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咬牙買房的房奴們,現在過得怎麼樣?

愛搭積木的思想家



我買房他買車我比他多活十年!

10年前,上海浦東一套房或許只要150萬,可在 10年後的2018年,已經達到了1100萬,換句話說,如果當初你選擇了買房,那你的財富便每個月增值7萬多。可是,時光無法倒流,即便是給個機會,當年的你也未必有勇氣買房。

十年之間,北上廣深的房價漲幅跑贏了收入和房租。為什麼一線城市的房價超越了普通人的承受範圍,卻依舊有人在買房? 現在不買,以後瘋漲了更加買不起了;即使現在當了高位接盤俠,十年之後再回首,當年的房價還是低谷,房子早買就是賺到。這是大多數人十年前選擇買房的心路歷程。

有人拿十年的光陰去換一套大城市的房子,有人用十年的光陰享受一段沒有房貸的舒適人生。十年之間,恰似南柯一夢 因為很多人沒想明白,十年前買房與十年後買房的區別: 十年前買房,上海房價大概1萬一平米,你的月薪才3千,咬咬牙買了房,即使是十年之後,你當年的房子價格會永遠停留在1萬一平米,而你的月薪會達到1萬以上,供房毫無壓力。

十年後買房,上海的房價5萬一平米,你的月薪就算高達2萬,連湊齊首付都困難,買房壓力山大,有人黯然神傷離開一線城市。十年前在一線城市買了房的人,現在過得怎麼樣? 他們的故事,是千萬個在一線城市奮鬥者的縮影。


1.

2007年,李東在25歲生日那天決定買房的,畢業後的第3年,座標魔都上海。當時首付30萬, 對於一個普通的三四線城市的工人家庭來說,是一筆龐大的數字。父母幾乎借遍了親戚,加上東哥3年攢下的8萬,艱難地定下了一套兩居,接近100萬的貸款要還30年。 背上房貸,東哥從此週末再無吃喝享樂,泡一壺茶在家看書能待一整天,出國遊什麼的全部砍掉。為了儘快還債,東哥拼命工作,三年還清外債。他說,最初買房的兩年過得很苦,熬過去就好了。房貸重壓之下,沒有物質生活帶來的歡愉,卻能讓自己安靜思考工作和未來,有一段平靜的自我增值期。 後來,東哥甩開膀子創業,中間吃過虧、上過當、受過苦,但是一想到在上海有個家,踏實的穩定感讓東哥瞬間有了無窮的動力。現在東哥的創業公司步入正軌,有了不錯的盈利,還買下了第二套房子了。東哥不後悔買房,因為買房激發了一段激情燃燒的奮鬥歲月。


2.

同樣是2007年,明大學畢業,租了一年的房,被邋遢的室友折騰瘋了,當時囊中羞澀只能在北京三環貸款買了個50平米的小房子,自己夠住。後來結婚了,幸運地趕在北京限購之前,兩家湊錢置換了北四環100多平米的大三居。現在,每個月的房貸比租金還低,小區旁邊就是地鐵站。明見證了北京房價一輪又一輪的上漲,一邊慶幸自己有魄力十年前買了房,一邊又後悔自己膽子太小沒有投資二套房。如今,不管北京的房價一天漲多少或者跌多少,都與明無關。


3.

還是2007年,小江畢業之際面臨著在留學深造和買房定居的選擇,最後她選擇了漂洋過海去英國讀書,前後花了家裡三十多萬。學習了自己喜歡的專業,開闊了眼界,回國後身為海龜的她和國內畢業生一樣在深圳拼殺。 雖然再次考慮買房時深圳的房價已漲了好幾倍,她卻不後悔在人生的黃金年齡裡去讀書去提升自己。她說房子可以晚一點買,而讀書的時光卻是千金難換,不能為了一套房子而束縛了夢想的腳步。


4.

餘華說:你買房我買車 你比我多活十年!

