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看了無數的投保指南,卻仍舊買不好保險……

01

就像電影《後會無期》裡的那句經典臺詞: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

經常有夥伴說,看了無數的投保指南,但買保險時還是一頭霧水。

為什麼?看了無數的投保指南,卻仍舊買不好保險……

相信我,你不是一個人!就像許多人都想著通過理財實現資產增值,在微信、微博、豆瓣各種平臺去關注理財大V,看了很多理財文章,甚至報一些理財班去學習。但一到實操階段同樣還是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問題出在哪裡呢?

真不能怪你!每天上班累的跟狗一樣,還要應付各種生活瑣事,你哪還有精力學專研保險這門複雜的功課。其實作為一個普通的消費者,我的建議就是先認清楚投保最重要的核心問題,再去關注那些細節問題。

只要做到這一點,買保險絕對是一件特別簡單的事情。

推薦大家用黃金圈法則(Why-How-What)來選擇保險產品,找到適合自己的好產品。

02

首先記住第一個核心原則是:買保險是為了什麼!

好,當你明白自己買保險的目的,根據你的目的出發,進而選擇產品,這樣就不容易跑偏了。

假如你買保險的目的是為了健康保障,給你推薦理財險的直接pass掉。若你的目的是養老,給你推薦的卻是分紅險,也可以直接pass掉。

為什麼?看了無數的投保指南,卻仍舊買不好保險……

這裡給的意見是我們買保險最首要也是最核心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不論是為患病提供醫療保障,還是身故為家庭提供經濟保障。

所以我們買保險要抓住的第一個核心:

優先買消費型純保障類保險產品,那些理財險、分紅險、返本保險等你配置保障做全了再考慮吧。

畢竟,靠理財和分紅的資金是不足以抵抗大病風險的。買保險就是為了買保障,還是那句話,如果你的健康保障配置齊全,還有多餘的資金,用來投保理財的產品也是可以的。

03

我們買保險,要抓住的第二個核心是:該買哪些保險?

明白了買保險就是為了買健康保障。然後就需要搞清楚哪些產品能提供對應保障——醫療費用保障、經濟補償保障。

1)醫療費用保障

醫療費用保障很好理解,就是生病後能報銷醫療費用的,可以通過配置醫療險來解決。

在醫療保障中,又有兩大類需求,一類是感冒發燒、外傷、闌尾手術等小病住院的醫療花費保障,或者稱小額醫療保障;

小額醫療保障我們每個人基本都是有的——我們的社保,目前不論是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職工醫保,報銷比例都不甚理想,對於小額醫療花費,社保報銷後的剩餘費用並不會太多,大多數家庭也是能夠自己承擔的,所以小額醫療保障的需求並不是特別強烈,是否配置小額醫療險都可以,看個人偏好。

為什麼?看了無數的投保指南,卻仍舊買不好保險……

還有一種像心梗、腦梗、惡性腫瘤等大病的醫療保障,通常需要花費鉅額的醫療費用,我們稱它為鉅額醫療保障

對於鉅額醫療費用,即使通過醫保報銷後,剩餘部分自己也無力承擔,再者像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治療費用很多都不在社保的保障範圍內,所以我們是有很強烈的鉅額醫療保障需求的,一定要配置對應的保險。

能提供鉅額醫療保障的就是目前比較受歡迎的百萬醫療險。

2)經濟補償保障

經濟補償保障分類又多一些,什麼情況下需要經濟補償呢?

應對場景1:

如果不幸心梗、腦梗、患惡性腫瘤後,工作肯定會受到影響,更可能的是不能繼續工作,就會失去收入來源,所以在患大病後需要經濟補償保障;

什麼保險產品能提供該保障呢——重疾險。

重疾險在確診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後直接賠付保額,這部分保額就可以用來補償不能工作後的家庭經濟損失。

重疾險還有兼顧醫療費用保障的作用,但這個作用在有百萬醫療險之後越來越弱了;

但因為百萬醫療險有續保的問題,尚不能完全替代重疾險提供重大疾病的醫療費用保障。

為什麼?看了無數的投保指南,卻仍舊買不好保險……

應對場景2:

如果有疾病或意外導致身故的風險,身故後家庭經濟來源同樣受影響,所以需要身故後家庭經濟保障;

什麼保險產品能提供該保障呢?——定期壽險。

定期壽險就是在保障期間內身故賠付保額,保險責任很簡單,挑選也很容易,哪個便宜買哪個;

應對場景3:

一些意外事故可能導致殘疾,殘疾後對工作生活有影響,同樣需要經濟保障;

意外險能提供意外殘疾保障,因意外導致的殘疾,意外險可按殘疾的等級進行賠付;

同時意外險還保障意外身故,這部分保障是與定期壽險是重疊的,但賠付互不影響。

所以,買保險的第二個核心原則記住:

買保險,基本在“意外險+醫療險+重疾險+壽險”中合理選擇搭配就很好了,無需考慮太多,重要的是一定要把保額做高做足。

03

我們買保險,要抓住的第三個核心是:能不能買到?

我們都知道買保險和買零食不一樣,不是我們想買就能買的。比如說網上文章寫到:80後已踏入保險公司拒保行列;保險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等等,還真就不是危言聳聽!

保險都是有健康告知、投保規則的。符合條件你就能買,不符合條件你就需要進行體檢核保,核保通過可以買,核保不通過可能就會被拒保、責任除外了。

是不是很扎心,但這就是現實!

為什麼?看了無數的投保指南,卻仍舊買不好保險……

保險並不是每個人想買都能買的,每款產品對被保人都有各種各樣的要求,在決定購買一款產品前,要確認自己是不是符合投保要求。

保險產品的要求主要有三類:

A、職業要求:

職業按風險程度不同分不同等級,每款保險產品承保的職業等級是不一樣的,有些產品承保1-2類職業,有些產品承保1-4類職業;

並且每一家公司對職業的劃分是不一樣的,有些職業被一家公司劃分為3類職業,但可能被另一家公司劃分為4類職業;

所以在買保險時,首先確認某保險承保職業是哪些類別,然後再確認自己的職業被該公司劃分為哪一類。

B、健康要求:

重疾險、醫療險、壽險對被保人健康都有要求,只有符合健康要求的被保人才能投保,許多小夥伴無法正常投保,都是卡在這個環節。因為身體出現一些小狀況,無法正常投保的情況相當常見。對於健康告知的核心是:要如實告知,但如實告知並不用全部告知,問了才告知,不問不告知。

C、年齡要求:

許多產品都是有年齡限制的,這就明白了為什麼給父母買重疾險如此困難。

具體哪個年齡段該買哪個產品,建議是在適合的年齡段買適合的產品,也可以幫我們省去不必要的保費,很合算。

04

通過上面的分析,是不是就豁然開朗了呢?

首先明確自己為什麼要買保險;目的明確了以後,接下來再選擇產品;選擇一些產品之後,再看看自己是否能正常投保。

許多人也會疑問,如果同時選擇了兩三款產品,都能正常投保該怎麼選,那就進行產品的橫向測評對比分析,看看保障內容,哪些是你自己不需要的?哪些是你更在乎的?這樣對比完你就清晰明瞭了。

總之,抓住“保險是姓保的”這一核心,找到自己的保險需求,然後去選擇能滿足自己需求的保險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