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影評《有種電視劇叫TVB》談香港電視劇是如何衰弱的

港劇與香港電影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以下兩大特點。這兩點也決定了,港劇的衰落的原因與港片有很大不同。

1.港劇主要影響地區為香港本土與大陸,遠不能覆蓋整個華語文化圈。

香港本土自不用說,而大陸改革開放後,最先引進的就是文化同源同種的港劇:射鵰英雄傳、大俠霍元甲、上海灘等,部部都可以說是萬人空巷,對幾代人影響深遠。

其他地區,比如:臺灣、新家坡等,其電視劇製作上肯定受到過港劇影響,比如:古裝武俠劇、時裝警匪劇等。但是這些地區是否大量引進過港劇,不得而知。畢竟這些地區自產電視劇的能力也超強,也對外輸出劇集,內地就曾大量引進過臺灣劇、新加坡劇。

轉載:影評《有種電視劇叫TVB》談香港電視劇是如何衰弱的

2.電視劇是B2B模式,電影是B2C模式

不同於電影是觀眾自己購票、自主選片的B2C模式。劇集由電視臺負責採購(自制)與播放,觀眾只能被動的接受,沒有選擇權。

在香港市場:

港劇主要是電視臺自制:TVB(無線)與ATV(亞視)自己組織拍攝,用的藝人或是來自其下藝員訓練班,或是其組織的選美中的佳麗。

轉載:影評《有種電視劇叫TVB》談香港電視劇是如何衰弱的

(趙雅芝、鐘楚紅、邱淑貞、周海媚、張曼玉等著名女星,皆出自TVB舉辦的香港小姐選美比賽)

因演員、編劇、導演、攝製等都在電視臺控制之下,所以自制劇最能控制成本,收益值也最高,當然電視臺最愛播放。也正因為此,港劇在香港本土一直都保持著一定的市場佔有率。

在大陸市場: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自產電視劇數量有限、平均質量也不高,於是電視臺就引進了大量港劇,幾乎佔播放劇集數量的半壁江山。

轉載:影評《有種電視劇叫TVB》談香港電視劇是如何衰弱的

香港武俠劇、警匪劇、律政劇、商戰劇、醫療劇、民國劇等直接霸屏,給剛“對外開放”的大陸民眾打開了一扇瞭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是很多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站。

特別是都市時裝劇,將現代社會的很多概念,潛移默化的印入每個觀眾的心理。比如,CID抓人時的那句:“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成為呈堂證供。”以及辯護律師、納稅人等名詞概念。

然而內地電視臺都是國營的,採購什麼類型劇集,播放什麼片,都會受到政策影響。而政策則與當時的局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比如:改革開發初期,積極吸收外來先進經驗,政策十分寬鬆。此時除了引進港臺、新加坡這種傳統的華語地區的電視劇外,大量日劇、美劇,甚至部分西歐國家的電視劇,通過譯製片的形式被引進來,各電視臺輪番播放。

轉載:影評《有種電視劇叫TVB》談香港電視劇是如何衰弱的

但是,隨著政策逐步收緊,電視機上不僅日劇、美劇不見蹤跡,港臺劇亦越來越少。反而電視臺大量引進韓劇,在新世紀初形成了一波"韓流"浪潮。

因電視臺對電視劇的採購、播放的絕對控制權,普通觀眾只能坐在電視機前默默接受其安排。

網絡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觀眾不在被動的等待電視臺的播放,而是自己去網絡上尋找資源。

初期,大量的盜版資源,讓網民有了自主選劇的可能性。隨著商業發展與版權監管的增強,視頻網站巨頭們開始購買版權,提供在線播放,網民們則可以合法、便捷的追劇了。當然,政策對視頻網站也是有著巨大影響。

而如今網絡視頻平臺中各國各地區的電視劇齊聚一堂,相互爭奪受眾之時,昔日的半壁江山——港劇,卻蹤影難覓。

轉載:影評《有種電視劇叫TVB》談香港電視劇是如何衰弱的

新千年伊始,港劇幾乎在大陸絕跡。只有“TVB粉絲”小圈子的人,才四處搜刮網絡資源追劇。大部分人已經接觸不到港劇了。

港劇的製作本身也是岌岌可危:千年老二ATV先是取消自制劇,大量引進內地劇,最後直接清盤。港劇霸主TVB也是不復從前,自制劇數量、種類大幅減少,且也開始引進內地劇,最終也落得更換東家。這一切都說明香港電視劇也隨著電影一起衰落。目前也僅僅滿足其本土市場而已,對大陸的文化輻射幾近消失。

