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住建廳廳長李昌海調研武漢園林綠化,提出五點要求

6 月 20 日,省住建廳李昌海廳長專程前來武漢市,實地考察調研多處園林綠化現場,還召開座談彙報會,全面聽取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園林綠化工作彙報,對武漢市園林綠化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並提出了系列希望和要求。李廳長的講話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規律性和指導性,體現省住建廳對園林工作的高度重視, 特別是對武漢園林綠化工作的大力支持。

李昌海同志在調研武漢市園林工作時的講話

今天,來武漢市調研園林工作,有三個意思:第一,向同志們表示敬意。幾年來,武漢市園林部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打造了一系列全國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傑出作品,如東湖綠道、中山大道、武漢園博園、青山江灘,等等,同志們為此付出了智慧和汗水,向你們致敬。第二,向 同志們表示感謝。我們和其他武漢市民一樣,天天都享受著你們的建設成果。比如說,東湖綠道建成開放後,我每天晚 上去,走一個小時,如果在外面出差時間長了,還想念東湖 綠道。對親朋好友,我大力推薦東湖綠道,請他們一定去走 一走、看一看,體驗一番。今年2月,央視財經頻道《中國 經濟生活大調查》發佈,武漢位列 2017—2018 年度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可以說武漢園林幹部職工功不可沒。 第三,向同志們學習。今天我們看了武漢園林科研院、青山倒口湖公園、戴家湖公園及其園史館,實際是上了一堂生動 的生態文明教育課。80 年代,紅鋼城到處灰撲撲的,但今天的青山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街道兩旁的法桐樹大蔭濃, 每一條道路都打掃得乾乾淨淨。特別是向你們學到了一些園 林方面的專業知識,今後還會多來學習請教。

園林工作是美麗事業,園林幹部是美麗人,因為咱們整天和花花草草打交道,與花為伴,與草為伍。中華民族是非常熱愛植物的民族,比如《詩經》,從開篇的“參差荇菜”到中間的“摽有梅”、“采葛”,到結尾的“黍稷茂止”,不知記錄了多少植物。還比如《楚辭》,也瀰漫著植物的芬芳。我曾設想,如果再讓我填報一次高考志願,我願意填報園林專業。我還設想,等到退休後去做志願者,我願意做一名園丁。

剛才,周耕局長作了全面的介紹,你們這些做法、思考, 都很好。張軍副秘書長作了四個方面的補充,講得很好。園林工作,專業性很強,就像周耕同志所講,博大精深,是跨 學科的專業。園林工作怎麼做?我想,總的要求,就是要認 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推進園林工作高質量發展。下面,講五點不成熟的意見,供你們參考。

第一、增強人民性。我們經常講,要堅持馬克思主義, 而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特徵,就是人民性。既然城市是人民 的城市,那麼,園林工作就要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需求。

一是結合全系統開展的“面對面·聽期盼”大走訪活動, 充分聽取群眾對園林、對生態的需求。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 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要及時、全面瞭解廣大市民對園林、對生態還有哪些需求,做到心中有數。這樣, 工作才有針對性,才能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二是充分發動群眾參與園林工作。就像剛才周耕同志所講的“三共”,共創、共管、共享。園林設計不僅僅是依靠專業人才,公園怎麼建、綠道怎麼修、溼地怎麼打造?需要主動聽取老百姓的意見,豐富思路和設計方案,開門做園林工作,而不是關門自娛自樂。

三是廣泛開展科普宣傳。現在老百姓對於園林,包括養 花知識的渴求越來越強烈。你們在園林知識科普宣傳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比如面向中小學生編寫了《一本會發芽的書》,面向市民舉辦“公園大課堂”。再拿青山江灘和漢口江灘來說,從表面上看,建設是一樣的,但實質上,建設理 念有差別,青山江灘比漢口江灘提高了一個層次。對其中的海綿城市理念,要用非常通俗的語言告訴老百姓。再例如, 要多給公園、綠地裡的樹木、植物、花卉做一些信息牌,讓大家知曉基本知識。孔子說“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這實際上就是提示人們親近大自然。

第二、增強創造性。中華民族園林歷史悠久,據有關考古學家揭示,3600 年前商朝的都城就開始有園林,稱得上是 “世界之最”。而且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創新,從西晉的金谷園,到唐朝的大明宮,再到清朝的頤和園、圓明園,這其中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因此,創新是做好園林工作的動力。畢竟,幾千年的歷史過去了,有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 發生了變化。比如“榭”字,最初的解釋是“土高為臺,有 木為榭”,也就是在高處建起來的房子為“榭”。而現在就不能簡單地這樣理解了,在水邊修建的房子也可以稱作“榭”,咱們東湖賓館裡面就有一個“湖光水榭”。所以,我們既要借鑑前人的成果,也要借鑑國外的經驗,更要加強創新,體現時代特徵。

一是在理念上創新。自覺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節約用地、節約用水、節約用材,打造節約型園林,用最簡單的形式、最少的材料表達出最豐富、最深刻的含義,也就是做到簡而不陋、簡而不俗。比如你們在一些園林項目中,利用舊枕木、舊地磚,既節省了成本,又保留了城市記憶,非常有創意。今天上午,我們在青山區倒口湖公園,看到一處場地鋪設的就是從一條廢棄馬路上搬過來的混凝土,效果不錯。我們還要將城市雙修、海綿城市等理念貫徹到園林工作之中,把園林建設作為生態治理的一種重要手段。

