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創始人梁建章呼籲女兒隨媽媽姓,淡化男性傳宗接代觀念。對此你怎麼看?

iwndl


資料證明,近親結婚,痴呆兒發生率比非近親結婚高150倍,新生兒死亡率和畸形率也比非近親結婚高3倍多。為什麼說這些,因為與更改姓氏有關聯。


這個問題讓答主看的是糊里糊塗,某人呼籲女兒隨媽姓,目標是淡化男性傳宗接代觀念。那麼這個問題就產生了兩個新的疑問,1、為什麼要淡化男性傳宗接代的觀念?2、女兒姓媽姓就能淡化傳宗接代了嗎?

1、我不知道這個梁某人為何對傳宗接代這樣痛恨,我們不能傳宗接代嗎?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是怎麼做到的?就是靠這種傳宗接代呀,我們看到很多人家的家譜,就會發現我們到今天就是這樣繁衍下來的,為何要淡化這個觀念呢?這個觀念有錯嗎?

2、我們知道這種傳宗接代,主要是由男性血緣繁衍下來的,而姓氏和名字中的範字是分清宗族最好的辨識符號,現在很多人的範字不願意用了,所以就很難分清同一個姓氏親屬間的輩分與關係,如果連姓氏都改變,那麼可能連血親都存在不能識別的問題。

3、姓氏的混亂其實有一個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可能會涉及到倫理問題,比如血親之間也無法識別,可能導致倫理出現,比如血親相戀等問題。《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我國禁止結婚的血親有兩類。 

4、直系血親。直系血親是指與自己有直接血緣關係的親屬即生育自己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親屬,包括父母子女間,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間,旁系血親是指與自己有間接血緣關係的親屬 ,即除直系血親以外,在血緣上與自己出於同源的親屬,如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叔、伯、姑、舅、姨等。


韓東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無論子女跟誰姓都是合法的,不違反道德倫理,更不破壞公序良俗。所以,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我都不反對你們孩子隨母親姓的。

然而,法律允許是一方面,現實又是一方面。其實我的傳宗接代思想似乎並不頑固,只希望學業有成,平安幸福就好。當時孩子生下來取名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傳宗接代的問題,而是自然而然的約定成俗。沒有人要求非要父姓或者是母姓,但身邊所有人都是隨父姓取名的,根本沒有隨母姓的概念。不知道為啥要改變,如果是淡化傳宗接代的概念,可傳宗接代的關鍵是血緣,跟姓什麼關係不大,既然幾千年都保持下來了,何必要刻意的改變?

題目中呼籲是女孩隨母姓,根據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也存在另一個是男孩的可能。男孩隨父姓,女孩隨母姓,兩個孩子兩個姓,總感覺挺彆扭啊。彆扭還是小事,萬一孩子腦海裡產生媽媽是我的,爸爸是你的想法,那對兄弟姐妹的親情培養是不利的。而且現在社會既有的約定成俗,一旦孩子上學,其它小朋友一旦對他們的姓名有疑惑,說不定還有誰是親生的猜測。孩子再懂的多點,說不定還以為自己的親生父母是離婚過各自帶一個組成的家庭呢,如果那樣對孩子的傷害就太大了。

還有就是爺爺奶奶那輩人的問題,老人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要是兩個孩子還好點,大不了一邊一個,爺爺奶奶輩的老人對自己姓的孩子更好一些,姥爺姥姥爺對跟自己姓的孩子更親一些。要是隻有一個女孩隨了母姓,孩子的爺爺輩一定會很不舒服,說不用在乎老人的感受是假的。在他們面前,任何的信誓旦旦都是蒼白無力的。開明一點的嘴上不說心裡堵,心眼小的不僅對孩子另眼看待,更會把氣撒到孩子母親身上,因為孩子的姓,引起根本不該有的家庭矛盾,對誰都不會有好處。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會發生的現實。

所以,對自己家庭來說,孩子跟誰姓確實要慎重,尤其是母親,如果不排除那些不利的因素最好不要任性,否則就是對家庭,對孩子的不負責任。當然,如果真的沒有任何問題,那就無所謂了。不過,我覺得至少九成家庭不會選擇為了一個根本沒有必要的理由去刻意讓孩子隨母姓的。


