實,27個年輕生命突然隕落,讓人怎不能心生悲涼。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車廂嚴重變型擠壓是這次事故傷亡重大的原因之一。

事故發生在滬杭鐵路(已經更名為滬昆鐵路)匡巷站,位於今天上海市嘉定區東南封浜鄉匡巷村。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日本電視媒體制作的事故發生的示意圖。兩輛列車在匡巷站外,“X”處相向撞擊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當年日本電視臺轉用的上海電視臺的畫面(匡巷鄉應為匡巷村)

因為列車員的冒進操作,導致兩輛列車撞車,但更為不幸的是311次列車的一節車廂因為碰撞擠壓嚴重變形,其中有來自日本高知縣的修學旅行團27名學生和1名教師不幸遇難。他們是高知學藝中學校・高等學校的學生。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高知縣位於日本四島最小的四國島南端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今年3月24日,這所學校為事故30週年舉辦追思會

這次事故並不是中國鐵路史上死傷最慘重的事故,但這起事故非同一般,首先一個是事故涉外,至今仍是中國鐵路運輸史上外國旅客死難最慘重的一起事故;其次是波及的是年輕學子(29名遇難者中,有27人是日本高中學生,平均年齡16-17歲),讓人無比痛心,當他們興奮地開始在中國的旅行時,誰會想到這是一次墜入地獄的旅行?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在電視中看到高知學藝高中舉辦事故30週年追思會的新聞,感慨時間流逝之快。

遇難者親屬們趕來之時,傷員和遺體都已經開始清理。面對著火車殘骸,我們只能看到一張張無助悲痛的臉。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上圖哭泣的母親中田喜美子,如今(下圖)依然參與著遇難家屬會的活動,仍在為搜尋事件的全部真相而努力。她已經70歲了,她的二女兒惠子在事故中喪生。如果能活到今天,她的女兒已經比當年的她還要年長了。(照片均截屏自每日新聞)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上面為倖存的日本學生回到高知縣時面對記者和鏡頭的神情,難以言說。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出事的修學團學生在事故之前的遊玩照片,不確定其中是否有遇難者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學校在事故一週年舉辦的追思會,因為學校堅持認為自己沒有責任,並只願意給付每人800萬日元(?)的撫慰金,導致部分遇難家長和校方後來也陷入了訴訟戰之中,學校儘管勝訴,但與數位家長至今沒有和解。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網上可以找到的有心人特意找到的祭臺。這座祭臺為方便遇難家屬前來弔唁之用,遠處正對的地方種植了松柏,示意為出事地點。這個帖子已經有十年之久,不確定祭臺是否還在。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高知縣地方媒體,在列車事故30週年之際,特地去實地拍了一張照片。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日本國駐上海總領事在事故29週年之際(去年?),祭拜死難師生

(日本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官網)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在追究事故責任時,一開始認定為311次列車有制動問題,但後來發現這是一起嚴重的人為事故。311次的列車員周小牛和劉國隆沒有按照規定作業進行瞭望,確認出站信號,而放行208次列車的封浜站也疏忽了,早兩分鐘亮綠燈放行,再加上當時的列車沒有隔離車廂,造成了這起涉外的意外事故和重大傷亡。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當時的救援行動倒是非常迅速,當地村民首先報警,當地消防中隊於15分鐘內趕到,當地衛生院等人員開始救助,後來陸續轉去市區大型醫院,當天上海市血液中心就用掉了6萬毫升血液用以救治傷員。當然,許多年輕的生命很難挽回。當時由於出事車廂被嚴重擠壓,救援人員只能爬上車頂,將車廂氣割切開,形成通道救出傷員或運出遺體。那天因為傍晚天氣情況變得惡劣,又處於市郊,救援工作困難重重。

前面說到的中田喜美子,因為與學校的訴訟問題,沒有將女兒的名字放在學校修造的慰靈碑上。她2013年出了一本書《シルクのブラウス》,意思大概是“絲質上衣”,或許那是她在事故中去世的女兒最後穿著的衣服,也或許寓意她短暫美好的生命。

這本書的導語令人哽咽

娘の無念は、晴れていない―。”(意思大致是“我的女兒還死不瞑目。”)原來,在我們看似簡單直接的事實之下,有我們不知道的真相,例如學校安排旅行時的不當做法,造成事故的真實原因,追究責任的方式方法等等,很遺憾,沒有辦法讀到,更別說鄙人糟糕的日文水平根本無法讀完這本書,只好被這句聳動的標語牽著鼻子走了。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最終,因為當時中日經濟及收入水平的巨大差異,雙方就賠償問題進行了多次磋商(在東京和上海先後進行了8輪談判)。中方賠償每位遇難者450萬日元,而每位遇難者最終通過賠償、保險理賠、各界捐助獲得4850萬日元。中方曾派出時任上海鐵路局局長的韓杼濱率團赴日本挨家挨戶慰問致歉。據每日新聞,當時中方還誠摯邀請遇難者家屬於一週年祭時到上海祭掃,並由中方承擔3天全部的住宿旅行費用。

事故責任人,司機周小牛被判處6年6個月有期徒刑,副司機劉國隆被判處3年有期徒刑。而據每日新聞,事故中唯一的中國籍死難者,一名未被公開姓名的列車檢車員僅僅獲賠2500元人民幣(當時約合8.5萬日元)。

三十年前,發生在上海的那次27名孩子罹難事故

日本共同社關於上海列車事故30週年,高知學藝高校的紀念活動的報道中引了一位發言者的談話,這位名叫宮地宏子的人,今年46歲,她說自己恰好是當年遇難學生的同齡人,她所在的那個組幸好安然無恙,但後來當上老師之後,她一直教育學生“活著並不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要“珍惜自己存活下來的生命,這樣有助於更好地祭奠死去的人。”

絮語以結文

時間匆匆流去,那些從未老去的靈魂從空中俯視著我們芸芸眾生出生、長大、衰老然後死去。四季輪轉,雨雪交替,寒暑往返,三十年的光陰就這樣過去了。今天在地圖上很難找到匡巷站的具體位置,不知道那些家長們會不會還常常來這裡祭掃。

對於世界上所有發生的可怕的事,也許我們沒有一一解決他們的能力和勇氣;我們會失去一些我們無比珍視的東西;即便沒有失去,我們也難以避免陷於恐懼。即使不恐懼,也難免不憤怒。即使連憤怒也沒有,難免不悲傷,難免不掛念,難免不去想它一想。人這種動物是絕不可能不受到同類死亡的影響的,或多或少,或長或短,或深或淺。

正因為我們是人類,我們會恐懼、會憤怒、會悲傷,這些都不稀奇,我們還會遺忘,忘得一乾二淨呢。但我們更應該做的恰恰不是這些,是去銘記逝者,是去搞清真相,是去將造成悲劇的原因盡力消除,而不是稀裡糊塗地咒罵,稀裡糊塗地痛苦,然後稀裡糊塗地遺忘。

對於中田喜美子來說,女兒突然離世的原因還沒有查得很清楚,儘管大多數人已經接受了各種冠冕堂皇的說法和解釋,但她不想放棄探究全部真相的努力。或許她說女兒“依然死不瞑目”未免過於聳動,也不切實際,但這或許是她銘記亡女最好的方式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