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東營經驗」

近日,2018年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城市區域聯動活動之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群文活動品牌化建設等5場專題經驗交流會在山東省東營市相繼舉辦。在

加強創新創意引領、培育數字支撐平臺、實現城鄉互動共享等方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東營經驗”,既讓當地群眾有了滿滿的獲得感、滿足感,也得到了行業及專家的普遍認可。

創新引領,服務方式漸趨多元

2013年,東營市在山東率先探索圖書館總分館制,近年來,抓住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契機,當地創新服務載體,逐步形成全覆蓋、不間斷的全民公共閱讀服務網絡。

以“市、縣區圖書館總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分館—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服務點”為主體,當地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建設不僅涵蓋市、縣、鄉、村四級設施場所,還通過與相關部門共建共享,不斷向全社會延伸。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東營經驗”

黃河口悅讀書社

東營黃河口悅讀書社就是通過社會力量參與,將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延伸至銀行網點、咖啡館等場所的創新實踐。其中,社會力量提供場所和設備,公共圖書館定期配送圖書、培訓業務人員、實施監督管理。作為圖書館分館(或服務點),書社除承接讀者證辦理、圖書借閱服務外,還有計劃地開展讀書沙龍等閱讀推廣活動。此外,東營還藉助“油地共建”、黨建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等合作項目,推動圖書館服務向更廣闊領域、更豐富人群延展。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東營經驗”

黃河口悅讀書社

“現如今,在任何一個圖書館分館都能就近借、還書,很好地解決了以往公共文化資源‘上強下弱’的問題。”東營市利津縣陳莊鎮崖西村負責人介紹,該村總人口不足1000人,但平均每天到村“服務點”讀書的農民就50多人,群眾的參與熱情被廣泛調動。

創新文化惠民活動機制,也是當地拓展服務形式的一項探索。立足山東“一年一村一場戲”舉措,東營發揮呂劇起源地優勢,確立了“一年一村五場戲”的公益服務新目標,要求“五場戲”中至少有一場為呂劇演出。該舉措目前已帶動該市80%以上村居成立呂劇小劇團,培訓呂劇業餘愛好者萬餘人次,亦推動《大愛無疆》等一批呂劇新作問世。

數字化支撐,群文體驗更便捷

面對科技成果的日新月異,如何順勢而為助力公共文化服務便捷化?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便是東營市在諸多嘗試中找到的一個突破口。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東營經驗”

鄉村劇場

以往,傳統文化廣場難以有效對接城鄉居民的文化“興趣點”,2015年起,東營市推廣利津縣鄉村劇場建設經驗,在文化廣場搭建固定舞臺,配套燈光、音響設備,選聘文化管理員組織運行,全年建成鄉村劇場100個。近年來,當地再度推動文化廣場提檔升級,建成了免費無線網絡覆蓋、公共文化遠程輔導培訓、數字文化資源互聯互通的數字文化廣場,打造群眾文化廣場的3.0版。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東營經驗”

數字文化廣場

按照試點、推廣、普及“三步走”原則,2016年,東營市藉助PPP建設模式,引入社會資金1100萬元,完成152個數字文化廣場建設任務;2017年,全市共建成數字文化廣場211個,今年將再建100個。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7年,東營市依託數字文化廣場開展各類文藝演出、政策宣講等2萬餘次,極大豐富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

此外,東營市還著力對“文化東營雲”平臺、“文化東營·電子閱報屏”等其他文化設施進行數字化提升。在已有“文化東營雲”微信公眾號、雲網站、政府門戶網站的基礎上,又在城區主幹道、公交站點等人流密集場所,增設了集報紙閱覽、信息發佈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東營·電子閱報屏”80多個。

城鄉聯動,合力培育文化品牌

如今,在東營市清風湖廣場、墾利區黃河廣場等文化活動場所,各類專場晚會及戲曲、綜藝小廣場演出等也開展得如火如荼。觀看各種演出已成為當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東營經驗”

“歡樂黃河口”廣場文化活動

據瞭解,東營市已連續21年舉辦“歡樂黃河口”廣場文化活動,“黃河口之春”系列文化活動、“舞動黃河口”廣場舞大賽等也已連續舉辦數屆,成為當地群眾熟知的文化活動品牌。隨著這些品牌活動被列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東營市還通過發放樂器、演出服裝等加大對社區文藝團隊的扶持力度。目前,東營市登記註冊社會文藝團體和莊戶劇團300多支,每個社區至少建有3支以上業餘文化隊伍,群眾文化活力進一步釋放。

此外,藉助城鄉聯動模式,東營市的文化指導員隊伍、文化志願服務團隊也充分發揮出效能:東營市選聘了2150名文化管理員,平均為每村(社區)配備1名,配備率達100%;通過專題講座、以會代訓等形式,每年培訓文化骨幹3萬餘人次;組織文化志願者定期進村(社區)開展書法、舞蹈指導等服務,形成了一大批文化志願服務特色團隊及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