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縣人文精神

作為競爭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精神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臨縣的發展征途上,當前正處於大開發、大開放、大發展的跨越趕超期,要凝聚人心,激發力量,迎接時代挑戰,創造輝煌業績,就必須呼喚和培育強大的人文精神為其提供支撐和動力。

一、臨縣人文精神的形成

人文精神不僅關注和折射地域的自然環境因素(山川、氣候、物產等),而且與人文環境因素(風俗風情、精神風貌、價值取向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臨縣特殊的地域環境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相互作用共同孕育了臨縣人文精神。臨縣 人文精神的形成在自然環境方面,主要受黃土、黃河等因素的影響;在人文環境方面,除了受中國正統的儒家文化忠、孝、禮、義、信等核心思想影響外,還受黃土文化、黃河文化、晉商文化等諸多文化的影響。

一是黃土與黃土文化的影響。臨縣地處晉西黃土高原呂梁山西側,隔黃河與陝北黃土高原梁峁區為鄰。境內山多川小,溝壑縱橫,地形破碎,植被稀少,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耕地以貧瘠的山地、坡地為主;十年九旱,自然災害頻繁,農作物廣種薄收。史料記載:“凡有可耕之地,隨在營窟而居,以便耕鑿而謀衣食。”但千百年來,就是這一方薄土,被臨縣人譽為“刮金板”、“聚寶盆”,祖祖輩輩依此勤勞耕作、艱難求生,黃土地是他們生命的承載和最終的歸宿。奇特的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黃土溝谷等典型的地域風貌,構成了蒼黃、博大、雄渾、粗獷的黃土地風光。

臨縣歷史悠久,地名沿革漫長,夏屬冀州,唐屬汾州,明洪武二年降州為縣,一直沿用至今。臨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黃土文化也因而成為他們最為重要的精神家園,其厚、豪、粗、淳、濃的特點不僅深深影響了臨縣人,而且深深影響了富有文化特徵的臨縣傘頭秧歌、嗩吶、三絃書、剪紙等藝術。比如:臨縣人普遍喜歡秧歌,臨縣傘頭秧歌傳唱不衰、歷久彌新,在或悲或喜的高亢、粗獷、豪放調門中透射出臨縣人苦中求樂、昂揚上進的生命激情。土窯洞因黃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質,且獨家成院,這種建築風格影響了臨縣人憨厚朴實、獨立自主的性格特點。正是因為貧瘠的黃土地和淳樸的黃土文化,孕育了臨縣人的黃土般樸素渾厚的氣質,造就了其應對惡劣環境,敢於艱苦求生的勤儉耐苦品格。

二是黃河與黃河文化的影響。臨縣西瀕黃河、與陝西省佳縣隔河相望,處於黃河中游晉陝大峽谷中段。黃河在群山萬壑中斬山斷崖,在險灘峽谷中迂迴百折,其萬鈞之力、奔騰之勢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劉禹錫“九曲黃河浪淘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的名句,正是對這一帶黃河美景最好的讚頌。奔湧不息、一往無前的黃河水不僅給這裡留下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美輪美奐的壯美傑作---天然水蝕浮雕,而且把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生命特質深深植入臨縣人世代相襲的血脈之中,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臨縣人。黃河因其源遠流長,連綿不斷,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其豐富深厚的文化內涵、百折不撓的堅韌性格、兼容並收的豪邁氣度、自強不息的精神實質輻射並影響了臨縣人。特別是勇往直前、敢於開拓的特點表現在臨縣人身上尤為明顯。具體表現為,臨縣人面對自然、社會等困難,均能保持堅持不懈,心懷必達之志,永保必勝之心,同時又能做到因勢求變,進退出入靈活變化。這種執著堅韌的性格特點集中彰顯了臨縣不畏艱難險阻,克服千難萬險的頑強適應能力。

三是革命精神與紅色文化的影響。臨縣處於秦晉交界地帶,且有黃河天塹作天然屏障,其軍事戰略位置十分顯著,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據史料記載:“秦趙相攻,藺、皋狼為必爭之地。典午以來,羌胡割據,石趙紛爭”。由此可見,臨縣是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相互交融的地帶,臨縣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帶,故臨縣人汲取了少數民族勇敢善戰、彪悍強勢的性格特點。明清時期,有“臨無事則晉無事”之說。磧口作為臨縣南大門,長期擔負著晉西軍事關隘的重任。沿黃百姓,面對外敵入侵,無不據此勇敢抗戰,守衛家園。近現代歷史上,臨縣更是在革命戰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形成了特有的紅色革命文化。毛澤東東渡黃河時在磧口高家塔登岸,中央後委曾在臨縣三交駐紮一年多,湫水河沿岸的近百個村莊駐紮過中央各機關;作為晉綏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艱苦的對敵鬥爭中,臨縣積極出糧、出人、出錢,全力以赴,支援抗日,被譽為“晉綏邊區支前模範縣”,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烽煙瀰漫的戰鬥歲月,臨縣兒女自覺接受革命戰爭的洗禮,英勇抗日、敢於殺敵,充分表現了勇敢不屈、愛國奉獻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這種勇敢不屈的意志品質世代相傳,直至改革開放的今天,仍然作為激勵臨縣兒女奮勇向前、勇於鬥爭的核心精神而得到發揚光大。