這句話從他口裡說出來我是真的沒想到! 我和餘華是同班同寢一起畢業又一起在合肥工作的,13年畢業,15年我們都有了20萬存款!我選擇買房,當時考慮房子一直在升值,車子用了就貶值,同時對車子的需求沒那麼大,並且養車成本太高!所以大學城買了一套均價6000的60萬的住宅。15年貸款每月3300元!當時工資只有5000,還款壓力非常大,但是要想在城市落腳必須買房否則感覺一直是城市的流浪者!

我也勸餘華一起買,但是他笑著拒絕啦!他說,我可不想像你一樣早早就過上房奴生活,我還年輕,房子不急!他選擇買車,買DS花了20來萬,車開回來那天他神采飛揚,還特意帶我出去兜風,我依稀記得他那樣子!我依舊過著苦逼的還貸日子!餘華過得就比較小資,依舊瀟灑如舊!

直到去年,17年合肥房價漲了接近一半,均價七八千一下漲到一萬五六,這時候餘華急了,因為要結婚了,不買房怎麼結!他算了一筆賬,說現在買一個一百平的房子貸款25年首付付三成,他每月要還接近6000的房貸,但是工資才8000並且還有了孩子!晚上喝酒的時候我安慰他,沒事的,他可能喝多了,說:你當然這麼說了,你房子買了!我現在買一樣的房子需要多打工十年,你等於多活了十年!

聽完這話,我久久無言!選擇不同,結果不同,每個人終將為自己當初的選擇負責!選擇沒有對錯,結果才有!這是我的一點感悟! 買房這件事,有舍有得。你有你扛起高昂房價的勇氣,我有我在小城的歲月靜好,人生的選擇沒有對錯,度過的青春都值得珍惜。 十年之間,樓市如同一場精彩的大戲,或許沒有真正的贏家。


先進說


在北京,我認識的,十年前以及十幾年前咬牙買房的,有的賺了,有的正在咬牙供後來換的更大更好的房子,有的則搬到了近郊的別墅。

與廣大地方房地產市場可能還需要“去庫存”不同,一線城市的房價這些年來就沒有降過,房子雖然是一次購買長期使用的商品,但房子也有折舊,特別是北京這十年變化非常快,房子的漲幅也很大,所以,除了離開北京的,即使是那些在十年前因為種種因緣買了房子的,增值和收益也都會抵消在北京換房的過程中了。

且聽我細細道來,這段血淚斑斑、啼笑皆非的歷史裡,幾個小故事。

故事一

早在2005年,我還在北京上碩士,同學裡就有一個福建同學,一個浙江同學在海淀區買了房子。

諸位,那時候北京的房子還不怎麼限購,只要有北京戶口就能買,學校的集體戶口也可以買。所以,我的同學就有買的。

我當時還特別納悶,問過上面兩位女同學:你們將來畢業,能留在北京嗎?萬一留不下,房子怎麼辦?

兩位同學的回答出奇的一致:本來也沒想留北京啊,生活質量這麼差,到時候畢業回老家之前,把房子賣了,這是投資啊。

後來,我們畢業了,但我的同學並沒有把房子賣掉,他們一直等到2012年左右,才陸續賣掉,都是幾倍的投資收益。

故事二

2006年,我又去了北京的一家大報實習,在經濟新聞中心,跑房地產新聞。我每天不是去房地產公司打聽消息,就是去樓盤採訪購房者,有時還會去政府機關調查官方口徑。

熟悉那段時間歷史的人一定記得,在奧運會前後,中國關於房地產出了很多政策,什麼“房八條”、“房十條”、“房二十條”之類,出臺的政策越多,房價漲得越快。

但是,在2006年,這一點誰也看不準。

我所在的報紙不僅是官方機關報,而且有很多老記者,那段時間,老記者們最愛說的就是:別看現在(2006年),南三環的房價已經每平方米過萬了,但這都是奧運會帶來的漲價預期。只要奧運會結束,房價一定會跌。

諸位,這些都是在樓市裡摸爬滾打十幾年,並且掌握了一些所謂內幕信息的媒體老人,尚且有這種觀點,就不必說普通老百姓了。誰也沒法預測未來呀。

故事三

等我想要買房子的時候,已經2010年了。

我剛剛博士畢業,在博士期間專心讀書,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等到畢業後一看,哇,房子在2008-2009年大漲了一輪。五環外的房子都要2萬了。

我想起了2006年,南三環外的新房才1萬。

我打算買房,然後我身邊的朋友說什麼的都有:

有的說,房子漲得太離譜了,以後不大可能會漲了,可能要跌, 要不你再等等?

