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於1945年原子彈轟炸的王羲之《游目帖》

毀於1945年原子彈轟炸的王羲之《遊目帖》

王羲之《遊目帖》又名《蜀都帖》摹本墨跡,

草書,紙本,11行,102字。

日本廣島安達萬所藏,毀於火。

毀於1945年原子彈轟炸的王羲之《遊目帖》

毀於1945年原子彈轟炸的王羲之《遊目帖》

毀於1945年原子彈轟炸的王羲之《遊目帖》

此帖宋、明兩朝皆在民間,

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入內府,

咸豐、同治年間賜予恭親王,

後歸日本廣島安達萬藏所有,

內藤湖南曾為安達氏書跋。

此帖經過多次裝裱,

前後隔水縫間的收藏鑑賞印模糊不清,

有乾隆御璽、恭親王印多方。

前隔水外題簽為

“晉會稽內史王羲之字逸少《遊目帖》真跡”,

題簽下有一無名題跋:

“此真晉泠金紙,緊薄如金,索索有聲,

與筆陣圖相類,載在襄陽待訪錄。”

帖尾有守和審定題跋:

“有鍾紹京書印二字小印。

鍾蓋唐之越公也。

晉謝奕、謝安、桓溫三帖,

並黃素《黃庭經》上,俱有此印。

見米元章《寶章待訪錄》。

而《黃庭經》今藏韓雷州處,

予屢見之,尤可據證耳。”

此帖安達氏有影印本。

摹本毀於火災,現只有照片存世。

此信札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

信中表達了王羲之對西土山川奇勝的嚮往。

此帖書法妍美而不柔媚,矯捷而不輕佻,

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

明方孝孺稱讚雲:

“《遊目帖》寓森嚴於縱逸,蓄圓勁於蹈厲,

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

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歎自失。”

毀於1945年原子彈轟炸的王羲之《遊目帖》

2007年12月3日,

失傳已久的王羲之書法作品《遊目帖》

終於如期重新呈現在人們面前。

攤放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展覽臺上,

它栩栩如生,

一如1600多年前王羲之書寫的真跡,

人們不禁感嘆現代高科技的復原魔術。

然而,

《遊目帖》顛沛流離的“一生”更加令人唏噓:

出生於東晉亂世中,

歷唐、宋、元、明、清五代,

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

紛紛將其收為囊中寶物,

不料世事無常,

清末八國聯軍入侵時,

未能倖免流亡海外的命運,

終於在二戰期間

焚身於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爆炸……

然而,2007年的這一天,

它以一種現代高科技的形式獲得重生。

經過文物出版社的文物複製專家趙力華

和他手下四五個年輕人一年多的反覆試驗,

《遊目帖》最終得以原樣復原。

讓現場專家感到驚訝的是,

帖子上墨跡深淺、印泥疏密,

甚至汙漬、老舊之處都栩栩如生。

書畫鑑定家傅熹年觀看之後說,

《遊目帖》“起死回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