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城不重要,都市傳奇才重要

姜文很愛在自己的作品裡姓馬:馬小軍、馬大三、馬走日。甚至《讓子彈飛》裡跟葛優換了身份後,也成了馬邦德。除了一次:《太陽照常升起》的老唐。這回的《邪不壓正》,他第二次棄用馬字當頭。

但《邪》卻比《太陽》差的實在太遠太遠了。這次,改叫藍青峰的姜文,依舊任性,依舊愛耍,卻不再具備往昔的精巧與深度。

北平城不重要,都市传奇才重要

或者說,那個深度本來就可以一眼見底,但是姜文善於賦予一番狂歡式的包裝,我們也甘願被迷惑。於是,直白的比喻也就有了耐人尋味的可能,膚淺的影像反而成全了飽滿的文本。《邪》的主題依舊很有重量,卻被蹩腳的結構與天花亂墜的私貨打散在地,給人極其憋悶的感覺。

乍看之下,《邪》熱鬧、帶勁。鏡頭間的快速組接,人物永遠處於各個方向的運動中。這種激烈的運動,帶給影像一種非凡的生命力,這一點,姜文打《陽光燦爛的日子》開始,就沒變過。吉爾·德勒茲管這種東西叫“生命影像”。

北平城不重要,都市传奇才重要

馬小軍在衚衕和大院裡奔跑,挎包飛來飛去,飽和的陽光從未缺席。於是一段宏大而特殊的歷史,便壓縮在了狹促、瘋狂、夢幻又茫然的個人空間中,定格成個體記憶,模糊了影片的虛實界限。

馬大三也在奔跑,卻壓抑在黑白畫面內。為了兩個日本子,為了全村人的希望,步伐沉重。他跑的越快,就越像逃命。這正是一種國民性的膽小、懦弱、充滿奴性。更令人叫絕的是,在荒謬的時代語境與不可抗力之下,個體意識的覺醒,恰恰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因此在我眼中,《鬼子來了》永遠是姜文最好的作品)。

北平城不重要,都市传奇才重要

時光飛逝,姜文又老又壯,看似不大適合跑了。於是他就讓房祖名跑,讓張麻子的弟兄們跑。我們看姜文的片覺得爽,覺得充滿了動感與餘緒,覺得信息量巨大,就是因為鏡頭與對象,始終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我們輕易感受到了呼之欲出的磅礴生命力。

到了今天的《邪》,他讓自己的“兒子”彭于晏跑,不光跑,還要飛簷走壁,要上房揭瓦。可惜的是,這回卻顯得不那麼有“生命”了。彭于晏跑得越久,反而越顯單調空洞,力道一步步瓦解,最後竟不如周韻原地蹬車。

北平城不重要,都市传奇才重要

我挺喜歡彭于晏,但港臺演員真得很難承擔一個如此姜氏風格的北平故事。哪怕電影跟原著不一樣,不關心不懷念那大都會一樣的魔幻北平,然而當彭于晏的腔調和眼神往那兒一放,但凡不是睜眼瞎,一定會覺得彆扭,何況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了。

李天然,本質上也是個強設定的人物。上來不怎麼交代,已經是老師父的得意門生,功夫了得,可以近距離躲子彈。被朱潛光開了兩槍,熊熊烈火燒後背都沒死。四個字:天選英雄。這個人物至此破殼而出,以奇情和仇恨為驅動力。那麼整部電影的調性也就有了:都市傳奇。

北平城不重要,都市传奇才重要

姜文不是沒拍過都市傳奇。《陽光燦爛的日子》完全可以看做文革都市傳奇,《一步之遙》完全是民國都市傳奇。只不過馬小軍的性啟蒙故事被裹挾在一個鮮明的時代範圍下,這個時代一度是我們在內心裡反覆回味,卻不大敢喊出聲來的“地下”談資。馬走日則是在一個光怪陸離的幻浪之中,用將荒腔走板進行到底的方式,演繹一種至今未愈的時代症候。《一步之遙》顯然比《邪不壓正》更辛辣地揭露了民國/國民的階級本性,卻因濃烈的色彩教人甜得發膩。