有的說,趕緊買,再不買,連末班車都搭不上了;

有的說,房子是什麼?人類為什麼要被房子壓死!

……

我無所適從,只好“聽從內心”,我的內心告訴我,不是為了買房,而是人生到了該買的時候,就買嘛。

我就在東五環外買了。

當房奴的滋味不好受,好不容易熬了好幾年,房子漲了七成的價格。

而我恰恰因為要換房,於是就賣了,結果,這些漲幅全部都搭進新房去了。

還是房奴。

所以啊,我覺得,誰也沒有前後眼,早買的也未必就輕鬆。


danyboy


你好,嗨住租房來回答這個問題。


十年前上海房價一平還不到10000

2006年的時候,普通和南匯、黃浦和盧灣、閘北和靜安都還沒有合併,上海市全市的房產均價也就在9356元每平米。當時屬盧灣區的房價最高,但也不足4萬每平米。十年後的今天就算均價10萬,也很難在盧灣買到房子了。

在這十年間,上海全市房價的均價就上漲了將近4倍。如果還是按照這一趨勢,那麼下一個十年上海房價的平均價格就可能會衝到10萬每平米。由此可見,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在過去十年所經歷的房地產熱潮有多猛烈。


十年前,上海房價還屬於價格窪地

同事小謝在2008年的時候就在上海浦東買了一套房,當時均價在2萬左右,房子不大才80平米,當時整套房產的總價也才160來萬。儘管當時小謝購買這一套房產的時候,也是勒緊了褲腰帶,做了很大的決心,看了很久的房子,最後在父母的催促下,勉勉強強買下了這一套房子。但如果從現在來看,這一套房產的增值幾乎超過了市面上所有的理財產品,成為了最增值的投資品。

150萬的房產,按揭30年,平均每個月大概也就3500元左右。而對於目前工資已經拿到1萬左右的小謝而言,3000元並不算什麼,也並不會影響他的生活質量。而在上海購置房產,擁有自己的房子所帶來的安全感,使得這一筆投資更加划算。


十年後的今天房貸的壓力更加明顯

假設現在擁有了購房資格,希望在上海購置一套合適的房產,普通房產的均價保持在4萬1平,一百平的房產就大概需要總價400萬左右。除了要籌備120萬的首付,還有280萬,需要通過按揭的方式。那麼根據商業貸款,即使貸款30年,每個月也需要供貸款14860元。而對於大部分在上海工作的年輕人而言,每個月要拿出15000元還貸款,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說十年前買房子所要承擔的貸款還勉強能夠用日常的薪資對付,十年後的今天,買一套房子則意味著需要犧牲生活質量。而對於大部分年輕人而言,買一套房子,背一身的負債,遠遠不應該是一生奮鬥的目標。因此,就目前形勢而言,租房似乎是比購房更優的決策。當然了,想租到好的房子就要有更多優質的資源,更成熟的平臺。嗨住租房-全城房源,一網打盡,房源多,房源真。全平臺房源超過1000萬套,實時可租房源20萬套,在上海我們的房源數量比第二名租房平臺領先2倍。


嗨住租房


這裡可以分享一下我和我朋友的一些經歷,總的來說現在日子肯定是越過越好了,資產也在正常的增值。

真實故事一

先說說我的一個朋友,他的父母屬於比較會“折騰”的人,早早就把公積金全部壓在了買房上,換了很多次住房。雖然他父母的收入挺高的,按照現在的話來說也算中產了吧,不過由於大量的貸款壓力,據他回憶在上學的時候家裡的生活特別拮据,屬於去菜場買菜都要精打細算記賬的那種。

不過正因為多年的咬牙堅持,現在他家在河西(南京)已經擁有三套面積大於150平的住房了,由於這裡二手房房價倒掛嚴重,前兩年我幫他算過一次如果賣二手,三套房至少值2200萬!(貸款基本還完)

現在更是誇張,這裡的新房被限價在了4萬多一平,然而幾乎只有很少的人能買到,買到的一瞬間資產就增值幾百萬!