巍嶽欽禹


攜程老闆梁建章,同時還是一位人口學者。開始我忽略了他的這個身份,覺得他的建言,有避重就輕之嫌。但明白了“人口學家”這個身份之後,倒是可以理解他的出發點了。

我關注過若干位人口學家,也一直留意他們的觀點。一方面,我信任他們的專業判斷,各種數據也顯示,中國人口不是過多,而是結構性地過少;也因此,中國放開了計劃生育。但另一方面,他們開出的藥方,就是讓女人生、生、生;為了國家而生。這又是我不能認同的。

現在再來具體談一下樑建章的這個建議。

首先,梁建章將子女跟隨父姓的傳統歸結為“最後一項男女不平等的陋習”,他認為,沒有理由剝奪女性傳承姓氏的權。雖然,這肯定不是“最後一項”,但跟隨父姓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現,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幾千年來都是重男輕女,男性才算是人,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和生育工具,生下來的小孩(男)才是“傳宗接代”的,為了就是把男方家庭的權力延續下去。只生了女孩的,都屬於“絕戶”,遺產往往歸於其他侄親,爵位也會中斷。——姓氏就是最直接證明男方擁有孩子的產權的證明。母親呢,雖然是她生的,有她的一半血液,還冒著生命危險,而且基本養育責任都在她的身上,但孩子看起來更像是她臨時託管的而己。

傳統的延展性太大了。雖然新中國的法律規定孩子可跟父姓也可跟母姓,但絕大多數人,在孩子姓什麼這個問題上,是壓根沒想過還有“母姓”這個方案的,而是直接隨父姓。你以為是自由選擇的,其實不,是根本沒有提供過選擇。現在要選,還得努力爭取。

那些口口聲聲說“為什麼女人要介意孩子跟誰姓呢”,不如反過來問:“那男人為什麼介意孩子跟誰姓呢?既然不介意,為什麼不能隨母姓?”只有當哪天,隨機的,一半隨父一半隨母姓的時候,這個問題才真算是不成為問題。

建議女性擁有被剝奪的姓氏權,這個想法是好的,值得鼓勵,但梁建章的整個建議,卻有兩個嚴重的錯漏,考慮不周全。一方面,他的動機,並不是希望男女平等,而是希望能給國家多生多育:“一旦父母都希望傳承姓氏,整個家庭追求兒女雙全的動機就會加強,更多的人會希望生二胎,有兩個男孩或女孩的家庭,還會希望再多一個女兒或兒子。”

另一方面,他的想法是:“應當提倡女兒跟媽媽的姓,逐漸淡化只有男性才能傳宗接代的世俗觀念。”

兩者結合起來,就比較詭異了。一,“男孩隨父姓,女孩隨母姓,整個家庭追求兒女雙全”。可惜,現在中國的B超這麼普及,選擇性別式墮胎那麼嚴重。追求兒女雙全,意味著,到時父親或母親,為了爭取屬於自己姓別的孩子,墮胎將會有多嚴重?現在,還是以墮女胎為主,以後男胎也會加入墮胎大軍中來了。

不排除也有家庭不墮胎,那就一直生到符合自己期望的性別了,有兩個男孩了,就還要生兩個女孩。否則,女性又被視為“你沒有跟你姓的後代”,沒女兒,她的姓延續不下去,也算“絕戶”呢。女人不是豬玀,一直生。你以為這都是女人有選擇的麼?

雖然確實能達到人口學家們提倡的“多生”,但性別出生比失衡將更嚴重,怎麼能算實現了目標呢?女性是不是進一步被捆綁在生育功能下?