以前姜文的都市傳奇,都有著好幾層裡子,我們可以說這是他的小聰明或者惡趣味。但不可否認,那些謎語、暗示、私貨共冶一爐,並沒有沖垮嚴謹而邏輯清晰的表意結構,反而在為主幹添磚加瓦。他再怎麼胡鬧,表達上終歸是緊湊的,是中國式的,人們喜聞樂見。普羅大眾可以從他的片子裡得到快樂,同時又能感受到隱隱的殘忍。資深人士也能從現象背後看到本質。說白了,就像侯孝賢講的那樣,好電影看深看淺,都有東西。

北平城不重要,都市传奇才重要

結果,《邪不壓正》好像真的就只是一部都市傳奇了。以前的姜文,善於從歷史倒影中捕捉到最具代表性的圖徵,然後編譯進自己的一符碼系統中,再將之輔以最大化的架空感,懸置於真實歷史之上,又讓它如探照燈般映射歷史本身。在大男子主義的嬉笑怒罵之間,邊諷刺邊歌頌了自己的時代情懷。

《邪》還是有情懷,卻少了探照燈的光芒,淪為混雜奇情與寓言氣質的架空野史。戲說時代的方法仍然有效,卻無法蔓延到影像之外。明顯的不同是,姜文以往的文本是開放的,或者至少是半開放的,這回則是封閉的。李天然的復仇故事沒有豐滿的層次和意指。

北平城不重要,都市传奇才重要

本片尤其在開頭奇妙地顯現出昆汀作品的氣質。過往的姜文式對白,建立在常規交談中的語彙語言不斷否定、反轉、駁斥與暗示。這些是通過表情、音量與語氣達成的,很少有影像上的設計。但是這次,從雪地交談,到師父拜壽,再到舊金山和初回北平。轉場及剪輯方式,復讀式強調,甚至牢騷與玩笑,反而讓我看出《落水狗》和《無恥混蛋》的影子。要說開頭血腥的弒師戲碼,大概也有些昆汀之味。

另一方面,這次的語言和行為的作料,除了提供給觀眾一種思維的快感以外,無法與核心敘事形成互補。甚至敘事主體到後半段幾近崩塌,散亂的節奏與無秩序的場景銜接過於天馬行空,極大破壞了本應建構完善的表意。在影片進行到中段時,我還饒有興味地期待迴轉,但是當彭于晏光著屁股披著披風再次飛奔於瓦片之上時,我知道這個片子救不回來了。

北平城不重要,都市传奇才重要

當然,解讀已經發酵。伴隨著鋪天蓋地的文字,是關於“三個爸爸”的影射,是關於原著與電影的對立,是關於荷爾蒙與情慾的痴迷。包括所謂的彩蛋剖析,潛文本挖掘,這些都讓《邪不壓正》看起來仍然很有嚼頭。但還是那一點,光是客體敘事與個人表達的割裂,就無法讓影片體現出應有的審美價值。

影像的再現-語意-藝術三層表意功能,一定是單向的。因攝影的形似性而產生的真實效果是最顯眼的表層;影像在敘境中通過蘊含邏輯,即影像間的聯想關係而形成的語意是第二層。《邪》的問題就出在語意上。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整部電影,一定會找到敘事上明顯的分水嶺。有人認為是敲鐘,有人覺得是酒局。在我看來,則是李天然莫名其妙被紮了一針開始。

北平城不重要,都市传奇才重要

這是自亂陣腳的戲。首先這個段落已經脫離了荒誕式表達,劇作邏輯是亂套的。從豬尿泡到抽大煙,自然是民國北平的魔幻符號。然而如此編排,卻只能呈現出架空於架空之上冗餘,否則就只能說堆砌景觀了。其次,這個憑空而來的針,前無鋪墊後無收尾。它對人物塑造有幫助嗎(打針前後的李天然狀態基本一致)?對主題有幫助嗎?產生了新的動機和分支情節嗎?我想是否定的。當表意結構因此潰散之後,語焉不詳也就成為必然結果。