不過他家去年又有換房的打算,原本的房子賣掉又不打算全拿出來抵房款,準備投資一部分,這下等於又背上不少貸款了,據說一個月的貸款要還3萬多,我覺得這就有點累了,其實如果不進行這次換房,不過分想著資產增值,他們的生活質量絕對是可以相當高的。

真實故事二

好了,再來說說我,我家就屬於對換房不敏感的,現在也一直住著市區老破小的房子,雖然單價也不低,但由於面積太小,所以總價還是很低。所以也就一直沒有貸款,家裡的日子也算過得舒心,也一直期望房價會下降。

但直到前兩年,終於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然後再加上當時江北新區剛剛成立,幾乎有完全的把握未來可以增值,所以就在一個較偏的地方貸款買了一套商品房,過起了還貸的日子。

好在算是抓住了時機吧,目前那套房子總價已經翻了一倍,如果現在再買肯定就交不起首付了,再加上城裡兩套老破小,雖不能跟其他有投資意識的土著比,但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

總結

所以最後我想說的是,能有咬牙成為“房奴”的人一定要抓住這次機會,雖然現在苦,但十年後首先因為物價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房貸佔你收入的比例會越來越少,之前我有個朋友是05年咬牙買房的,當時工資才1、2千,房貸就要8000,但現在再看這個房貸,幾乎就可以忽略不計了,只要熬過了10年一切都會很輕鬆(前提是你沒有其他貸款),其次你買了房意味著你可以獲得很多,包括孩子上學、資產增值等等,只要不是大富大貴,基本不可能等到“富餘買房”的時候,都會有所犧牲的!


鯨車評


看了很多回答,很有感慨,也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我家有點特殊性,但從中也許可以反映一點歷史的變化。


早在1988年,我(準確說是我家)就在廣州的一個住宅小區買了一套商品房。這可不是十年前,是三十年前了。當年廣州改革開放,引入外資(主要是港資)開發建設住宅小區,開了房地產的先河。我那個小區,若不算全國第一個,排第二、第三名沒問題。


重點是房價。大概是700元,房子90多個平方,總價約7萬之內。這個數字要這樣看,當年我的工資約100元出頭,夫妻兩個加起來不到200元。相當於現在家庭收入2萬元以內,買7萬的房子。


我當然買不起,父母也是普通幹部,也沒錢。但是我外婆在香港,就是所謂有港澳關係的家庭。外婆年紀大了,單身一人。那時候我們不可能去香港照顧她,她就半常住地回來廣州。她想買個房子,幫我們改善一下居住條件,同時我們負責她的日常起居。因為她經營過雲吞麵小店,有些積蓄。一問價錢,毫不猶豫就要掏錢。回想起來很有趣,一個香港老太婆,用自己的積蓄,看那個時候的內地的房價,就是白菜價。而且那時人民幣匯率也低,7萬人民幣大約就是3-4萬港幣吧,相當於香港一個白領2-3個月的工資,可不是真正的白菜價麼。


那個時候什麼都是現金交易,而人民幣的最大面額是10元。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拉上妹夫,兩個男人用旅行袋在銀行裡取錢,然後提溜著去找售樓部交錢。漫長的程序完成之後,人都有點抖。


從現在的角度看,外婆用錢袋子早早幫我解決了住房問題,是多大的幸運呢?不過那個時候的人卻未必這麼看。住上新房不久,我太太有一天回家不高興。原來是她的閨蜜們說,你老公為什麼就不能在單位分到一套房呢?言下之意就是我很無能,弄個房子還要自己掏錢,這是多傻的一件事。


