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三根麥芒

民間故事:三根麥芒

新科狀元受奸人栽贓被判處剮刑,愛才若渴的劉墉決議暗中相助。讓乾隆皇帝心回意轉的關鍵所在,竟是——

一、朝廷禁令

清朝初年,為了坐穩江山,滿人進關後就對漢人施行各種鎮壓,特別對前明的皇族和權貴那就更嚴酷了,但凡跟前明有牽扯的,砍頭的砍頭,放逐的放逐。

清廷三查兩查的,居然就查到了一個叫朱家窪的小村莊。發現這個村裡那些姓朱的,跟前明皇族竟是同宗同源。幸而他們代代都是些泥腿子,就沒讓他們砍頭放逐,卻對這個村下了道禁令:村裡凡姓朱的,從此不得參與科考應舉,更不能執政為官,而且每年交皇糧的時分比其他地方得多交一成。

這下可苦了朱家窪的那些人,他們每年在地裡勤耕苦作,到頭來多半的糧食都交了皇糧,而且朱家窪的後代們再也別指望有個前途了,自從朝廷的禁令下來後,朱家窪的後輩們就沒讀書的了,他們知道就是讀的書再多,也只能是個放牛娃的命。

過了很多年,朱家窪出了一個叫朱正用的,天生聰穎,被稱之為“神童”。但神童又怎樣樣呢,村裡人都說:“悵惘呀,這孩子命不濟,生錯地方了。”

這個朱正用到十幾歲上哭著鬧著要進書院讀書,磨得父母沒方法了,就由著他了。

朱正用公然是個讀書的資料,在書院裡苦讀幾年就滿腹學問,七步之才,在很多同窗中成了才調最傑出的一個。只悵惘呀,朱正用根本就沒有參與科考的資歷,其他同學都能進考場混個功名,他卻只需望考場卻步。所以他學了十年,仍是個老童生。

朱正用也認命了,從書院裡回來後就在家幹起了殺豬的行當,每天殺豬賣肉。朱正用當屠夫不到半年,便不修邊幅,一身油汙,一點點沒個讀書人的樣了。

二、瞞天過海

這一年的元宵節,朱正用到縣城裡賞燈。他走著走著,就看到了一組燈謎,心中有了數,他指著一個燈謎說出了謎底,幔帳內就有人說聲對了,接著,一個小童子捧來一兩銀子。朱正用拿過銀子持續猜,每猜出一個燈謎,在幔帳內的出題人都會拍手叫一聲好。不長時間,十幾兩銀子居然都到了他的手裡。朱正用拿了銀子,回身要走。那個小童子卻對他說:“先生慢走,我家主人要見你。”

朱正用進了幔帳內,見裡邊端坐著一個老者。而老人看到朱正用一副破舊粗俗的打扮,好像有些不相信,當他知道朱正用僅僅個殺豬的屠夫後,就不無悵惘地說:“你有這等才調,為何不考取個功名呢?”

朱正用嘆了口氣,就把朝廷禁令的事說了。老者無奈地搖了搖頭,思索片刻,最終卻說:“你假如信得過我,可跟我到家裡,我有要事與你相商。”朱正用見那老者氣度不凡,想必此人必定大有來頭,就鑽進了老者的轎裡。

就這樣,朱正用渾渾噩噩地被轎子抬到了縣衙。再會那個老者,此刻已穿戴官服,頭戴官帽,這不是縣太爺嗎?本來這就是新任的縣令牛淵廣,此人最愛才,元宵燈會上出燈謎,也是想看看縣裡有多少才俊。

朱正用剛要對牛淵廣施禮,牛淵廣卻一把將朱正用攙住,說:“不用拘禮,咱們一家人用不著這個。”牛淵廣的話把朱正用說得一頭霧水,等牛淵廣對朱正用耳語了幾句後,他才恍然大悟……

幾天後,一個穿戴華服、相貌帥氣的年輕令郎一再在各大場合出面,他才情特殊,七步之才,很快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後來人們才知道,他就是牛縣令的兒子牛寶華。

