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軍運會爲契機,武漢全面啓動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新增400公里林蔭道,新建2000公頃綠地,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少於10平方米/人……

這樣的武漢是不是令人嚮往?

近日,武漢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武漢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從拓展城市綠色空間、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推進節能減排、強化園林綠化建設、推進社會綠化等五個方面入手,為創建工作提供行動指南。

這意味著,武漢以籌辦軍運會為契機,全面啟動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按照《方案》,武漢將於2020年正式提出申報,2021年迎接住建部綜合考察和評審。

以军运会为契机,武汉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從國家園林城市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從1992年開始,我國組織開展園林城市創建工作。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通過園林綠化改善城市生態和人居環境的需求更加迫切,國家園林城市的“升級版”——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創建應運而生。

2016年,住建部公佈首批7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分別為徐州、蘇州、崑山、壽光、珠海、南寧、寶雞。

2017年,住建部命名杭州、許昌、常熟、張家港4個城市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負責人稱,武漢城市綠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建設綠化城市,解放後,在城市房多樹少的情況下,主要任務是多種樹木,以增加城市綠量。第二階段是建設園林城市,20世紀末,在提高城市綠化率的同時,注重提升園林景觀效果和品質,通過多年努力,在2006年、2010年分別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第三階段,2017年12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努力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目標

,並寫進了市十三屆四次全會決議和政府工作報告。

市園林和林業局負責人介紹,生態園林城市是園林城市的升級版,指標更高,要求更嚴,體系更全面,更加註重城市的生態宜居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在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的基礎上,以軍運會為契機,通過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將進一步提高城市園林綠化水平,完善城市生態系統,提升城市生態承載力,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態需要。

目前,省內已有宜昌、荊州等市正式申報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近年來,武漢建設了園博園、東湖綠道、戴家湖公園等一大批精品園林工程,具備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基礎。特別是近期以迎接軍運會為契機,園林綠化水平大幅提升,更具創建條件。與此同時,武漢園林綠化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相比,也存在差距,這主要體現在:綠地總量不足、分佈不均,控規綠地建設不足;公園的服務半徑達標率低,市民身邊的綠地少,像南湖片區、百步亭社區、常青社區等地,離‘300米見綠,500米見園’還有差距;林蔭道不足,隨著共享單車等的普及,夏天,市民對林蔭道的需求更為迫切;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公共綠地被佔用的壓力較大等。

以军运会为契机,武汉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東湖綠道(胡九思航拍)

以军运会为契机,武汉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武漢園博園

以军运会为契机,武汉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戴家湖公園

以军运会为契机,武汉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創建需完成“三大硬指標”

為成功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方案》中提出目標,到2020年底,武漢力爭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綠地率達到35%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少於10平方米/人、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於90%,各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最低值不少於5.5平方米/人。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規劃科技處負責人解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指標很多,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是三大硬指標。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意味著,從空中垂直俯瞰,武漢四成國土面積被綠化覆蓋;綠地率達到35%以上意味著,武漢實際經綠化的面積,要佔整個城市國土面積的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少於10平方米/人意味著,如果把公園綠地面積按全市在籍人口均攤,平均每人能“分到”相當於一間10平方米臥室的面積。

圍繞這個目標,《方案》制定了具體實施任務。

如凸顯城市生態格局,夯實“一心、兩軸、五環、六楔、多廊”的生態框架。

一心”,即規劃建設東湖城市生態綠心;“兩軸”,即建設“長江主軸”世界級城市景觀生態軸,實施漢江、東西山系生態軸綠化景觀提升工程;“五環”,即建設內環、二環線“花環”,鞏固提升三環線“一環33珠”生態景觀帶,建成長146公里四環線生態帶,提升內外各100米寬外環線生態林帶;“六楔”,建設府河綠楔、東湖綠楔、武湖綠楔、湯遜湖綠楔、青菱湖綠楔、後官湖綠楔,打造複合型郊野公園群;“

多廊”,即推進“五環二十四射”城市快速路網綠化景觀建設,貫通“藍綠交織”生態廊道。

同時,武漢還將實施迎接軍運會園林綠化大提升工程。將新建綠地面積2000公頃,新增林蔭道400公里,建設7片湖泊水網綠色生態廊道等。

以军运会为契机,武汉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創建讓城市環境全面提升

除了大規模推進綠化,加強環境保護、推行節能減排也是關鍵。

為此,《方案》要求實施“擁抱藍天行動計劃”,全面強化空氣質量達標管理;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於30%;完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不低於35%等。

