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山水感歷史傳精神《小鎮故事》獲廣電總局點名表揚

創新節目形式,講好小鎮故事;挖掘抗戰歷史,傳遞主流價值。5月23日,廣電總局以“望山水感歷史傳精神”為題,對江蘇衛視人文類節目《小鎮故事》提出點名表揚。

《小鎮故事》於5月4日開播,推介人李健帶領著五位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一同感受與繁忙都市節奏截然不同的山水風情。截至目前僅播出三期,但憑藉其對原生態風土人情的展示、對家國情懷的抒發,節目受到廣電總局和諸多業內人士的一致認可,《小鎮故事》也用好口碑親身示範了“小正大”節目要如何做到既有意思又有意義。

“小正大”創新制作

展示小鎮之美、祖國之美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日前表示,今後廣播電視節目必須繼續遵循“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自主創新原則,不講排場、比闊氣、拼明星,不沉溺於個人主義的淺吟低唱、自娛自樂。

而這一次,江蘇衛視《小鎮故事》得到廣電總局的點名表揚,實際上也正是因為節目牢牢遵循了“小大正”的創作原則,沒有依靠明星吸睛,沒有投入天價製作成本,而是運用創新的節目形式,將遠離喧囂的質樸田園風情與家國情懷相結合,在展示祖國自然生態之美的同時,傳遞出家國大情懷與主流價值觀。

望山水感歷史傳精神《小鎮故事》獲廣電總局點名表揚

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對《小鎮故事》的專題點評中寫到:節目創新性地採用真人秀+談話的形式,將小鎮的自然之美、歷史之悠、人文之韻有機結合起來,既望得見山水,又見得到人情,展現了祖國的自然生態之美。而在不少“文化粉”看來,這更是一檔難得可以靜下心來去聽去看的節目,每期短短的38分鐘就像一場身心的淨化之旅。

2016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佈通知,決定在全國範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特色小鎮,並在同年10月公佈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涉及32省份共127個。

望山水感歷史傳精神《小鎮故事》獲廣電總局點名表揚

而《小鎮故事》這檔節目的誕生,恰恰響應了國家對中國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號召。節目從這127個小鎮之中甄選出12個最具有中國自然、歷史、人文特色的小鎮,由五位嘉賓學者以及一名學生代表組成智囊團,以旅遊探索的形式深入這些小鎮之中,為觀眾展現埋藏於祖國大好河山中的世外桃源。

《小鎮故事》用“小正大”的創新制作原則,通過專家的引導解讀和個性化表達,展示出小鎮之美、祖國之美,在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的同時,也讓所有國人增強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專家學者走下講臺深入河山

用萬里路承載萬卷書

近年來,文化節目流行開來,但很多節目的形式卻稍顯單調,通常是邀請專家學者走上講臺或者坐上嘉賓椅娓娓道來中國的國學精粹,而《小鎮故事》的創新之處就在於讓那些滿腹經綸的學者們走下講臺,組成“最強智囊團”,深入河山,用走萬里路的形式為觀眾呈現他們腹中讀過的萬卷書。

《小鎮故事》暗含著三條旅行線路:自然風光遊、人文民俗遊、歷史深度遊,而這樣的設定實際上也是節目組所要表達的節目意義所在。無論是第一期去到的一寨兩國畹町,還是第二期、第三期去到的中西合璧的赤坎、神秘的湘西矮寨都透露著濃濃的自然風貌和人文相結合的氣息。

望山水感歷史傳精神《小鎮故事》獲廣電總局點名表揚

首期節目走入雲南畹町,“火星叔叔”屈峰情不自禁地講起莫里瀑布的地貌,因為地殼、地脈、底殼的擠壓和運動,這塊土地的溫差極大,所以出產的動植物種類也非常之多,有1500餘種,花卉香料近500種,被稱為中國負氧離子最高的天然森林氧吧。而莫里瀑布落差高度達60米,瀑布下有溫泉湧出,是德宏乃至滇西南最大的瀑布,相傳佛祖曾在此處齋戒沐浴,被當地人視為祈福的聖地。

而看到藏著一段歷史故事的滇緬公路,紀連海也打開了話匣。1938年,滇湎路成了日軍侵略下唯一的一條對外通道,急需大量機工支援抗戰,當時愛國華僑陳嘉庚(福建集美人)一聲令下報名人無數。在南僑紀念園中,陳先生當下留下的規定仍被牢牢刻在石碑上:須精忠報國、不忘孝順父母。這實際上也詮釋了中國人自古流傳下的家國天下的思想: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大國小家,休慼與共。