二,提倡女兒隨媽媽姓;但卻認為這樣能“淡化男性才能傳宗接代的世俗觀念”。這也太想當然了。女兒現在隨父姓,在子女雙全的家庭裡,還往往被邊緣化,假如家境只能買得起一套房的話,你猜,家裡會給兒子買(不管是哥哥還是弟弟)還是給女兒買?答案不言而喻。

默認財產的主體都是兒子的,女兒只能忝陪末座。如果在貧困農村,或者在樊勝美這樣的家庭,不僅父母的財產全給兒子,還要女兒賣身或打工來養兒子哩。

在中國的這種現實下,你認為,當女兒不是跟爸爸的姓,在家裡的地位進一步被邊緣化的時候,是不是兒子會更進一步強化“傳宗接代”的觀念?本來就父權非常嚴重的家庭裡,怎麼可能還願意把財產分配給一個不跟自己姓的、又是“第二性別”的女兒?

有人提到,這樣也好,從祖母到母親到女兒,可以培養女性的接班人了。這個前提,是要在這個社會里女性至少掌握了一半以上的財產權和政治權利,那麼,倒是有這種可能。但不多說別的,你看各個社會階層的領袖、各大公司的董事會、各個社會層面的精英,女性有沒有佔到十分之一?還有,首富500強裡,女性有沒有佔到十分之一?遠遠不到吧?

這就相當於,目前整個社會的財富和權力都是男人的,父子相傳;你們女性給我們生完繼承人之後,你們不能從現存的社會秩序中獲得財產,因為那都是我們的;你還是自己想辦法再創造出新的財產來吧。

太天真了。

有人提出螺旋型繼承,就是男跟媽媽姓,女跟爸爸姓。理論上似乎好一點。但現實中,這將有多難貫徹,又將會為避開這種拍腦袋的政策,冒出多少新的妖蛾子?

法律規定的孩子可跟父姓也可跟母姓,我很贊同。並且,也很希望這一條能夠在中國得以實現,但目前來說,我很難想出有什麼辦法推行下去。


侯虹斌


上海科技報科普問答主持人:主任記者 吳苡婷

梁建章的說法看似不太符合傳統風俗,其實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從遺傳學角度看,雖然體染色體的形成是從父母那裡各取一半,但是男性y染色體卻是相對固定的,6000萬個基因片段中,一代大約只有一個位點突變,所以兒子,父親,祖父,曾祖父的y染色體幾乎是一致的。

但是母系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母系的遺傳物質是在線粒體DNA上的,線粒體的作用是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但是它也有固定的遺傳物質,不會因為一代一代的遺傳重新進行排列組合,線粒體DNA走的是母系路線,也就是說女兒的線粒體和母親,姨媽,外祖母,外祖母的母親,外祖母的外祖母,還有姨媽的女兒們是一致的。

所謂傳宗接代在科學角度看,就是可以追溯以往的祖先,但是因為封建社會長期父系模式的存在,導致目前我們在祖源判斷上只能從父系角度分析,很多家族有父系家譜。但是我們很難從母系角度入手,線索都是斷裂的。女性傳宗接代的樣本是缺失的。

因為長久以來的思維習慣和文化風俗,女兒姓母親的姓目前在社會上可能很多人無法接受,甚至會排斥,但是在科學方面是比較合適的。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經濟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很多人會慢慢理解和接納。


科壇春秋精選


梁建章呼籲女兒隨媽媽姓以淡化男性傳宗接代觀念,讓更多家庭願意考慮生二胎,以提高生育率。

那首先不管這觀點是否正確,但他的出發點是好的,是想為中國越來越低的出生率做點貢獻。這要為他點個贊。

但是我覺得他這個觀點其實只是中國專家式觀點,好聽卻不實用。為什麼這麼講呢?

首先,我們國法律規定兒女即可以隨父姓也可隨母姓。具體的法律條文前面有親已說了,那我就不再複述了。

但為什麼大多數人都選擇隨父姓呢?這是因為中國數千年以來的父系氏族制所造成的。

那隨父姓根生蒂固到了何種程度了呢?那有一次我跟部門同事討論這個問題,我那男同事竟然說,如果跟母親姓,那最後不是社會亂套了嗎?在他思想裡覺得隨母姓,那大家就像斷了根似的,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是誰了,這中華文明簡直就無法傳承了。那在這種思想下,那你覺得你呼籲女兒隨媽媽姓就能改變得了的嗎?

