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作于2015年8月)

《卡萨布兰卡》摄于1942年,并在1944年获得第1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项大奖。它的成就充满了意外:摄制组预算紧张,华纳公司也没把它当成什么重头戏。虽然演员都是颇有名气的明星:亨弗莱·鲍嘉,英格丽·鲍曼,保罗·亨瑞德,但他们在拍摄时意识不到这将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导演迈克尔·柯蒂斯没有用什么惊世骇俗的拍摄手法,剧本也在当时并不罕见。一切都显得那么匆忙,但一切又都顺理成章。

另一方面,《卡萨布兰卡》紧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为民众带来欢愉与鼓励。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并由相持渐渐进入到转折。法国处于维希政府时期,在纳粹的恐怖统治下人民提心吊胆。年初第三帝国确定了屠杀犹太人的方案,集中营人满为患,各种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不断上演。欧洲爆发了数次大规模的战役,包括年底的斯大林格勒反击战。美军和日本在太平洋上战事胶着。人们都希望战争早点结束,亲人平安回家。因此《卡萨布兰卡》成功引起了民众的共鸣,影片讲述了主角一行人在战争爆发初期,试图逃往美国而在中转站卡萨布兰卡遭遇的故事。这种经历对许多人,尤其是欧洲人,再熟悉不过了。故事中也着重刻画了反法西斯战士的智勇和奉献精神,歌颂了人们不愿受纳粹压迫的美好愿望,因此影片也有一定的主旋律和政治宣传成分。

影片在有限的预算下,用最节省的办法把每场戏都拍得津津有味。亨弗莱·鲍嘉扮演的酒吧老板里克,与英格丽·鲍曼扮演的伊尔莎在巴黎的浪漫史那段拍得相当简陋,许多场景能看出演员背后放了一个大屏幕播放外景影像。然而这不会减弱观众强烈的代入感,皆因演员出色的表演,精彩的剪辑和美妙的台词。全片多数戏份聚焦于室内,结尾的机场也流露出摄影棚的气息。这些粗糙的地方多是因战争所致。由于影片很好的融合了悬疑、浪漫、喜剧等元素,并体现出了黑色电影的气质,所以这些缺陷并不会妨碍它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迈克尔·柯蒂斯一直牢牢掌控着镜头的朝向。全片除了开始的背景介绍外,观众在余下的时间里一直跟随着摄影机去了解里克、伊尔莎和保罗·亨瑞德饰演的维克多三人的矛盾,以及他们与纳粹军官和效力于维希政府的法国警官的冲突。直到影片末尾,故事中出现的主要角色,除了纳粹军官外,其余人都迎来了人格的升华,并完成各自的救赎,主角们没有一个是彻头彻尾的坏人。这些所传达的价值观正是当时的观众们迫切需要的。

虽然1939年的《乱世佳人》已经成为首部记在史册的彩色电影,但因为成本高昂,拍摄麻烦,彩色片在20世纪50年代才成为主流。《卡萨布兰卡》也证明了黑白片从未过时,它所独有的美感和气质是彩色电影难以替代的。如今,黑白片已经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了,观众也几乎忘记了它们的存在。但像《卡萨布兰卡》这种经典的黑白电影,永远不会被时间抹去。

《卡萨布兰卡》的美学突出表现在对光的运用上,故事中所流淌的氛围和人物的性格大多通过光的明暗变化来展现。本片的打光极其考究,没有一丁点马虎的地方,阴影和明亮的对比不仅让观众的视线无法偏离画面主体,同时也为剧情的推进起到各种关键作用。另外,光影的交织让角色的特征更加明显,心境变化也被勾勒的更立体,对白也在这种影响下显得更饱满更有趣。因此,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也就有了强烈的代入感。