其實真正傻的地方在於,我長期沒有去搞懂金融槓桿的意義。大概是1991年,有朋友舉家移民,自己一套幾乎全新的、百來平方的房子,15萬問我要不要。我心想你真以為我錢啊,沒有要。其實那個價格就是大約一千多元。2000年前後,又有一個朋友問我,100萬看江景的房子要不要,那個價格還不到1萬元。我心想上哪搞100萬,又沒有要。


終於在二十多年之後,外婆早已作古,我將房子賣了,全部用於買新房子。價格固然翻了20-30倍,但是後來一比較並不是賣的特別好。一來房子舊了,沒有電梯,二來時點不太對,三來也是自己不會討價還價。看到我國人均住房達到60多平方的數字,還有點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感嘆。


回頭看,如果就是滿足基本住房需求,經濟上又不吃太大苦頭來說,我承認我是幸運的。但按照吳曉波說的,必須大膽跳躍才能實現財產增值,那麼我又是失敗的。但真要大膽跳躍了,可能一生的軌跡都不同。說來說去,人好不好,無非就是個人努力加運氣兩個因素。我從朋友身上看到的經驗是,10年前為了解決剛需,咬牙背房貸,咬牙努力的人,現在都很好,不僅能彌補運氣不足的因素,可能還勝過僅靠運氣的人。


郭巍青


正好畢業10年,分享大學同宿舍兄弟十年前貸款買房的事情。

2007年我們從太原某大學畢業,我同學通過關係進入當時比較大的一個國有企業,月薪3000元,而我們大部分進入社會打工的月薪也就1200元,淚流滿面!

2008年同學廠裡面蓋員工集資樓,當時6層的小底層才賣不到1千元/㎡,但是我同學的資歷不夠,關係也沒那麼硬,沒排上隊。只能買2千多/㎡的高層,一起吃飯的時候,同學和我們抱怨,要當房奴了,計劃借錢首付買一套135平米的高層,每月還貸款差不多1500元。

你要問當時我的心情,日了狗有沒有,每個月的還銀行的貸款居然比我的工資還要多?!

如果問當了10年的房奴,我同學現在怎麼樣?

國企副處級幹部,年薪15萬+,而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他的那套房子在150萬元左右,妥妥的漲了5、6倍。

現在仍然需要還月供,但是你覺得還能叫房奴嗎?

很多人片面的認為“房奴”是貶義詞,但實際上在通脹、貶值、物價上漲的今天,把有限的人民幣換成固定資產,不是消費,而是一種投資;而每個月交房租,並且是交不斷上漲的房租,才是一種消費。

我知道,肯定會有人看完這篇文章說我是託,不過沒關係,我只想問一句:

如果讓你回到10年前,你會借錢買房當房奴嗎?

想清楚這個問題,在評論區告訴我。

認同我的觀點,請在文章下面點贊,並且關注我,一個專注樓市的小夥伴。


瘋狂太原人


這個問題算是問到我的心坎裡了。2007年大學畢業後,回中山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月薪才兩千出頭。扣掉社保費和雜費,拿到手的工資只有一千八左右。現在想想,淚流滿面~

工資雖然不高,每天下班了都要跟哥們一起花天酒地,工資花光了就刷信用卡,還不上錢就找家裡要,一點生活壓力都沒有,而且當時沒有談女朋友。

家裡人可能是覺得我這麼活著太屌絲,在沒跟我商量的前提下,我媽就去看了一套新開的小樓盤。跟樓盤銷售談的差不多了,才回來跟我攤牌。首付歸他出,每個月的按揭讓我付。


當時我們這裡的房價非常便宜,每平方三千塊不到。我覺得可以接受,但是我是沒想到爹媽付首付就給了四萬五,替我借了十七萬多的貸款。按揭十五年,每個月還1550塊。

說實話,當時在置業計劃書上簽字時,我是欲哭無淚的。每個月就1800塊錢,其中1500多要還貸款。抽菸、喝酒、宵夜、打牌、打遊戲這些活動,算是跟我沒關係了。



那時候覺得日子非常難熬,暗無天日。自己又拉不下臉找家裡要錢,這麼死扛了一年多,工資漲到三千多了,手頭才稍微寬裕了一點。

五年前準備結婚,要買一套大一點三居室做新房。看了一套房子,要五十多萬。(當時我們這裡的房價是五千出頭,自己的工資五千左右。)