其次,一個家庭裡,兒子隨父親姓,女兒隨母親姓,這不是太奇怪了嗎?兩兄妹不同姓,會不會讓人感覺不像一家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如今中國生育率低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姓什麼的問題嗎?顯然不是的。現如今很多家庭不管是生男孩還是生女孩,都不願意再生二胎,那說明這個傳宗接代的觀念已經在淡化了,而這個隨母姓無非是強調女孩也是接班人的觀念,那這個觀念其實在一些城市裡已普遍被接受了。所以我覺得梁建章的這個提議用農村的一句俗話叫: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雖說我不是人口學專家,但我自身體驗出發,我認為真正想提高生育率,那還是從如何減輕撫養負擔、解決就學難等民生問題入手吧。不然別說二胎,很多人連一胎都不願生了。


悅讀會


子女隨父姓,更多的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吧,沒有必要生改。女兒隨了媽媽的姓,就真能淡化男性傳宗接代觀念麼?孩子到底跟誰的姓,個人認為應以“不引起家庭矛盾”為前提,只要是家裡人的集體意見就好。

看“姓”的字形就能發現,這個字表明的是一個人的血緣關係。秦漢以前前,“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女+生為“姓”,表示的是母系的血統關係。“氏”表示的則是父系宗族。前幾年看羋月傳的時候就有人問,羋月的爸爸楚威王怎麼叫熊商呢。其實羋月的姓是羋、氏是熊。又比如我們都知道姜太公叫呂尚,他就是姜姓呂氏。隨著父系氏族社會的鞏固和發展,姓、氏概念逐漸合一,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階段裡,“姓”才慢慢成為姓氏的總稱直到今天。

所以你看,原先大家都是隨母姓的,是社會的發展讓我們演變出男性傳宗接代的觀念,並紛紛隨了父姓。子女隨父姓是男性傳宗接代觀念的體現,還是男性傳宗接代觀念導致了子女隨父姓,這彷彿是個究竟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

古代的時候,重男輕女,孩子隨父姓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只有招了倒插門的上門女婿才可以理直氣壯的讓孩子隨母姓。不僅對子女如此,對於女性來說還要 “婦隨夫姓”。也就是說,婚後的女性要將丈夫的姓氏加在自己的姓氏前面,比如姓趙的姑娘嫁給姓王的之後,就叫“王趙氏”。到了近代,隨著文明的發展和婦女地位的提高,提倡男女平等的新中國不但廢除了女性裹小腳的陋習,女性婚後也早已不再婦隨夫姓了。但“婦隨夫姓”的做法不僅僅出現在中國社會,歐美、日本等也都有這樣的習慣。像我們知道的香港政界名人陳方安生,就是方安生嫁入陳家冠了夫姓之後的名字。

雖然我國的法律有明文規定,子女無論隨夫姓或者隨母姓都是合法的;雖然女性的社會地位在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在各行各業裡嶄露頭角建功立業,但我國社會目前的現實情況是,“傳宗接代”的傳統思想其實是根深蒂固的。

其實在我小的時候,身邊一些小夥伴家裡是有哥哥姐姐的,他們也有一個跟爸爸姓一個跟媽媽姓的,但隨父姓的那個肯定是男孩。獨生子女政策讓一家只能生一個娃,也讓很多生怕自己家裡“斷了香火”的家庭選擇讓孩子隨父姓。然而社會在進步,文明在發展,觀念也在更新。加上現在國家在鼓勵生二娃,相信會有很多隨母姓的孩子出現。順其自然就好。


長腿叔叔


最近關於攜程的新聞時不時出現在公眾眼球裡,除了馬雲“爸爸”繞不過去的雙十一,討論得比較多的話題就是攜程了。而有趣的是,近期兩件與攜程有關的事件,與其公司本身關係都不太大。上週,攜程創始人梁建章在中國新聞週刊網發文呼籲讓女兒跟母親同姓,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讓攜程兩個字再度進入公眾視野。在這篇文章中,梁建章究竟說了什麼呢?