人們驚歎,僅僅傳聞牛淵廣家有個令郎,卻不知他兒子有如此的才調,不日蟾宮折桂,官位必定不在其父之下。因而縣城裡那些有身份的人家,都紛繁託媒,向牛縣令求親,可牛寶華卻逐個拒絕了,說他已訂婚了。

公然幾個月後,縣衙裡張燈結綵,牛寶華娶來了新娘子。新娘子長得如花似玉沒得挑,可咱們卻不知道這個新娘子的來路。

外人疑問,牛淵廣心裡卻明鏡似的。其實這些天來被人們認可的牛寶華,就是朱正用,而那個娶進來的新娘子,才是牛淵廣的女兒牛寶華。

本來,牛淵廣膝下有一女,名寶華。只因牛淵廣只需這麼一個孩子,打小就拿她當個男孩養著,不但取男名,而且還讓她穿男裝行男禮,所以外人不知道的,還真認為他家裡有個令郎。

牛淵廣讓朱正用往後就用牛寶華的姓名,以牛淵廣兒子的身份呈現。因為女兒平常不太出面,簡直沒有人識得她,這樣必定沒有人置疑。而女兒牛寶華呢,她便能夠再回到女兒身,讓朱正用娶了她,悉數就能夠水到渠成了。

朱正用大婚後,又在牛淵廣家苦讀了一年。第二年正趕上大比之年,牛淵廣就讓朱正用打點行裝,到京城裡趕考,臨別前他對朱正用說:“到外面切不行隨意出面,更要防著熟人,不要忘了你仍是受禁令的人。如被發覺了,那但是殺頭的罪呀!”

三、露出身份

朱正用不日趕到了京城,到考試的時分,朱正用一看題目是“強國之策”,就寫了一篇《滿漢一家論》,論述了滿漢團結對國家富足的重要性。

其時的主考官是劉墉,看到這篇《滿漢一家論》時,他眼前一亮,就把它放在了最上面。等乾隆御覽的時分,看了也很快樂,就御筆硃批朱正用為新科狀元。

按規則新科狀元要誇官三日,坐在轎子裡圍著京城轉。朱正用成了新科狀元,天然也要如此。

朱正用所到之處人都擠成了團,人們都想看看新科狀元長什麼模樣,而朱正用卻很少撩起轎簾來。這一回,誇官部隊走到城門口的時分,來看新科狀元的人真實太多了,居然把城門給堵死了,官兵只好上來疏散人群。朱正用不由得獵奇地掀開轎簾來看,令他沒想到的是,正是這一掀轎簾,卻給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

在這擁擠的人群裡,就有一個乞丐,朱正用掀轎簾的時分正好讓他看個正著,他一眼就認出了朱正用。這個乞丐叫韓德,是當年朱正用在書院裡的同窗。這個韓德多年前進京趕考,卻一敗塗地,他覺得沒臉回家,而且盤纏也都花光了,就當起了乞丐,沿街乞討,在京城裡混了下來。

韓德看到朱正用後就是一愣,等誇官的部隊走後,韓德就向人探問,這個新科狀元但是叫朱正用。可探問來的結果卻是叫牛寶華,韓德就猜出了八九成,這必定是朱正用冒了他人的名來應試。好他個朱正用,這但是欺君之罪呀!韓德眼珠子一轉,有了主見,假如揭露了新科狀元,因揭露有功,自己出面的時機或許就來了。

韓德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當朝權臣和珅,可和珅是大官,住在高牆大院裡,就是進進出出的,也有這麼多人陪著,他一個乞丐怎樣有時機挨近和珅呢?

這一天,和珅早早地上朝歸來,坐在家裡生悶氣。今日執政堂上,他又被劉墉參了一本,要不是他機伶,恐怕就被這傢伙參倒了。他心裡恨透了劉墉,卻又拿他沒方法。這個時分,他就聽到外面有人在喊:“和大人喜事臨門,不行不知呀!”

