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當你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欺騙、背叛;當你感嘆世態炎涼、環境險惡時,你自然而然的來一句“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如果僅僅是一句抱怨也就罷了,可是要是認真追究起來,當真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嗎?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齊用,出於清代,原意是慨嘆社會上讀書人氣質變壞,有失淳樸善良而流於譎詐虛偽,心地不再像古人那麼淳樸。如今泛指現在人們不如以前的好了。

對於人心人性而言,儒家三子有截然不同的說法,也附和自古以來人們的普遍認識。孔子說:“性相近也”;孟子說:“人無有不善”;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的本性是惡是善,自古以來就是爭論不休,在我看來,人既有惻隱之心,又有為惡為兇作威作福的天性,而後者卻又佔據主導地位。在我看來社會變遷,制度變革莫不是在不斷提高人作惡的成本,讓作惡的人付出相應的代價。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仇恨一個人,你想殺一個人,並不是你沒有這樣的能力,而是你不能控制殺人後的結果,你會被抓,你會被判刑乃至被殺。如果不是環境的約束,如果你能控制殺人後的局面,那我想你不會讓那個人多活一天,而現在這個環境卻只能讓你“忍氣吞聲”。

而且現在的人心和上古的人心並沒有多少變化,現在的人爭權奪利,上古的人更甚;上古的人互幫互助,現在的人也會合作共贏。中國自古就有將種種美好加諸於往昔的傳統。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儒家追求周公在世的禮儀完備,墨家嚮往成湯時的仁義淳樸,而道家說遠古社會時人們才是理想世界。只有韓非的法家指出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應該適應現實的環境。不過隨著暴秦的崩潰,法家也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裡了。即便如今的“法”和古代的“法家”並不相同,對於古代的“法家”仍有許多可以借鑑之處。

所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並沒有什麼事實依據,相反的是世界變得更加規範人心的惡,而人心依舊善變。

Ps:“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一句牢騷過後,依舊要微笑著努力加油哦。(^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