梁在文章中提到目前中國儘管人口總量巨大,但在低生育率的背景下將來肯定會面對人口急劇老齡化的社會問題。此外,中國也有大量的家族企業將迎來代際傳承,而不可避免的,大量在家族企業中擔任要職的女性家族成員則會因為婚姻問題失去她們為家族做出貢獻的機會,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對人才的浪費。現代社會發展到現在,性別優勢隨著生產力發展也逐漸減弱,農業文明時代興起的父系社會體制也開始顯露出對現代社會的不適應。

此外,很多人只知道梁建章是攜程的老闆,不知道他2007~2011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人口和創業以及中國勞動力市場。所以人口相關話題,他的發言是有一定科學性和專業性的。

前面說到,子隨父姓是農業社會的產物。但父輩對於男性後代的歸屬劃定早於農業社會。用現代科學解釋就是,相對於女性可以百分百確定孩子是自己的後代,男性則需要要通過一定的手段確定自己的基因成功被繼承,同時通過冠父姓也能強化男性的撫養動力。

而人類歷史從原始社會步入到農業社會,採集者轉化身份成為農夫,曾經的部落公有制則被財產私有制代替,冠父姓的行為也更多地與財產繼承關聯起來。農業社會的大部分財富來自需要高強度勞作的耕耘。女性被弱化成為生育的工具,古代王朝人口統計只計算男丁就是一個很好的印證。這一社會背景下,子女都隨父姓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出嫁後的女性甚至沒有自己的名字,僅以XX氏這樣的形式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跡。

近代以來,隨著工業化和生產力的提升,女權主義思潮也在女性群體之中覺醒,保留姓氏的權利自然也沒有被遺落,越來越多的婦女開始堅持保留己姓。

目前,世界各國對於姓氏繼承有不同的法律規定,具體分為五種:

1. 堅持妻從夫姓原則;

2. 實行從一約定,無約定則從夫姓的原則;

3. 允許雙方當事人任意約定原則;

4. 妻子在姓名前冠以夫姓原則;

5. 各自保留姓氏原則;

目前僅有少數國家堅持妻從夫姓,大多數西方國家以及日本則實行從一約定;中國大陸,越南、朝鮮等各自保留姓氏;港澳臺地區則夫姓冠於前。

如此一來,梁建章文章所表達的意味可以說是一目瞭然了:一方面,結合中國當前的國情,通過女兒冠母姓這一舉措來鼓勵二胎施行,儘可能的刺激人口出生率的提高以應對未來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另一方面,這一提倡也順應了女性力量崛起的潮流。

有趣的是,十多年前,梁建章的提議就通過某種形式為國人所知。“童話大王”鄭淵潔在他的系列作品“皮皮魯和魯西西”中就是按照男孩跟父親姓,女孩跟母親姓來定下主角的名字。不知當作家鄭淵潔看到這篇文章時,嘴角會不會浮起一絲笑意。


姚廣孝wayne


人類的很多感知,需要被激活。

傳統的功用之一,是讓你習焉不察。譬如姓氏所代表的傳承權力,在最初確定子女隨父姓還是隨母姓的時候,一定有一番基於繁衍與傳承的慎重考量,但一旦確定下來,綿延數百世後,大家在遵奉其行事的時候,已經不會勾連起姓氏政治最初奠定時的天雷地火。

但如果不遵奉傳統,很多深藏的感知就將被激活,體現出一種強烈的不適感。也許大家未必能說出與傳統背離的意涵到底為何,但終歸是有一個不適感壓在心頭。這其實是人類進化出的一種自保的心理系統,很多時候,傳統就是眾多祖先屢次三番試錯後總結出的對自身有利的經驗,遵奉傳統,通常意味著吸納先人的智慧結晶,可以規避風險,有利於基因的傳續。