和珅聽著這聲響皺起了眉頭,平常誰敢在和府門前大聲喧鬧呀,必定有事。

和珅走到門口,見喊話的是一個乞丐,幾個奴才對他連推帶打的,他還捨命地喊著。和珅上前喝止了幾個奴才,就問那個乞丐:“你在這裡大喊大叫的,應該是有什麼話要對我說吧?”這個乞丐正是韓德,韓德上前幾步,說:“此事聯繫重大,需到貴寓才能說。”韓德一進和府就說:“大人,恕小的直言,大人與劉墉不睦,已是人盡皆知。現在劉墉得到當今皇上的信賴,實力越來越大,現在的新科狀元正是他的學生,日後當上大官,與劉墉聯手莫非這不正是你的心腹大患嗎?”

其實,和珅早就有這個憂慮,光一個劉墉就夠他忙活的了,現在又加上個新科狀元,漢人官員越來越多,對他來說不是件功德啊!和珅就說:“你說了這麼多,恐怕還沒說出你真正想說的吧?”

“大人高超。”韓德微微一笑,就把朱正用的事說了。

和珅知道後也是一愣,心想,這事如若事實,不但能砍掉劉墉的左膀右臂,還能趁機打擊劉墉一會兒。但和珅究竟不是傻子,他又對韓德說:“你可要看仔細了,那但是當今聖上欽點的狀元呀,認錯了那但是殺頭的罪!”

韓德向和珅確保:“千真萬確,咱們在一個書院多年,他就是化成了灰我也認得!”和珅又向韓德要依據。韓德的叫花棒在地上點了半響,最終想起件事來:朱正用家有個祖上傳下來的規則,但凡朱姓後代,都要在年幼的時分在腳底板上烙一個“朱”字,作為標記。韓德與朱正用在一起的時分,就看到過他腳上那個“朱”字……

和珅一聽這些就來了精力,馬上進殿向乾隆稟明。乾隆聽後也很盛怒,和珅又趁機向乾隆獻上一計……

乾隆馬上命身邊的宦官拿著一雙襪子到朱正用家,說是皇上親賜御襪,而且要朱正用當場穿上。朱正用接到皇上親賜之物,怎不誠惶誠恐?趕忙把腳丫子洗了又洗。宦官看到朱正用的光腳丫,公然在腳掌心處有一個“朱”字……

宦官回去後對乾隆稟明悉數,當天朱正用就下了死牢,往下再一清查,牛淵廣也犯有欺君之罪。乾隆下旨,將縣令牛淵廣全家以及朱正用全家悉數押送進京,朱正用和牛淵廣處以剮刑,其他人一概處斬。聖旨一下,整個京城為之轟動。

四、皇恩大赦

又過了半個月,牛淵廣全家和朱正用的親人都被押進了京城。幾天後,他們都被押到了刑場上。

朱正用在斷頭臺前含淚對牛淵廣說:“岳父大人,是我連累了你呀!”

牛淵廣卻爽快地一笑:“賢婿,此言差矣。我終身求才若渴,能得到你這樣有才之人也是我生之幸事!”兩個人就仰天哈哈大笑。

再說此刻紫禁城裡的乾隆,正在跟和珅、劉墉等一干大臣商議國事,俄然就覺得身上一陣痛苦,直疼得他在龍椅上打了個激靈。大臣們都見到了,卻不敢問。

很快乾隆又康復了常態,跟大臣們說話,可正說著,身上又一陣痛苦,疼得他又打了個激靈,額頭上早已冒出了汗珠。

到第三次身上痛苦,乾隆就真實不由得了,“啊”地大叫一聲,從龍椅上跌了下來。這下大臣們可就慌了神,紛繁上來問乾隆怎樣了,乾隆就說:“朕俄然感覺一陣一陣痛苦,就如從朕身上剜肉一般,真不知是什麼原因?”

群臣也答不上來,劉墉卻跪倒在地,說:“聖上,今日新科狀元要履行剮刑,聖上說的那個症狀竟和剮刑相同,莫非是他有冤情,感動了上蒼來警示於聖上?”

和珅馬上過來辯駁:“胡說八道,那個朱正用違背先皇的禁令,萬遇難辭其罪,又怎樣會有冤情呢?”