四是晉商文化與時代精神的影響。古鎮磧口是晉商的西大門,同時也是晉商文化繁榮的地區之一。在這裡,湫水河挾裹泥沙從磧口注入黃河,黃河河道由上游400多米寬,到這裡突然縮成80多米,水流落差3.5米,形成明礁林立、暗礁無數的“大同磧”。自古黃河行船,每到磧口,就必須靠岸卸貨轉運陸地,因此自明清已降,磧口就成為黃河中游最為重要的水旱碼頭之一。當時以磧口為中心,臨縣南部以及柳林、離石靠近磧口一帶,一度成為經濟繁庶、商賈雲集之地,在進出口貨物中,招賢的瓷器、三交的銅器享有盛名。現留存的清乾隆年間《重修黑龍廟碑》中,描繪當時磧口“人煙輻輳,貨物山積”。當然,晉商文化內涵也很豐富,其誠實守信是為商做人之本,義利並重是經商致富之道,開拓進取是晉商經商理念,崇約尚儉是晉商生活作風。特別是晉商探出路、求發展的進取精神、敬業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對臨縣人的價值取向產生了極大影響。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為了改變積貧積弱的落後面貌,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臨縣人民咬定發展目標不放鬆,發揮後發優勢,全力打響脫貧攻堅戰。十五萬臨縣人衝破大山封鎖、大河阻隔,身影遍佈神州大地,有的還涉足國外,從謀生創業到集團發展,無不恪守誠信之德,彰顯公平之道,以此打拼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因此,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實踐中,進取發展、互幫互助、團結誠信已逐步成為了臨縣人廣泛認同的富有時代特徵的核心價值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臨縣這一方獨特的水土孕育了獨特的臨縣人。臨縣人文精神就是對臨縣人傳統美德、優良品質、行事作風、個性特徵和核心價值觀的提煉總結,具體概括為“勤儉耐苦、執著堅韌、勇敢不屈、團結誠信”。

二、臨縣人文精神的內涵

勤儉耐苦 勤儉就是勤勞節儉,耐苦就是忍得住生活和勞作之苦,勤儉與耐苦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耐苦者往往是勤儉者,有過艱辛經歷的人,才能倍加珍惜勞動成果,才能養成勤儉作風;同時,勤儉作風也不斷砥礪人的品行,催人奮進、使人更加耐苦。

勤儉耐苦是臨縣人的優良傳統。史書記載臨縣“農夫盡力田畝,崇山峻阪,地無曠土”、“俗戒奢靡,務節儉,謹蓋藏”、“其儉吝之俗由來遠矣”,當時有這樣的說法,“有為奇邪綺麗之服者,人必指而笑之”。清光緒年間,磧口寨則山富戶陳如侖(雅號為“陳百萬”)始終保持“黎明即起,灑掃庭院”的習慣。其子在太原讀書,用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三塊銀元為他買了雙禮服呢暖鞋,結果遭其責罵。“陳百萬”之兄陳懋嘉常說油吃一點香,放多了就是浪費。富家巨室尚且如此,尋常百姓可想而知。現遺存的古門匾中,書有“勤儉家風”、“克昌後”的屢見不鮮。

改革開放以來,勤儉耐苦成了臨縣人外出打拼創業的制勝法寶。十五萬臨縣人攜妻挈子奔赴大城市,在一窮二白的境況下,從城市最底層的活計幹起,依靠勤勞的雙手,打餅子、賣油條,擦皮鞋、撿破爛,住的是六七平方米的小房子,吃的是市場上撿來的菜葉,過著非常節儉的生活。外地求學的臨縣學子,在假日假期之餘,也不忘到飯店端盤子,到大街上散傳單,以減輕父母的負擔。這些臨縣人即便條件好轉,但勤儉耐苦傳統始終保持不變,“出租車大王”劉拖貴、“紙老虎”張潤勤、山西銘典網絡科技專修學院院長劉平則等等很多臨縣人,其經歷本身就是一部部勤儉耐苦、艱辛創業的奮鬥史。

