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餘年近百任——「兩江總督」那些事兒

從頻頻重播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到去年熱播的《于成龍》、《天下糧田》等,長期以來,以清朝為背景的歷史劇不乏精品,在收穫了不少觀眾好評的同時,也讓人對那個時期的人物、事件、風俗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在很多歷史劇中會出現“兩江總督”這個官職。以電視劇《于成龍》為例,從羅城知縣到黃州知府再到福建按察使等,于成龍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最終也正是在兩江總督任上溘然長逝的。

在2018南京名城會“創承智造”非遺傳承與創新成果展上,一件兩江總督一品文官服引人關注,其考究的做工令人讚歎。

說起來,兩江總督與南京淵源頗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兩江總督署就設於南京城中,而歷任的總督中有的留名青史、有的寂寂無聞,他們或德才兼備或庸庸碌碌……

兩百餘年近百任——“兩江總督”那些事兒

何為兩江?——

很多人並不清楚

清朝時,以“督撫”為地方最高長官,“督”是總督、“撫”則為巡撫,總督管轄一省或多省,又稱“總制”、“制臺”、“督憲”等,其權力大於巡撫。清朝曾設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等,另外還設有負責河道、漕運等某項政務的總督。兩江總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之一。

兩江總督中的“兩江”,原指江南省和江西省,其中江南省曾是最發達的省份之一。據史料顯示,順治四年(1647),清政府設立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總督,駐江寧(今南京),順治六年(1649),由於河南併入直隸,遂改稱江南江西總督。

兩百餘年近百任——“兩江總督”那些事兒

順治十八年(1661),江南省被拆分為“江南右”與“江南左”。康熙年間,“江南右”取江寧府和蘇州府的首字,改稱為江蘇省,“江南左”取安慶府和徽州府的首字,改稱為安徽省。兩江總督的官銜全稱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其轄區大致為今天的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

兩江總督署——

“總統府”的前身

說起南京城中的“兩江總督署”,一些人或許並不熟悉其所在。現位於長江路292號的“總統府”,前身就曾是清朝時的江南總督署、兩江總督署,如今的“總統府”建築群內仍保留有總督署的相關建築。

步入“總統府”大門後,在中軸線的東側有處院落,院內的大堂是根據史料記載進行陳設的,此總督大堂是舉行大典迎接聖旨或逢祀日拜牌活動的場所,也是官員權威的象徵。

兩百餘年近百任——“兩江總督”那些事兒

堂內的屏風上裝飾有丹頂鶴、海潮和朝陽等圖案,為一品職銜才能配有。兩側高柱上的對聯為兩江總督曾國藩題寫。

上方則掛有巨大的匾額,“惠洽兩江”四字是1757年乾隆南巡時為兩江總督尹繼善所題的,“惠”為恩澤,“洽”是遍及。

有意思的是,匾額上的“惠”字少了一橫一點,有種說法是乾隆故意寫錯的。另外從書法角度上分析,據說這樣減少筆劃會與其他字相協調,不突兀。

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佔南京,洪秀全在原兩江總督署的基礎上擴建了天王府,11年後,南京被清軍再次奪回,天王府也在戰火中毀壞殆盡。

後來,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上奏朝廷要求“依照原式建築俾復舊觀”,遂於同治十年(1871),對總督署進行了重建。

據記載,新督署有亭臺樓閣等共計1189間,規模“極宏壯矣”。從兩江總督署現存的建築中,依稀讓人想象到當年那恢弘莊嚴的氣勢。

兩百餘年近百任——“兩江總督”那些事兒

歷史名人匯聚——

兩江總督知多少?

有統計,從康熙四年(1665)到宣統三年(1911),頗具影響的有80餘人、近百任兩江總督,這著實是一份長長的名單。從首任兩江總督郎廷佐到1911年逃離南京的張人駿,這其中的不少人都是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比如於成龍、尹繼善、陶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劉坤一、張之洞等。其中,尹繼善四督兩江,次數最多,任期最長。尹繼善喜好詩文,與秦大士、蔣士銓、袁枚等人過從甚密。曾國藩也曾三次擔任兩江總督,他重修督署也奠定了後來“總統府”的基本格局。在61歲時,曾國藩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而劉坤一與繼任者張之洞曾創辦三江師範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設立的師範學校之一,也是現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前身。

于成龍——

總督中的“天下第一”

去年,電視劇《于成龍》熱播,讓觀眾對這位“天下廉吏第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人。于成龍可謂大器晚成,他直到44歲才踏上仕途,隨後的二十餘年中三次被舉為“卓異”,以廉潔勤勉深得百姓愛戴。

在兩江總督任上,于成龍從嚴吏治、體貼民情、嚴於律己,他在生活上極為簡樸,“屑糠雜米為粥”、“終年不知肉味”,百姓稱他為“於青菜”。康熙二十三年(1684),于成龍在兩江總督任上溘然長逝,終年六十八歲。據說于成龍去世時,其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別無餘物,“卒之日,金陵人為之巷哭”。

總督遇刺——

清末四大奇案之首

同治七年(1868),馬新貽接替曾國藩任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馬新貽生於1821年,山東菏澤人,任兩江總督時才47歲。同治九年(1870),上任兩江總督僅兩年的馬新貽在參加完校閱後返回官署,途中,突然閃出一人,手持匕首刺入馬新貽的右肋。行刺者並未逃跑,遂被反應過來的官兵當場捉拿,翌日,馬新貽不治身亡。堂堂的兩江總督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這在當時可謂震驚朝野,這個名叫張汶祥的男子為何“刺馬”?一時間眾說紛紜,並演繹出了眾多的版本。而經多方審理後,朝廷給出的說法是挾私怨行刺,“實無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謀之人”。在馬新貽遇刺一年多後,刺客張汶祥被處死,但因案情撲朔迷離,所以“刺馬案”也被稱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南京的馬臺街就是因馬新貽而得名。據史料記載,馬新貽任兩江總督時曾居住於此,百姓為紀念他,以總督的通稱“制臺”,結合其府邸“馬府”,將這個地方稱作馬臺街,也就是“馬制臺府街”之意。

陶林二公祠——

現存的總督祠堂

在“總統府”建築群內還有一座陶林二公祠,原祠系當年的兩江總督左宗棠為紀念其前任陶澍以及林則徐,於清光緒九年(1883)所建。陶澍(1779-1839),字子霖,道光年間升任兩江總督。作為嘉、道時期的名臣,陶澍曾治理漕運、督辦海運、興修水利,他為官清廉,重視教育和實幹,被譽為經世改革思潮的倡導者和推行者。

陶澍與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亦師亦友,二人共事多年,可謂督撫同心,廣受讚譽。陶澍還有一位志同道合的幕僚,那就是魏源,也就是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被譽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那位先行者。陶澍曾採納魏源的建議,在淮北實行票鹽制,此舉清除了陋規,簡化了手續,一改鹽商壟斷鹽利的弊病。道光十九年(1839),陶澍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林則徐評價他“大度領江淮,寵辱胥忘”,後人稱其“道光來人才,當以陶文毅(陶澍)為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