分析港劇在大陸全線潰敗的原因:

1.大陸電視劇的崛起

轉載:影評《有種電視劇叫TVB》談香港電視劇是如何衰弱的

隨著改革開放,大陸電視劇數量與質量大幅度上升。大陸劇明顯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比如格局大、投入大、題材廣(九十年代時期,如今則是越來越窄)、實景拍攝等等。大量的高質量劇集踴躍而出。比如:

歷史正劇:此類型一般是大歷史觀,非港臺所擅長,且所耗用人力物力財力之巨,很多時候堪比大製作電影,必須要足夠大的市場才能保持良性發展,這都是港劇所不具備的。

家庭生活劇:這種類型極其接地氣,就是大陸人的家長裡短的生活,只不過將矛盾集中放大激化,貼近生活,在大陸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不過近些年狗血劇情越來越多,作品良莠不齊。

年代劇: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的故事,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的青春回憶,有著穩定的收視人群,是獨有劇種。

此外刑偵劇、諜戰劇、宮鬥劇、情景喜劇、戰爭年代劇等等,本土化的故事具有極大的競爭力,牢牢把握住內地市場份額。

某段時間內某些劇種還在港臺大行其道,比如:還珠格格——甚至還在韓國火爆一時。

2.外來劇種類繁多加劇競爭

早年大陸比較封閉,本土劇產量少,質量也低。引進的外來劇不多,只有一定數量的日劇、美劇。

轉載:影評《有種電視劇叫TVB》談香港電視劇是如何衰弱的

但主流群體其文化背景決定了更偏愛本土文化,所以港劇,臺灣劇,以及新加坡劇,這種華人文化圈內的劇中大行其道。

新世紀以來,電視臺播放的引進劇數量不多,質量也不高,且以韓劇為主。但另一方面,網絡的蓬勃發展卻讓美劇、英劇、日劇、韓劇等大行其道,收攏了大量網絡觀劇人群。這些劇集質量較高,從編劇能力、製作水平、拍攝成品來說都不是今日之TVB劇可以比擬的。

美劇、英劇等製作精良,日劇和韓劇製作細膩。相比起來港劇則比較粗糙,比如:TVB武俠劇常年以來大量的影棚內景——拍攝方式一直停留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且題材與劇情上大量模仿甚至抄襲國外劇,隨著群眾眼界的開闊,也很容易分辨出來,優劣自分。

在大陸市場:

無法出現在電視熒屏上,所以丟失了中老年觀眾。網絡上又競爭不過外來劇,沒有了年輕觀眾。港劇之境地堪憂。

香港本土市場:

新世紀以來港劇在其本土也受到外來劇的更猛烈衝擊,也不負當年之勇。

3.市場狹小,製作固步自封,演藝人員枯竭

港劇越來越固步自封——這都是TVB的特點,目前港劇也只剩下TVB這杆大旗了

一是隻力捧自己旗下藝人。二是為了節省經費,製作粗糙。

三是內容題材等方面主要面向本土觀眾。

這都是電視臺的發展戰略。因為市場狹小,只能把將本土觀眾是主要群體,也應為越來越本土化,更是加大了非本土觀眾的觀看門檻。同時市場小,也必然沒有過多的資金投入,成品必然粗糙。為了壓縮成本只能選用自己旗下藝人,致使翻來覆去就那幾張熟悉的面孔。作品數量大幅度下降,也必然制約新人出頭。如果循環往復。

4.演員、技術人員外流

跟電影一樣,電視劇人員大量外流,主要是北上。伴隨著港劇的衰落,大陸電視劇的崛起,首先大量技術人員北上,將拍攝製作方式方法帶入大陸。其次,很多港劇演員跑到大陸拍戲。

港劇演員與電視臺簽訂合約都比較苛刻,被捧紅後也不甚自由。一旦跳出合同,或走向大熒幕,又或北上拍劇賺取錢。人才流出港劇圈。

近些年港臺演員到大陸拍戲明顯少了。因電影行業不景氣,很多電影演員又走回小熒屏。技術人員很多也水土不服,在大陸也不像從前那樣好混,不少已經退回港土。

綜上所述,如今在大陸,看港劇已經成為小眾人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