《方案》中還提到,要完善城市道路和慢行交通系統,規劃建成較為完善的步行、自行車慢行交通系統,完成生態綠地智慧停車系統建設。

推進社會綠化,共創共享綠色福利也在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過程中必不可少。

在《方案》中,要求保持公園的公益性,公園免費開放率不低於95%。

此外,還將持續拓展公園服務功能。推行“公園+文化、教育、體育、旅遊”的思路,創建公園美好生活共享空間,舉辦公園大課堂,組織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推廣公園場景自然教育。

如組織發動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積極參加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推行“互聯網+”義務植樹,建立綠色基金,創新公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

《方案》指出,要持續開展園林式學校、社區、單位和花園家庭創建評選活動,積極建設“綠色驛站”,開展植樹節、世界溼地日、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花卉展、森林遊等系列生態主題宣傳活動,傳播自然文化和生態文明理念,確保公眾對城市園林綠化的滿意率不低於90%。

以军运会为契机,武汉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力推園林和林業“十大工程”

園林部門是建設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主力軍之一。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獲對標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要求,補齊綠地不足短板,創出山水生態特色,將大力推進“十大工程”。

林蔭道工程

持續推進大樹綠蔭、雙排行道樹、公交站點和渠化島遮蔭樹等項目建設,加強城市道路綠地建設,確保城市道路綠地達標率、林蔭路推廣率均達到85%以上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

以军运会为契机,武汉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武漢市積極推進林蔭道建設,讓市民夏日濃蔭。此圖為八一路東湖新村段(李永剛攝影)

控規綠地工程

推進城中村改造控規綠地移交建綠,實施儲備規劃綠地建綠,推動社會用地權屬單位按照上位規劃建綠。積極實施“三舊”改造小地塊拆舊建綠,對徵而未用的建設用地實施臨時綠化。各區將空地或拆遷量較小的控規綠地全部實施綠化建設。

以军运会为契机,武汉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武漢市打造濱水生態綠城,對兩江四岸江灘實施綠化,使綠化、防洪、市民休閒功能完美融合。圖為漢江楚口區古田段(胡九思攝影)

建成一批高品質公園綠地,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建成區防護綠地實施率不低於90%。

街頭公園工程

利用城市微空間,建設一批0.5公頃以上街頭公園、口袋公園和高品質綜合性城市公園。

顯山露水工程

建設湯家山、鍋頂山、仙女山、硃山、將軍山等一批山體公園。

結合“四水共治”及“大湖+”,推進主城區湖泊公園和郊野湖泊公園建設。建設七片湖泊水網聯通工程綠色生態廊道。

綠楔入城工程

建設東湖綠心、府河生態溼地等一批重大園林項目,打造武湖綠楔、湯遜湖綠楔、青菱湖綠楔、後官湖綠楔郊野公園群。

綠帶繞城工程

鞏固提升三環線長91公里、內50米、外200米寬的“一環33珠”生態景觀帶。建成長146公里四環線生態帶。提升長188公里、內100米、外100米寬外環線生態林帶,優化24個立交匝道綠化。

綠道成網工程

堅持完善綠道體系,全面建成環漢口、環武昌、環漢陽綠道,啟動長江綠道建設,高水平建設東湖綠道三期,推進郊野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互聯互通。

精準滅荒工程

精準實施全市2.24萬畝宜林荒山滅荒,持續推進退化林修復、封山育林、中幼林撫育和四旁植樹,森林覆蓋率、蓄積量分別年均增長0.05%、3%。

生態修復工程

加強山體植被恢復,生態修復7座、1000畝破損山體,破損山體生態修復率每年增長不少於10%,修復成果維護保持率不低於95%。

加強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開展溼地資源普查,編制和實施溼地保護規劃,加強溼地資源動態監測,推進溼地保護區和溼地公園建設。

美麗家園工程

建設美麗社區。開展“園林式單位”、“園林式小區”、“園林式學校”和“花園家庭”等創建評選活動;建設推廣200個綠色驛站,充分發揮綠色驛站功能,共建共享美麗社區。

建設美麗鄉村

完成江夏區、新洲區創建省級林業生態示範縣(區)工作;實施建設省級“森林城鎮”3個,省級綠色示範鄉村300個,重點打造20個特色生態示範村灣。

以军运会为契机,武汉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武漢綠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以军运会为契机,武汉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添加關注

市園林和林業局官方公眾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