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大臣堪比魏徵,卻被李世民殺掉,並引發了項制度變革,影響至今

唐太宗李世民,千百年來一直都是“明君的典範”,尤其是他跟魏徵的君臣佳話,更是影響深遠,成為歷史美談。但並非每位剛正的大臣,都擁有魏徵般的“好運氣”,雖同是面對明君李世民,一位名叫張蘊古的大臣,卻被李世民給殺了!

這位張蘊古出道可比魏徵要早,在李世民剛一登上天子寶座後,他便寫來一篇名叫《大寶箴》的文章給李世民。這“大寶”是指皇位,即皇上,“箴”是指,對皇上的勸諫言辭。故而從這個篇名便可得知,這就是一篇奉勸李世民如何當一位好皇上的文章。

此大臣堪比魏徵,卻被李世民殺掉,並引發了項制度變革,影響至今

由此可見,這位張蘊古堪稱是一位魏徵式的人物,敢對皇上指手畫腳。那麼李世民的態度呢?

史載,李世民對這篇勸諫文章非常欣賞,一下子就把張蘊古“直升”到了中書省,不久後,便把張蘊古安排到了“大理寺丞”這個重要位置上來。似乎一切完全是按著“君臣佳話”的步調進行,但哪知就在張蘊古擔任大理寺丞四年後,一樁簡單的案件改變了這節奏!

此大臣堪比魏徵,卻被李世民殺掉,並引發了項制度變革,影響至今

有一位叫李好德的人,這天,他在大街上走著走著,突然就“狀若瘋狂”,不但開始說些“妖妄之言”,還打傷了個行人,造成了街市混亂,自然最後他被抓了起來。

但一審問才知道,原來李好德有癲病,相當於如今的精神問題,是因為他癲病發作了,所以才發了瘋。面對這個案件,張蘊古裁決的非常明白“(李)好德癲病有徵,法不當坐”,即,屬於精神出了問題,不承擔責任。

此大臣堪比魏徵,卻被李世民殺掉,並引發了項制度變革,影響至今

但哪知,這事被御史權萬紀給知道了,立時上書李世民彈劾張蘊古。言稱:李好德的哥哥叫李厚德,官任刺史,而張蘊古如此結案,是偏袒縱容,根本就不是因為李好德的精神出了問題!

李世民看畢後龍顏大怒,下令把張蘊古給“殺於東市”……以上內容皆出自《舊唐書》。但問題是,難道李世民調查都不調查,就輕易相信了御史之言,因此殺掉了張蘊古嗎?

此大臣堪比魏徵,卻被李世民殺掉,並引發了項制度變革,影響至今

答案在《貞觀政要》內。原來張蘊古曾向李世民陳述過,因為李好德“癲病有徵,法不當坐”,李世民也表示做得對,應該饒恕。但哪料張蘊古卻去了大牢裡,一面跟李好德博弈殺棋,一面把李世民這意思,給透露出去了。

這不但是私自洩露皇上旨意,而且一個辦案人,一個受審罪犯,卻一起殺棋,這怎能不讓李世民大怒,所以這才殺掉了張蘊古。不過事情並沒有完!

此大臣堪比魏徵,卻被李世民殺掉,並引發了項制度變革,影響至今

因為無論《舊唐書》還是《貞觀政要》,隨後的記錄便取得了一致,即,李世民殺掉張蘊古後,很快就後悔了!無論怎樣,李世民是在衝動之下殺的張蘊古,這是非常魯莽和草率的,堂堂大臣尚且如此,就更何況百姓們了。所以,李世民隨後便下旨:“自今有死罪,雖令即決,仍三覆奏乃行刑!”

即,自今日起,凡死罪者,就算已經下令執行了,也要在當日,進行三次複審,確認無誤後才能行刑!並不久後,又制定出了相關細節,最後追加成了“五復奏”,等於變革了原來的制度。如此一來,大大降低了冤假錯案的發生,史載“由是全活甚眾”。

此大臣堪比魏徵,卻被李世民殺掉,並引發了項制度變革,影響至今

為何李世民被稱為千古一帝,歷史地位那樣高?並不是說,李世民英明神武到成了聖人,不犯錯,而是他在犯了錯後,能進行反思,並積極改正,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所以李世民因“錯”殺張蘊古,而變革相關制度,強烈表達出其慎用死刑的這一態度,也被趙匡胤等許多有為帝王繼承下來,並一直影響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