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 祭

图丨张克纯 文丨欧宁

2010 年,在甘肃兰州的一个水泥厂附近,高耸的烟囱在远处冒着烟,一个退休的摄影爱好者在架着三脚架拍摄水边一个朋友的肖像;建在水中央的水文站旧楼上,两个工人正站在脚手架上重新粉刷它的栏杆;而在内蒙古的包头钢铁厂,一个在浓雾遮掩下的巨大冷却塔下,站着两个鹿和一个羊的雕塑;2011 年,内蒙古的一个小村庄变成了雕塑工场;宁夏一个煤场里,一个戴白帽的回民正在注视着一个大佛像,这是一个信佛的老板丢弃在这里的,远处是贺兰山蒙胧的山脊;在腾格里沙漠,一个孤独的工人正在用水管汲水;在山东,一个干涸的湖中耸立着假山,假山上的小亭子里坐着一个人;2012 年,陕西两个身穿防水服的人正在一个倾斜的废水塔旁捞鱼;而河南一些游泳爱好者正抬着毛泽东的画像渡河…

河 / 祭

这些都是摄影师张克纯捕捉的影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黄河。在 2010 年至 2013 年间,他自黄河入海口所在的山东东营市垦利县开始,向西逆流而上,以数十次的行走,经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直抵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源头,最后拍成系列作品《北流活活》。这不是一般的旅游风光摄影,也不是探险式的地理考察图片,他的镜头语汇里没有诸如“中华文明母亲河”之类的陈辞滥调,而是执着于捕捉渺小如蚁蝼的人,与这条时而愤怒咆哮、时而游丝若断的河流相互纠缠的故事。

河 / 祭

这些用林哈夫(Linhof )4×5 相机拍摄的影像都采用远景构图,影调都是苍白或淡黄,偶尔才出现一点点强烈的色彩,出现在其中的人总是很渺小,被包裹在黄河沿岸各省那宏大的地景和现实氛围中,由此更衬托出这条河流包容万有的广阔和主宰一切的强大。

河 / 祭

这些影像的静观气息透露了摄影师面对黄河时油然而生的敬畏,以及他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条河从时间的深处流来,它养育了让人引以为傲的文明,被人们不断索取,也带给人们不少灾难。张克纯从张承志发表于 1984 年的小说《北方的河》中吸取了一种坚韧的精神力量,他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它的身边,谦恭地截取了一个时代的切片,这块切片如此沉静,如此清淡,却倾注了深深的个人情感,可以说是张克纯对黄河的一次默默的献祭。

河 / 祭

2000 年,曹锦清出版了《黄河边的中国》这部著名的社会考察报告,通过对黄河流经的河南省的田野走访,观察转型期中的中国社会。黄河沿岸地区之所以被视作中国社会的典型缩影,是因为它纠结着沉重的历史,它的转型过程所付出的代价和产生的阵痛比其它地区更大也更强烈。张克纯的黄河计划比曹锦清当年跨越的地域更广,他不是在做走访式的社会调查,而是用影像的方式,对黄河流经的所有地区作全景式的记录。在他的影像中,人们可以看到西部大开发这样的时代大动作,看到高铁深入黄河腹地,旅游业遍地兴起,产业重整和过度城市化所导致的环境崩坏,看到沿岸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看到人心的升降和信仰的转轨。在黄河的漫长历史中,这些不过是瞬间的水花。

河 / 祭

张克纯最初开始这个计划时,受到了美国摄影师 Alec Soth 所拍摄的《密西西比河的梦想》(Sleeping by theMississippi)的启发。但他没有像 Alec Soth 那样去放大密西西比河沿岸民众的生活,而是把黄河边的芸芸众生缩小至他的取景框之中,从而突显这条河流作为主角在空间体量和时间长度上巨大的存在。在这条巨龙的躯体上奔波生息的蚁众,只是一个循环不止的生态系统上渺小的元素。当人的姿态摆得很低,自然的力量就得以彰显。

河 / 祭

而社会,只是一个需要与自然的大力量谨慎相处的小系统而已。张克纯正是如此谨小慎微、屏息静气地,等待历史的影像进入他的视野。他截取的影像如此平静,看不见人的骄横跋扈,也看不见黄河的愤怒波澜,一切都归于无声无息——而这种静默,其实只是力量的隐忍。

河 / 祭

张克纯

1980 年生于四川,现生活、工作于成都。曾获得 2008 年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奖,2012 年三影堂摄影奖提名,2012 年及 2013 年索尼摄影奖提名,2014 年法国汇丰银行摄影奖提名,2014 年美国Daylight 摄影奖,2014 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发现奖。参加的主要展览包括:2012 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未来展,2013 年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3 年法国巴黎摄影 Photoquai 摄影双年展,2014 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以及 2014 年北京 +3 画廊“北流活活”个展。作品曾在《时代周刊》、《BBC News》、《Telegraph Magazine》、《中国摄影》等媒体上刊载,并被众多国家的知名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家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