劉墉又向乾隆說:“皇上,朱正用違背先皇禁令不假,可他也是個人才呀,假如讓他為國效能,那必定會成為大清國的棟樑之才。”

和珅還想說,乾隆卻一擺手,說:“好了好了,朕這就去刑場看看。”

等乾隆趕到刑場的時分,已挨近午時,刑場上殺氣騰騰,劉墉高喊一聲:“皇上駕到,刀下留人!”那些劊子手們都站一邊去了。

乾隆走上監斬臺,還沒等坐穩,劉墉就衝臺下喊:“朱正用,今日皇上是來為你申冤的,你有什麼話直接跟皇上說,皇上會為你做主的。”

朱正用當即領會,從斷頭臺上站起來,背起他那篇《滿漢一家論》,聲響朗朗,字字明晰,把全場的人都給聽得動了愛情。

那篇文章乾隆是看過的,現在再聽朱正用背誦,忍不住有些動容,而且他身邊一些漢人大臣也都止不住唏噓感嘆。等朱正用背完,臺下就一片譁然,咱們都喊著:“放了新科狀元,放了新科狀元!”乾隆也忽地一下站起來,說:“現在朕宣佈,免除朱正用悉數罪名,仍為新科狀元,而且往後免除一切對漢人的禁令,漢人只需有才能便能夠考取功名,為國家效能。”

臺下又一片喝彩,都稱頌皇上聖明。劉墉這會兒也暗自快樂,究竟皇上是明白人呀,他必定想到,要是殺了朱正用會傷了漢人的心;現在大清國根基已定,燃眉之急是穩定人心,使國家強壯起來呀。

其實這些天,乾隆心裡也正想著一件事。就在幾天前,他俄然得知,自己並不是父皇的親生兒子,而是一個大臣之子,那個大臣就是個漢人。是當年父皇偷龍換鳳,把他抱進了宮裡……現在他就想到,既然自己是漢人,再殺朱正用,不就是自己人殺自己人了嗎?所以劉墉一提起朱正用的事,他就有了放人的心了。

此刻的和珅在一旁,眼睛滴溜溜亂轉,還想著阻撓,乾隆卻回過頭來白了他一眼,說:“和愛卿,你不為國事勞累,卻成天忙著估計人,險些讓我毀了一個棟樑之才,你可知罪?”和珅一聽這話,嚇得撲通一下就跪在地上,哆哆嗦嗦地說:“微臣知罪,這都是那個乞丐韓德出的餿主見呀!”乾隆氣得一甩袖子,說:“那個韓德看來也沒什麼德行,自己不想著奮發讀書,卻吃醋他人,估計自己的同窗,這種人不能留,但他也沒犯什麼大罪,就把他趕出京城,指令各府縣,不許收留韓德,讓他一路乞討著回老家去吧!”

五、麥芒救命

再說朱正用一獲自由,就去劉墉家表明謝意。

朱正用問起工作通過,劉墉擦了擦頭上的汗,從袖子裡摸出三根麥芒來:“說起來,也是我走了步險棋呀——是它救了你一命。”

說著,劉墉呵呵一笑,道出實情:在朱正用臨刑前夜,他買通了宮中服侍乾隆的宮女,讓她在乾隆的龍袍裡裹上三根麥芒。皇上平常養尊處優,細皮嫩肉的,身上有根麥芒硌著,比剜他的肉還兇猛呀!公然,乾隆上朝的時分,那三根麥芒就起了效果,他身子一碰著麥芒就疼得不輕,最終疼得他受不了了,劉墉也正好借這個時機進言。乾隆還真聽了劉墉的話,移駕刑場。

結果,乾隆站起來一走動,把那三根麥芒給抖了下來,也就不再感到痛苦了。劉墉正是用這個方法救了朱正用的命。

朱正用忙跪下來對劉墉說:“多謝恩師救命之恩,晚生感激不盡,真實難認為報呀!”

劉墉微笑著寫了幾個字給朱正用,又說:“這三根麥芒送給你,只需你終身以此為戒,就是對我最好的酬謝了。”

以後,在劉墉的推薦下,朱正用被派到濟南作知府,他在任期間關懷民眾疾苦,興辦書院,興建水庫,為濟南大眾做了很多功德。而他的生活卻很樸素,在他的行囊中最寶貴的,是一個小匣子。據說有人見過那匣子,裡邊沒其他東西,只需三根麥芒,還有幾個字:當官不為民,如如坐針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