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这是 “画里画外都是戏”专栏第三十期

漫画大家都很熟悉,这一词最早出现在1925年,这种夸张、幽默、辛辣,用来讽刺某种社会现象的画叫做漫画。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其实古代很早就有了漫画,比如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幅《三驼图》。

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明 李士达 《三驼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接下来,是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间,猜猜看这幅画讽刺了什么社会现象?画卷内容很好理解:有三个驼背,第一个驼背,我们称他为张驼吧,他正提着篮子好像是要去拜访谁。

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提篮的张驼

忽听身后好像有人喊他,张驼回过头去应,这便是画里的第二个人物李驼,他俩正拱手寒暄着。

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寒暄的张驼和李驼

就在这时,赵驼拍着手笑哈哈地加入了他们的谈话。

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笑哈哈的赵驼

看到这里,画卷上所有场景已经解读完了,可我们并没有发现异样,难道画家留白特别多有特殊用意?

画卷的中心都在下半部,这只能说明画家是为了突出人物,不用其他的景物分散注意力,这种大面积的留白宋代梁楷也挺擅长的,没见说他那副画里留白有什么讽刺意义啊……

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宋 梁楷 《太白行吟图》

哦,为了突出人物是吗?那我知道了,三个人物都是用白描法勾勒出来的!挺生动传神的,可是这除了说明画家熟练地掌握了唐宋以来的白描人物技法,还有什么特别的隐喻吗?

不,没有!emmm……

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我也怕挨打,还是直接公布答案好了!整幅画的核心在于,最后赶来的赵驼说的话,明代文学家钱允治在题诗里明确说明了这一点:

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题诗内容:张驼提盒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呵呵笑,世上原来无直人。

前三句还原了一个再平常不过,乡里乡亲寒暄的场景,最后一句是亮点,赵驼笑呵呵地说:“原来这世上都是驼背啊!”于是三个人笑作一团。

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乡里乡亲寒暄

可能大家还是有点疑惑,人人都是驼背旨在讽刺什么?我们得结合创作背景来理解,请注意角落里的时间信息。

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款文:万历丁巳冬写

“万历丁巳冬”也就是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冬,末尾李士达还签上了个性的“半体字”落款,所以这个不是字掉了一半,是他真的习惯只写左边一大半字体。

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半体字“李士达”

正处于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导致绘画变得商业化,有人靠卖画发了财,有人靠剽窃致了富,趋炎附势的风气盛行,点头哈腰的人多了,刚正不阿的人少了,这激起了画家李士达的诘问:“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天底下竟没有一个挺直腰杆做人的?”

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到现在是不是所有的谜底都揭开了?是不是突然透过古人的画作,看到了当下种种阿谀奉承?是不是突然觉得画这幅画的人洞察力过人?是不是立马想加入他的后援会为他打call?

但是画这幅漫画的人,他默默无闻,连后援会都没有,他只是一个草根画家,不是大咖仇英、文征明之辈,关于他的史料记载也不多。

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人物须发笔墨圆润

他用洗练简洁的线描给人物造型、勾勒衣纹,人物须发笔墨圆润,可见其深厚的绘画功力。画中人物排列成稳定的三角结构,氛围紧凑,虽然没有背景衬托,叙事也耐人寻味。

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人物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

李士达的成功,是明代商品经济的产物。市民阶层强大了,他们更愿意

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生活中丑恶,这为《三驼图》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这种诗画相结合的调侃表现形式,即使是百来年后,仍受到大批近现代画家追捧,最出名的要数与张大千并称为“南张北溥”的溥心畬(shē),他的《三驼图》政治意味更甚。

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溥心畲 《三驼图》

作为清皇室后裔,满洲国成立时,溥心畲身边的皇亲贵戚纷纷上京谋官,溥心畬直到晚年都不屑于出仕,他们一个个都像“三驼”,而溥心畬则是极少数的“直人”。在新时代,溥心畬赋予了“三驼”怪诞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萃花有话说

了解了这幅画后,萃花是有点诧异的,写了那么多文人的诗情画意,像这样直接讽刺的画作还是头一回碰到,脑海里最先闪过的,是在崔永元微博下看到的一张图片,明明是个英雄却只能东躲西藏。

听画家说,驼背是一种社会病

其实,我也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在滚滚红尘,大家都能挺直腰杆做人。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yicuichin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