影片开始,从卡萨布兰卡的大背景转到酒吧的定场镜头,再转到男主人公里克的手上,整套运镜和剪辑一气呵成,看得人非常酣畅。随后我们了解到,里克是一个背景模糊的美国人,他被勒令不准回国,于是在巴黎生活,当那里被占领之后来到了卡萨布兰卡,开了这间里克酒吧。其时卡萨布兰卡是欧洲人躲避战乱逃往美国的必经之路,前提是,在这里依靠金钱和运气拿到过境信,只有拿到过境信,才能从卡萨布兰卡机场起飞至里斯本,然后通向北美大陆那个新世界。当时的摩洛哥处于法国的统治下,而法国又已经被第三帝国占领。各方势力和大批欧洲人在这里集结,鱼龙混杂。里克为了酒吧的经营,不得不与亲德派的法国警卫队长雷诺打交道。故事集中于德国高级军官斯特拉瑟为了逮捕抵抗组织首领维克多而到达卡萨布兰卡之后,危机始自两名德国通信员在火车上被杀,两封珍贵的过境信遭窃。这些矛盾不可避免的要落到男主角里克身上。

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了解到里克是个完全的利己主义者,他的名言就是“我不会为任何人冒险”。影片在英格丽·鲍曼出场前,充分交代了各方人物的动机和目标。对白简约有效也是这部戏的亮点。当斯特拉瑟问及里克的国籍时,他的回答是“我是个酒鬼”。当一名显然与里克有过一夜春宵的女子伊冯娜问里克:“你昨晚去哪了?”,里克答:“这么早的事我怎么记得。“伊冯娜又问:“那你今晚有什么打算?”,里克说:“这么远的事我还没有计划。”这些风趣的台词都要归功于朱流斯,菲利普和霍华德三位编剧,他们将演员与人物形象烙印于心,写出的对白也就不会荒唐走形,也令交代人物背景这种容易枯燥的时间段成功地避免观众分心。

此时我们并没有对里克产生移情,因为他没有体现出自己的人性光辉。当黑市商人临死前把过境信交给里克保管时,麻烦不可避免地接踵而至。观众会开始好奇角色如何处理这棘手的麻烦。此时光打在里克身上要么就是很硬,要么就是依靠道具灯光,比如火柴或台灯,令他脸部残留着阴影,十分瘆人。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当他接手过境信后,光打的更暗了,里克的眼神也变得不那么淡定,观众能体会到这件事带给他的困扰和紧张。在这部电影的语境里,他开始有了危险的秘密,对别人来说不再那么光明了。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有一段时间,里克都处于愁云密布的状态,几乎要溶化在阴影里。亮光仍旧很硬的打在他身上,而阴影的面积则越来越大。当他看到飞往里斯本的又一架航班起飞后,他联想到自己藏匿的过境信,脸上露出紧张和渴望的神情,这也让坐在旁边的雷诺警长察觉到,于是引出了后面的对话。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同样的,在里克去取赌场需要的资金时,雷诺警长正好说到斯特拉瑟军官的到来。此时画面中只剩下里克的阴影,因为对纳粹来说,他手握过境信,是不安全的,是见不得光的。在这个构图中,门阻隔了雷诺和里克的距离,光影阻隔了观众和里克的距离,因此谁也看不到里克的表情。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接下来,伊尔莎和维克多出场了。影片此前仅用寥寥几笔就交代了他们与抵抗组织的关系,因此两人的出现给足了观众期待。从伊尔莎登场伊始,光线就比里克要柔和自然的多。在拍摄时,英格丽·鲍曼提议摄影师多给她左侧的镜头,因为她认为自己的左半边比较好看。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观众的直觉都知道伊尔莎和里克之间可能有某种关联,这个女人也引起了酒吧钢琴师山姆的注意和雷诺警官的阿谀奉承。因此她对人们来讲也是有一定神秘感的。光线在这里变得不再那么自然,一大片阴影落在了这个女人身上。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当伊尔莎认出山姆后,提议他演奏那首充满回忆的《时光流逝》。这里是英格丽·鲍曼表达浪漫情怀的时刻,光线重又变得自然柔和。此时的阴影突出表现伊尔莎的美貌深情,令人过目难忘。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影片的构图也极其合理,称为此类电影的教科书也不为过。在里克与斯特拉瑟军官、雷诺警长的对话这场戏里,影片以圆桌中心为轴线,正反打表现里克与这些德国势力的对立关系,故桌子上那个大台灯也成为视觉上的障碍物。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维克多,伊尔莎和雷诺三人的对话场景,很好贯彻了类型片构图的中心性、平衡性和正面性的特点。将维克多置于中心,正面对着观众,表示他是此时的焦点人物。左右分别是雷诺和伊尔莎,形成平衡的画面,人物关系清晰。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这些技巧观众不一定能明确地看出,但潜意识中仍旧能领略到,进而增加了影片的观赏度。同时戏中的经典台词和场景比比皆是。当山姆开始演奏《时光流逝》后,里克和伊尔莎重逢的场面令人心醉。德军高唱第三帝国国歌时,维克多看不过去,让乐队演奏马赛曲,成功调动起全酒吧的人齐唱法国国歌,压住德军的声势。那名在故事中并不重要的伊冯娜也流泪高喊”法兰西万岁!“,是全片最激动人心的戏。当然,也体现了维克多作为抵抗组织领袖,所具备的超人品质。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故事在经历了里克和伊尔莎的各种互动和回忆之后,我们知道了是爱情使得里克成为利己主义者。但明眼人此时都能看出男主角的本质并不是这样。影片给予了及时的反馈,比如让里克帮助一对夫妇成功买到过境信,以及点头暗示乐队帮助维克多演奏马赛曲。这名人物的人性光辉得意慢慢体现,观众也开始产生共情。