執著堅韌 執著就是咬定理想不放鬆,堅韌就是在追求理想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如鋼、韌似革的性格特點。

臨縣方言中有“麻纏”一詞,麻是臨縣的特產,“麻纏”意謂像麻一樣緊緊纏住目標,不懈怠、不鬆手。對待事業和理想,臨縣人孜孜以求,久久為功。具體實踐中,則深知因事制宜,講究策略技巧,而不一味以硬碰硬,猛衝猛打。操作技巧上,能做到或以迂為直,以退為進;或以情動人,以誠感人;有時看似委婉含蓄,實則綿裡藏針。憑藉這種執著堅韌、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品質,在近年改革開放進程中,臨縣人民在縣財力極為緊張、環境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率先在懸崖陡峭的黃河岸邊鑿壁削石,建成了百公里沿黃路;在廣袤貧瘠的黃土地上戰天鬥地,營造了百萬畝紅棗林。同時,先後爭取到了太佳高速公路、西縱高速公里、太中銀鐵路呂臨支線、太興鐵路、中南出海通道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途經臨縣的佈局修建,幹成了許多別人想都不敢想的大事,為臨縣的扶貧攻堅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眾多英雄的臨縣兒女中,也湧現出了視水利事業為生命的全國勞模高世譽、歷盡艱辛創辦呂梁棗園聖泉飲品有限公司的殘疾人康佳俊、費盡心血編纂《中國戲曲志》的中國戲曲研究所所長劉文峰等一批優秀代表和先進分子,成為當代臨縣人民的驕傲。

勇敢不屈 勇敢就是敢闖、敢幹、敢於擔當、敢於冒險,不屈就是不屈服、不服氣、不甘貧窮、不懼威權。“黑豆茬”是外地人對臨縣人不乏詼諧的戲謔稱呼,黑豆適應性強,耐旱、耐瘠、耐鹽鹼,黑豆茬是收穫黑豆後留下的秸稈,堅硬扎手,人恐觸之。稱臨縣人為“黑豆茬”,與臨縣人勇敢不屈有很大關係,這種精神凸顯了臨縣人的錚錚鐵骨形象。具體表現在逢戰奮不顧身,視死如歸;經商敢冒風險,敢越雷池;為官不懼威權,仗義執言;做人貧而不阿,窮且益堅。

清代抱牛狀元張從龍抗擊英軍,身先士卒,浴血奮戰,毫不退縮;抗戰時期根據地晉西北行署貿易二分局局長李西苑隻身赴蔣軍鴻門宴;武工隊員劉興邦被捕後縱身懸崖,寧死不降。據《臨縣誌》記載,抗戰期間臨縣有1800多名戰士、民兵、幹部英勇犧牲。土改時期,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康生率中央土改工作團駐白文鎮郝家坡村搞試點,一意將階級矛盾擴大化,製造了許多冤假錯案。當時的臨縣縣委書記樊不屈、縣委副書記馮文耀以及縣長楊萬選等領導,頂著政治壓力,堅決抵制、反對康生的做法,並聯名給黨中央毛澤東寫信反映情況,最終取得了糾正錯誤路線鬥爭的勝利。改革開放初期,臨縣人衝破藩籬,敢為人先,前往東北、浙江、新疆乃至俄羅斯等地販賣紅棗,當時劉家會鎮劉國殿、劉時清因投機倒把罪,被捕入獄,隨著形勢發展,兩人不僅無罪釋放,而且在全縣三幹會上戴了紅花,受到表彰,成為了人見人敬的致富模範。改革開放後的太原市醫藥行業,臨縣人最先大膽涉足,篳路藍縷三十多年,目前他們經營的醫藥企業市場份額已佔到太原市全部市場的三分之一。當代民間歌王許凡,一生窮困潦倒,乞討度日,但卻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而又耐人尋味的秧歌,其中有一首唱到:“落盤菜,搖壺酒,天南海北任我走,盤龍大棍挽在手,打遍天下咬人的狗。”字裡行間,盡顯一代民間歌王落魄不落志、窮且益堅的灑脫風範。清代乾隆年間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侯國泰,在官道上拾糞,撿到紋銀一包,因擔心失主著急,在刺骨寒風中原地等候,直到失主前來認領。雖貧窮但不曲意逢迎、阿諛奉承,不喪失良知、見利忘義,這種品格直到今天,在臨縣普通老百姓身上仍然表現得非常突出。