二是在工藝、技術上創新。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園林工藝和技術日新月異,我們要積極運用最新科技成果,比如最新的水處理工藝、花卉花期控制工藝、立體綠化工藝、生物防病蟲害工藝等,都可以為我所用。當然,我們有責任在實踐中對這些工藝加以改進和提升,在園林工藝、技術創新領域佔得一席之地。同時,注重完善行業技術規範標準體系,開展城市園林綠地生態效益、海綿型綠地系統構建、生態修復技術等專項研究,加強研究成果轉化利用。

第三、增強地域性。湖北、武漢如何打造有荊楚特色的園林,這是值得思考和琢磨的課題。就武漢來講,我認為:

一是要做好水的文章。武漢水多,水是武漢的靈魂,是武漢的優勢,市域面積 8000 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 2000多平方公里,佔比四分之一。況且疊山理水,本身就是中國造園最基本的手法。水上可以泛舟,水中可以植荷,水邊可以留磯,有了水,園就有了靈動。利用好水資源,前提是要抓緊治好黑臭水體。

二是利用好本土植物資源。武漢市蕨類和種子植物大概在2000 種以上,植物資源比較豐富,由於本地植物具有存活率高、抗災害能力強、長相表現好等特點,而且本地植物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本地人看了有親切感,外地人看了有新奇感。所以,我主張在公園、綠地、人行道上多栽本地植物, 提高本地喬灌木種植比例,適當引進外地植物,優化植物配置。

三是彰顯文化特色。可以說,園林從它誕生之日起,與文化就有著緊密聯繫。記得西班牙的巴塞羅那曾經提出過一句口號,這就是“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園林從來就是人工與自然的結合,有人工就有文化。希望你們在園林工作中,主動融入荊楚文化元素。東湖公園的行吟閣,水果湖的放鷹臺,體現的就是楚文化的符號。你們在園博園建設中, 挖掘歷史文化典故,較好地彰顯了楚文化的特徵。在你們編制的《東湖綠心生態修復與保護規劃》“植物專題”中專門 設計了“楚辭植物園”,就是一個很好的創意,也體現了弘揚荊楚文化的自覺。

第四、增強協同性。無論儒家、道家,都強調和諧。和諧包括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 園林工作與這三個和諧都分不開,尤其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我認為,在園林工作領域裡,和諧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體現以下幾種關係的協同性。

一是園林工作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協同。比如, 建一個公園,如果不考慮車站設置、老百姓出行方便等問題, 就不能很好地滿足市民的需求。再比如,某一個區域已經被 規劃成化工區,如果緊靠這一化工區修建一個公園,顯然就不合適。這些都要結合起來,統籌考慮。

二是城市與鄉村的協同。我們對城市的園林比較重視, 但忽視了鄉村的園林建設,這也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的一個方面。現在,要結合貫徹實施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把農村的園林短板補起來。園林界的老前輩陳從周先生,對鄉村園林提出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三條基本原 則,到現在都不過時。無論是浙江、江蘇,還是我省,凡美麗鄉村建設做得好的地方,都符合這三條基本原則。全省美麗鄉村,我看過不少,幾乎都做到了就地取材,比如用舊磚舊瓦做小品,用竹條做籬笆,這樣,不僅把舊物利用起來了, 也可以把鄉村的記憶延續下去。下一步,在關注城市園林的同時,農村的園林怎麼做,一定要拿出相應的規劃。

三是園林工作與產業發展的協同。比如,剛在園林科研院看到的生物殺蟲方法,既可以在園林綠化領域推廣,也可以在農業領域推廣,就可以做成一個產業。像蔡甸區的花博彙就很好地做到了花卉與旅遊的融合,其他地方也有這種模式。也就是說,園林工作在促進產業發展上大有可為、大有 作為。

第五、注重精細化。園林活是一項細活,細部和細節決定品質。從事園林工作的同志要發揚工匠精神,下足繡花功 夫,甚至要學習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 的精神,將每一個項目作為藝術品反覆進行打磨,最終打造成精品奉獻給社會和群眾。

一是設計要精心。造園又名構園,重在構字,也就是重在構思。武漢是“設計之都”,我們的園林設計也要對得住這個金字招牌。如何憑藉山水之勢,如何尊重場地肌理,驛站、公廁多長距離設計一個,植物怎麼搭配,每個季節突出哪一種主打植物,等等,既要尊重自然,又要體現人文關懷。

二是建設要精細。

選取什麼材料,施工時序如何安排, 節點之間的接口怎麼處理,都應該有一套周密的方案。東湖綠道上排水溝的處置、通信塔的綠色包裝和路燈鳥巢狀的裝飾,都比較精細。我們園林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每一個施工環節的監管,確保建設質量。我國古代造園,往往邊築邊拆, 邊拆邊改,翻工多次,而後妥帖,追求的就是一個完美。

三是管理要精到。要強化園林綠化精細化養護管理,建立健全專業、規範、長效的管理機制,繼續推行“互聯網+” 義務植樹、“市民園長”、綠色驛站等創新服務管理機制, 加強信息化建設,打造數字園林、智慧園林。總之,要把精細化貫穿到園林綠化工作的全天候、全領域、全過程。

我們有幸生活在新時代,要珍惜這大好時代。武漢市的 園林工作與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的大武漢緊密相關, 要扛起興綠使命,建設更多的公園、綠道、綠色空間,真正做到“300 米見綠、500 米見園”,讓每一個公園都能直通市民的內心,力爭把武漢市打造成湖北的大花園,為美麗中國、美麗湖北、美麗武漢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省住建厅厅长李昌海调研武汉园林绿化,提出五点要求

武漢綠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省住建厅厅长李昌海调研武汉园林绿化,提出五点要求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添加關注

市園林和林業局官方公眾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