维克多、伊尔莎,甚至雷诺和斯特拉瑟甫一出场就是积极追寻目标的主动性角色,但事情发展到这里,里克也不再是消极对待目标的人了,因此剧情也变得越来越紧张激烈。里克和伊尔莎夫妇要同时解决内部和外部双重冲突:其中两人的浪漫过往以及纳粹的追捕。对于伊尔莎这名角色,最大的看点是她最终会选择谁,这也是整部戏吸引观众的一大要素。但影片所传达的观点是,在那种非常时期,这些感情纠葛实为沧海一粟——虽然有许多人不认同,毕竟浪漫在《卡萨布兰卡》里显得那么重要。

伊尔莎是个脆弱的女人,在巴黎孤独地盼望着丈夫的消息,等来的却是一纸噩耗。人生最寂寞的时候碰到了充满魅力的里克,伊尔莎从他身上看到了正义感,于是陷入爱河。然而丈夫未死的消息又在那关键的一天到来,导致里克只能和山姆两人独自前往卡萨布兰卡。我们不应对处于战争时期的伊尔莎过分苛责,她在感情上的徘徊和纠结放在当时再合理不过了。另一方面她又深明大义,因此无论她多么爱里克,还是抛弃他回到维克多身边,她认为自己是丈夫的精神支柱。”一个女人伤害了你,你便报复全世界,你是个懦夫。“这正是伊尔莎当时所想。

里克与伊尔莎在房间里对峙这场戏,光影再次起到了情绪渲染的作用。在我们不知道伊尔莎的动机时,她的光线比之前暗淡许多。对峙完毕后,我们发觉里克身上的光就像伊尔莎刚出场时那样自然柔和,因为这时他不再是利己主义者,他的正义感又回来了,在精神上,他与维克多等千万反法西斯战士形成了统一战线。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影片结尾的机场戏,观众会随着剧情纠结里克、维克多和伊尔莎三人的情感矛盾。但这些此时已显得无关紧要。影片主旋律的特征开始集中体现,里克已经决定牺牲自己的利益,全片一直与德国人走的很近的雷诺警官也展现出自己正义无私的一面。里克失去了爱情,收获了友谊。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道路上迎来相对好的结果。在最后,雷诺警官拿起一瓶印有”维希“字样的酒,倒了一杯就扔进垃圾桶,标志着自己与傀儡政府的决裂。于是,观众对雷诺由厌烦到赞赏,再加上目睹里克没有佳人陪伴而稍显落寞地离开,却并不会觉得太过遗憾。而两人的背影也显得更加高大了。

《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卡萨布兰卡》的光影律动

论戏书影

电影是温柔的流氓

音乐是浪漫的疯子

游戏是严肃的小丑

文学是高雅的娼妓

长按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