父母替我付了28萬首付(五成),買傢俱花了12萬。裝修費我自己掏的,大概花了15萬多。

房貸借了23萬,按揭10年,每個月還2400左右。

過了一年,跟老婆商量後,提前還了十幾萬。現在每個月要還1038塊。



現在兩套房一起,還要還五年,每個月加起來2351塊。

若是放在十年前,兩千多的按揭我自己負擔不了。不過放在現在,都是小錢了。

所以,問當了十年的房奴,現在怎麼樣?

客觀的說,早買早脫身。

現在再買房,就是三個字:買不起。

十年以來,工資漲了三倍多。但是房價漲了四倍多,優質房源比十年前貴六倍。新開的樓盤我看了一下,普遍在一萬五以上。現在真的是買不起了。

說十年前買房的人是房奴(除了北上廣深這些房價變態的地區外),我覺得是不合適的。很多人片面的認為“房奴”是貶義詞,但實際上在通脹、貶值、物價上漲的今天,把有限的人民幣換成固定資產,不是消費,而是一種投資;而每個月交房租,並且是交不斷上漲的房租,才是一種消費。

雖然現在仍然要還月供,但是憑心而論,跟現在的生活開銷比,那點錢真心不算什麼。家裡小孩每個月上幼兒園,要交兩千塊生活費,跟兩套房的按揭差不多了。

但是,買房的副作用也是很大的。買房子要花錢,裝修傢俱也要花錢。像我們家裡,買了車以後,手頭上能拿出來的現金,也就只有幾萬塊。如果碰上生病什麼的,就拿不出錢來了。

以上為個人的小看法,不喜勿噴。


Mer86


分享下我一同事買房的經歷,同事三個孩子,沒錯,81年的,現在最小的五歲了。10年間買了2套房子。

第一套在郊區,房子130平米,當時2009年價格才3000的時候買的,現在價格在6000左右,原來的貸款一個月1500多吧,住房公積金抵扣每月才還幾百塊而已,在現在來說比較輕鬆。郊區房子沒有好學校,所以一直沒有裝修,在市區租房,孩子上學方便。

2016年,為了孩子唸書,在城中村買個小產權房,不大,但是也花了30多萬,首付5萬,以後每年6萬,5年內付清。當時在我們這群人中他的壓力是最大的,一是孩子多,二是工資也不高(我工資是他2倍也沒膽量向他那樣)。

但是他就是敢去拼,這個勁頭我們都沒有。現在他買的2套房子都升值了,比他上班幾年都多,郊區房子隨時可以賣,轉手可以賺30多萬,城中村的房子現在轉手可以賺5-6萬,當然他不會賣,但是明顯的是他置業的房子都有附加值,雖然短期內會有一定的壓力,但是從長遠來看,如果當時猶豫的話,他郊區的房子不買,那麼現在的代價是根本買不起,城中村的房子不買,小孩的入學也麻煩。

一些買房更早的人當初的還貸壓力在當時都比較大,但是房價的漲幅大於cpi,也大於工資漲幅的情況下,貸款當房奴在當時面臨的壓力比較大,但是在後期隨著工資漲幅來看,當時的房貸壓力趨於越來越輕,所以個人認為買房應該當機立斷,越早越好,當年那些開玩笑想等房子降價的人,時間狠狠的抽了他們的耳光。

對房奴來說,現在的情況是越來越好,直白的說通脹的情況下,按揭還房貸的壓力越來越小,當初分析中國經濟走向是先通脹,再通縮,後崩潰的人沒有再蹦躂了,房價漲幅雖被抑制,但是穩步上漲沒有懸念,房奴不應該是貶義詞了,而無產階級應該儘快把身上那種所謂的虛榮拿掉,買房是硬指標,說租房的見鬼去吧。