團結誠信 團結就是為了實現共同利益緊密合作、密切配合,誠信就是誠實守信。團結誠信既是當代臨縣人的經營理念,又是臨縣人的處世之道、價值取向。

改革開放後,大批臨縣人外出謀生,不論務工還是經商,均能秉持晉商遺風,恪守誠信之道。誠信小網商王小幫,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斤小米,只要顧客有需求,會不厭其煩更換,直到讓顧客如願以償。經歷單打獨鬥、艱辛積累之後,越來越多的臨縣人更加認識到團結誠信謀發展的重要性,他們或以鄉情、或以親情、或以友情,誠信合作,抱團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了一席之地。臨泉鎮都督村段氏家族,在北部邊陲名城滿洲里,由小做大,由大做強,最後創建了汽配集團公司,產品遠銷俄羅斯;城莊鎮小馬坊村群眾在西寧城北區抱團發展起來的鋼材市場、太原“臨縣的哥”、北京臨縣人“蔬菜一條街”等等,都很有影響。近年來,太原臨縣商會、北京臨縣振興家鄉促進會等相繼成立,成為臨縣人在太原和北京的“大家庭”。在臨縣縣內,多年來廣大幹部群眾齊心協力,始終堅持營造團結誠信和諧文明的發展軟環境,促進了諸如大項目建設、市政建設、“五個全覆蓋”、“十項民生工程”、“一縣一業”、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等多項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團結誠信成為改革開放以來臨縣最具時代性的精神特質之一。

三、臨縣人文精神的現實意義

弘揚臨縣人文精神,旨在倡導“勤儉耐苦、執著堅韌、勇敢不屈、團結誠信”的理想人格,並以此引導人、塑造人,增強臨縣人的凝聚力、創造力,使其成為臨縣大開發、大開放、大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撐,助推全縣經濟社會早日實現跨越趕超。

一要弘揚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優秀美德。近幾年,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綜合指標由全市末尾上升至中游。部分幹部群眾面對發展成果,滋長了沾沾自喜、驕傲自滿的負面情緒,產生了貪圖享樂、追求安逸的消極思想,也出現了大手大腳、鋪張浪費的不良現象。為此,作為土生土長臨縣人的幹部和群眾,必須清醒認識到臨縣是貧困大縣的基本縣情還沒有改變,扶貧攻堅、轉型跨越依然任務艱鉅。廣大幹部群眾必須繼續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堅決反對驕奢淫逸、鋪張浪費的不良習氣;必須時刻銘記勤儉耐苦是成事之基,是各項事業成功的前提和保證這一千古訓言。勤儉耐苦的傳家寶,不僅現在不能丟,將來也永遠不能拋棄。

二要弘揚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的行事作風。當前,臨縣扶貧開發進入了攻堅階段,跨越趕超正當其時。廣大黨員幹部應抓住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努力推動“四大跨越”,全面建設“三大基地”、確保實現“兩個轉變”,尤其要做好資源轉化和扶貧攻堅兩篇文章,用百折不撓、銳意創業的榜樣,恪盡職守、孜孜敬業的典範,教育和激勵廣大幹部群眾,把思想精力全部投入到爭取大項目、建設大項目的戰役中,投入到農民增收工程中,投入到民生改善、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中。以堅定不移的信念,愈挫愈勇的豪氣,不斷攻堅克難,早日實現富民強縣。

三要弘揚勇為敢闖、勇於創新的意志品質。要將革命戰爭年代的勇敢不屈精神,發揚光大為現階段勇為敢闖、勇於創新的時代品質。摒棄落後思想,破除陳規陋習,樹立先進理念,創新工作機制和工作方法,營造敢於擔當、勇於作為、善於創新的幹事創業氛圍,在資源型貧困地區扶貧攻堅、轉型跨越方面先行先試;在破解農民增收難題、加強基層社會管理上勇於創新,推動臨縣經濟社會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四要弘揚團結共進、誠實守信的先進理念。伴隨著大開發、大開放、大發展的進程,會引發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解決當前面臨的大項目徵地拆遷、村礦村企以及歷史遺留的矛盾糾紛,需要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群眾樹立大局意識,珍惜來之不易的團結共進氛圍、誠信和諧局面,上下一心,舉全縣之力來共同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尤其要善於聯繫實際,用臨縣人團結合作、誠實守信的事例教育引導人民群眾,正確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係,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利益觀,與進駐企業、集團,攜手並進,合作共贏,不斷提升縣域綜合競爭力,共建文明和諧幸福新臨縣,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早日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