所以傳統承平的社會里,老人特別重要,他有經驗,也更懂傳統。但在快速變革的社會里,當然老人的話大半是錯的。這也是瑪格麗特·米德所謂的前喻文化和後喻文化的差別。

孩子隨夫姓的傳統,幾千年這樣下來,大家習焉不察;一旦改為母姓,就激活了姓氏傳宗接代的意涵,在一個女權昭彰的時代,傳統父權社會的腐朽意識沒落應是大勢所趨。“自私的基因”又開始作祟,原本是夫妻合體共同傳承基因,現在是夫妻各有自己的姓氏基因傳承,生育動力因此加倍,雖然受制於現實社會的各項因素制約,但梁建章這個建議會推動更多的家庭生育,在道理上卻是可能的。

所以,如果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生育,不妨考慮梁建章的思路。傳統總是要打破的,我們早已脫離了那個傳統的父權的時代,新時代總需要新的樣貌,包括姓氏。


韓福東


梁先生這個觀點的提出,正是攜程上海那邊有熱鬧事的時候啊,有點深意啊。不過在這裡不提那事,來說說呼籲女兒隨媽姓的問題。

之前有了解,梁先生攜程工作之餘確實感興趣研究人口。他的“女兒隨母親姓”的觀點,對於鼓勵二胎似乎確實有所幫助。但特意來呼籲“女兒隨母親姓”,似乎立不住腳。為啥“呼籲女兒隨母親姓”兒子就不可以呢,這種說法某種程度上依舊是生子傳宗接代,生女為人家做嫁衣裳的意思,所以還是暗含了女兒隨誰的姓都不重要的隱喻。這麼一分析,梁先生的觀點還是沒有淡化傳宗接代的概念。

再說二胎的事,子女隨誰的姓在某些語境下似乎有用,第一胎隨父姓,第二胎不就可以隨母姓了麼,這似乎是鼓勵二胎的意思,也暗含著男女平權的意思。但從個人觀察所得,其實目前絕大部分要二胎的家庭(主要是80後和90後),考慮要二胎的前提是對家庭經濟等實際狀況的考量,而不是主要考慮要一個姓母親姓的孩子才要二胎。

所以,總體來說梁先生的“隨母親姓有利於淡化傳宗接代”的觀點不太能站得住腳。


旅遊達人黃華


最近攜程的風波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題目所述這個問題,雖然我沒有在其他媒體看到相關報道,不過覺得挺有意思,孩子的姓氏到底該跟誰比較好呢?我的看法如下:

首先我不認可梁總的,希望傳承姓氏才會加強兒女雙全。我們僅僅來看看當下所謂的兒女雙全。不可否認,隨著國家對於二胎政策的放行,很多家庭有了選擇二胎的想法和心動。但我個人認為,是否要二胎甚至三胎多胎,和家庭的收入是成正比的,而跟誰姓絕不是主因。我們曾經遇到過很多孩子的姓名隨母親的,這些家庭難道就不和諧了嗎?難道男方就非要想方設法的再添一子,來傳承宗姓了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這樣的家庭往往更加的和諧,因為至少肯讓出姓氏給女方的男士,一定是心胸豁達,且愛妻憐妻的上佳男人。(當然入贅的除外,那是身不由己!)

其次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問題,多子多孫真的就是幸福嗎?如梁總所言,有兩男兩女的家庭,還會希望多添加子女,直到有男有女才算完美。我說個極端的案例,我婆婆那一輩,曾經有過連生7女的家庭,請問這種家庭在現在是否還要死死的要求,非要得到一子才算罷休呢?如果是那樣,我覺得這是在糟踐自己,也在連累社會。子女越多,自身壓力越大,還有我們開篇講到的,你的經濟實力足夠你去追求如此的“完美”嗎?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子女越多,你的責任心會分割得越來越小,這有時候根本就不是你的責任,而是沒有時間去顧及這麼多孩子。但孩子不是寵物,即使是寵物也是生命一條,你如果沒有足夠的精力和實力,請不要給自己添亂,給大家添亂!

任何事情,有度則有趣!過度了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自己的幸福,完全來自於自己的心態。其實家庭也好,社會也好,就是一道鏡子,你對它好,它自然不會對你有兇相!所以有一句話很受用,善待自己,就算擁有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