傻58101466


我第一套房子就是十年前買的。那時候房地產還是真正的市場經濟,那個小區07年10月開盤,1.5萬一平,到了08年10月,搞促銷,9300一平,那時候我還沒有太多的想法,就是不想租房了,覺得在北京南三環這個價位也可以了,就買了一套兩居(那時候在政府部門,收入低),不到90平,有60萬是按揭。第二年,因為公務員收入低、工作量大,老婆又遲遲不能調進北京,就辭職到了老婆生活的城市(也就是我現在生活的城市)跑業務。一開始是住在老婆單位提供的宿舍(那時候我們真的沒什麼錢,買北京那套房都是節衣縮食的),不過跑業務掙的還是比較多的,不久就又在這邊買了一套三居,當然也是大部分貸款,不過總價不高,當時一平只有四千多一點。不幸的是後來自己當老闆創業了,過了幾年苦日子,基本上辛辛苦苦一年到頭,交了稅,給工人發完工資,自己所剩無幾。不過幸虧D的政策好,我在北京的房子漲價了,後來找個合適的時機把它賣了,平均下來賣到了3.9萬一平,於是又在這邊買了一套四居,198平,雖然這個時候房價已經漲到六千多了,但我這次付的全款,然後手裡還有一筆不算太少的積蓄。一下子感覺不缺錢了,也不想再受罪了,就不當老闆了,在一家制造汽車零部件的公司當了質量總監(能有這個職位主要得益於以前我幫過這家公司老闆的大忙),本來打算就這樣了。但是到了2014年下半年,發現各地都開始陸續出臺救市政策了,我就意識到房價肯定又要漲,於是果斷出手,一個是在老家(北方某地級市)買了一套房子,當時是5600一平,現在漲到1萬,不想讓房子經常空著,就讓我爸媽過去住;一個是在省會買了一套,買的時候是8900一平,現在同小區二手房均價2萬左右,週末、節假日的時候一家人去住一住。不過房價漲得再高,對我來說也沒什麼實際意義,因為沒有打算出售的(省會的打算退休後去住,老家的是作為事先留的退路,現在的兩套一套自己住,一套準備給兒子),也不過就是買的便宜而已。我覺得我敢買四套房,並且基本都買在低位,主要還是我對D有信心,絕不會坐視房地產價格下跌。每次空調,都是“防止過快上漲”而不是要下跌,只是讓它漲的慢一點而已;而只要跌了,就一定會救市,鼓勵各路資金湧入。所以我堅信還能漲


搞事boy的爹


說真的,在我們當地,十年前咬牙買房的房奴,現在基本都賺了。

十年前,我們當地的房價大多在1500元左右一個平方,買一套150平米的房子,裝修好30萬元都不到。按揭的話,首付也就是9萬左右。但是,現在的房價4500元一平米,150平米的房子得60多萬元,如果再裝修好,起碼還需要10多萬。這其中白掙了多少,用屁股想想都知道。這還是小城市的價格,如果是省城,十年前也就2000多元一平米。現在,基本從7000到15000元一平米。這其中翻了多少翻,而工資又漲了多少,不用說,大家都知道。

雖然以前工資也沒現在高,可是當年的房價也沒有現在高啊。如今那些早早就買了房的人,輕鬆地還著房貸,不用為了一套高價房累死累活。人家還可以開著私家車,瀟灑地到處旅遊。有的人,把當年的房子賣了,添上不多的錢又重新換了一套更現代、更時尚的住房。比起現在才想著要買房的人,趕上房價高不說,這十年拼死拼活掙錢,卻仍然不如十年前就買房的人。

也就十年時間,有些當年買房的人,因為房價上漲帶來的收益近百萬元,甚至更多。試想,一般普通老百姓,十年時間要想積攢一百萬元談何容易啊。可是人家之前買房的人就這麼輕鬆地掙了這麼多錢,不得不羨慕人家的先見之明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