望山水感歷史傳精神《小鎮故事》獲廣電總局點名表揚

作為節目中唯一的女性專家,陳果可以說是最能集理性與感性於一身的人,她每每借景抒懷,都體現著這檔節目的所見有所思,所思有所感的核心要義。在矮寨的天問臺,嘉賓們聚坐在山峰的高點,一起“盤經論道”,試圖向天發問。屈老師仰望著天空問道,“天上有沒有生命,在哪裡?”而陳果補充道“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她說“一個人只有站的足夠高,高到超越了日常瑣事的平庸,看的足夠遠,遠到超越了功名利祿的世俗氣,才能產生像《天問》這樣追問宇宙、追問永恆的大情懷。

望山水感歷史傳精神《小鎮故事》獲廣電總局點名表揚

在《天問》中,屈原向上天發出了173個問題,天地何以離分?陰陽如何變化?古人的這份大膽懷疑、追求真理的執著依然感染著當代的人們,並透過這檔節目安撫著身處嘈雜都市的我們。

嘉賓學者通過對小鎮山水風貌的感悟,將所見、所思傳遞給觀眾,不但帶領觀眾探索小鎮的自然風光,同時用人文底蘊關注受眾的內心感受,山水與文化的交融,也堪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典範。

望得見山水 留得住人情

小鎮故事讓歷史和文化更有溫度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歷經五千年的文化洗禮,中國的山山水水早已被刻下了民族的烙印,一草一木都長滿了故事,為現代人牢記著每一段深入骨髓的歷史。

《小鎮故事》選取的地方,都在歷史重大節點時發生過感人的事蹟,呈現了歷史的滄桑和現代繁華的變遷。看過三期節目會發現,無論是雲南的畹町還是廣東的赤坎、湖南的矮寨,這三個現在看似超脫塵世間的古樸小鎮實際上在沉痛的抗日戰爭歷史上都遭受過鮮血的洗禮,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不可抹掉的印記。

如今寬敞暢通的滇緬公路,在修建時有3000名修建工人為之獻出寶貴的生命。當年,東南亞各國華人在祖國危難之際,自願臨危受命,回國組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搭建起了這條當時國家僅剩的一條對外通道,那份“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情懷至今令人動容。

望山水感歷史傳精神《小鎮故事》獲廣電總局點名表揚

1945年7月16日,日軍進犯赤坎,當地人組建起了自衛隊,用他們最後的武器堅守著自己的家園。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七名司徒氏家族的年輕人血寫遺書抵抗至最後,他們遺書中寫道:敵人屢勸我投降,我們雖不甚讀詩書,但對於盡忠為國為鄉幾字,亦明瞭。最終七個年輕人在奮戰了七天七夜後被捕,拒不投降,英勇就義。

我們讀過太多感人的抗戰故事,但是如果沒有這檔節目,我們或許永遠不知道在那個偏僻的小鎮曾經還有這樣7位年輕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依舊堅守著民族大義,用生命保衛著家園。

而在矮寨鎮有一個位於海拔700多米之上的家庭村,一個小小的村莊居然有四個城門(遺址)。原來這是一處抗戰遺址,修建堅固的家庭村當年保衛的乃是連通西南大後方的湘川公路。這些寨子裡的人甚少與外界往來,甚至在今日看來他們受教育的文化程度可以說很低,但是令人稱奇的是他們能用這樣的方式保衛著最後的土地,用他們自己的形式熱愛著這片土地。

望山水感歷史傳精神《小鎮故事》獲廣電總局點名表揚

節目中,艱苦卓絕的戰爭與大義凜然的英雄氣節直擊人心,令人振奮,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在這裡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說起小鎮,很多人想起的是茅盾、魯迅筆下的烏鎮,遠離世囂,寧靜與深邃,小橋流水人家,烏篷船搖櫓載著歲月的悠閒。而實際上,在中國還有數不清的特色小鎮,他們可能沒有烏鎮那樣受名人墨客的愛戴,但他們也承載著一段段斑駁的歷史一幕幕目不能移的美景。

《小鎮故事》的成功之處在於它選取了一個極佳的文化載體,在山水間寄託情思,向觀眾傳遞著一處處聞所未聞的奇境。創新的節目形式、賞心悅目的小鎮風情、專家的引導解讀和個性化表達,讓這檔“小正大”的人文節目傳遞出愛國、愛鄉的精神激勵和不忘初心的歷史傳承,更傳遞著鐫入中國人血液裡的家國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