至於史航那個“華北第一影評人”,玻璃心的真影評人們氣的跳腳,吃瓜觀眾不明所以。調侃影評人當然沒問題,又不是隻有姜文在片子裡這麼幹,我當然也不會覺得噁心。但是放到整個敘境之中,這個私貨插得純粹多餘,已經尷尬到無法直視的地步。

北平城不重要,都市传奇才重要

女性與姜文以前的作品一樣,仍是作為一種陌生化的奇觀展示。要麼嫵媚動人,要麼性感至極,成為男性消費的慾望對象。另一方面,女性往往在姜文的作品中以代號而稱:魚兒、花姐、縣長夫人、瘋媽、唐嬸等等。當然,對於姜文作品中這些女性形象而言,已經有了一句被廣泛引用的論斷:從一個角度來說,放棄自己的名字也意味著放棄了自己作為一個“主體”的權力,自覺地把自己安放在了一個被別人隨意詢喚的“他者”的位置上。

客觀來說,哪怕片中男性對她們報以尊重和崇拜的態度,這仍然是典型男性視角對女性的偏見化塑造。之所以沒太令人反感,一個是處理得符合時代語境與文化氛圍,另一個就是姜文本身眾所周知的性格。這次,唐鳳儀和關巧紅沒有變成“他者”,但也沒有擺脫之前的創作規律。無論如何,如果縱觀姜文的作品列表,我們會發現他刻畫女性的角度還是太狹窄了(《鬼子來了》大致算個例外,裡面沒什麼女性)。

北平城不重要,都市传奇才重要

除了顯見的情慾符號,我們幾乎在他的片子裡看不到其他模樣的女人。雖然身體的地位是一種文化現實,慾望也是荒誕中合適的催化劑,但是手法的單一掩蓋不了某種惰性。不過,我們也可將其歸結為姜文的私貨,他用了五部電影,反覆向我們強調“禁慾時代”下肉體的魅惑性與神聖性,以及自己對女人的設想和態度。

有趣的是,在《邪》中,風流性感的唐鳳儀從城樓一躍而下,成了抗日烈士。總還是比完顏英和縣長夫人多走了一步,只不過這步是往下邁的。

北平城不重要,都市传奇才重要

另外,《邪不壓正》還進一步誇張人物動作的間離化,比如開頭的弒師和燒鴉片等等,當然最具代表性的還是屋頂奔跑。但是因為影像上並未有長足進步,反而直接給整個人物核心也帶飄忽了。人物的複雜性與矛盾性並未得到有效建構,因此例如“瓦片漫步”等表現主義情境不僅無法帶入到其精神世界中,也失去了文本上的根基。

說了這麼多不好,也是因為《邪不壓正》令我比較失望。從《陽光》到《邪》,二十多年來姜文拍了六部長片,相當低產了。以前無論是看似晦澀的《太陽》、《一步》,還是酣暢淋漓的《鬼子》、《子彈》,姜文從沒有在戲謔與怪誕之餘丟失他的厚重感。但是《邪》卻分明讓我感受不到這種美的分量了。

北平城不重要,都市传奇才重要

它仍然有浪漫的表達,仍然有提煉時空後所產生的迷人衝力,仍以大量的“寫日記的人”、“張將軍”、向右腎宣誓等歷史/政治哏挑逗觀眾,仍有強硬的髒話情結和情緒化的灌輸敲打。只是這次,那些隱蔽的線索沒有形成宏觀能指,想象性創造的缺失比比皆是,掌控力似乎有了退步,風格上也顯得有些單調而疲憊。它有著很多帶勁兒的元素,卻最終沒有爆發成高潮。正因為這是姜文,我才想要看到更多。

北平城不重要,都市传奇才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