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自殺率居高不下觸目驚心,爲幾何?

近些年,“老齡化”這個詞,我們聽到的頻率越來越高。

統計顯示,2014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就已經超過2億,佔總人口的14.9%。這一比例明顯高於10%的聯合國傳統老齡社會標準。

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呢?2億老年人口數相當於印尼的總人口數,已超過了巴西、俄羅斯、日本各自的總人口數。

我想起來曾經看到過的一個關於躁鬱症患者的問題:知識分子是不是自殺比例最大的一群?答案是:不是。是沉默的底層農民。

農村老人自殺率居高不下觸目驚心,為幾何?

這些自殺群體的生存悲劇與精神困境,長期缺席於我們的視野。偶爾有人提及,要麼樂於抒情,要麼安於隱逸,要麼意在獵奇,無法為真正的苦難作證。

今天就來聊聊,在底層,老人們是怎樣度過餘生的。

農村老人自殺率居高不下觸目驚心,為幾何?

我出身於河南窮困的農村。

80、90年代的農村,過濾掉詩化了的純樸幻象,你會看見種種殘酷現實。

這些現實裡,裹挾著太多惡與罪,也滲透了太多淚與死。

同村的女人,喝藥而死的不是孤例。

同村的老人,自殺的也不在少數。

我清晰地記得,村裡有一個八十歲左右的老人。老人是我們本家輩分最高的。

一直健旺地活著,忽然有一天,一頭栽在地裡。現在想來,應該是腦溢血。是有救的。但不出幾天,死了,原因不詳。

只是後來聽鄰居說,他在死前曾叫人買農藥,之後,那瓶藥一滴不剩。

農村老人自殺率居高不下觸目驚心,為幾何?

還有一個老人,偏癱多年,被兒媳指著鼻子罵老不死的,拖累他們。不久便離開人世。

我有一個相熟的朋友,90後,也來自農村。

2017年3月,其父自殺身亡。

當時他在省會工作,忽有一段日子,坐立難安。不久,就聽聞噩耗。此後,他幾度欲隨父親而去。

他後來回想起來,其實是早有徵兆的。

有一回,全家人一起體檢,查出來他可能有癌症。大家小心地避開他。

但終於還是知道了。

農村老人自殺率居高不下觸目驚心,為幾何?

複檢時,老人瞄到體檢單上的兩個字“癌症”,當場愣住。

然後情緒崩潰,衝出門去,大哭著,尖叫著,在車水馬龍里橫衝直撞。

他們把他拖住,費了很多心力,安慰他,告訴他只是懷疑,並未確診。

三個月以後,事情就發生了。

他走得很決絕,一句話都沒留,一個字也沒寫。

只是在某一天,初春的午後,他說回家拿點東西,然後上吊身亡。

農村老人自殺率居高不下觸目驚心,為幾何?

根據清華大學的調查報告顯示,近幾年,70至74歲的農村老人自殺率一直在上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到五倍,躍居世界第一位。

所以,這不是誰家的獨有現象。

而是整個中國農村的普遍現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中國青年報》於2014年07月30日推出過一個專版,名叫《農村老人自殺的平靜與慘烈》。

農村老人自殺率居高不下觸目驚心,為幾何?

其中字字觸目驚心。

句句振聾發聵。

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劉燕舞,用6年時間,深入湖北、山東、江蘇、山西、河南、貴州等11個省份40多個村莊進行調查,調查農村老人的生存現狀,結果發現,農村老人的自殺,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嚴重得超乎我們想象。

一個人幸福與否,從不是看風光時如何呼風喚雨,而是看貧弱衰病時如何苟且偷生。

倘若人至暮年,也能活得體面,有尊嚴,不孤獨,那麼,這一生,也能算得上善終。

農村老人自殺率居高不下觸目驚心,為幾何?

其實仔細想來,這些悲劇的發生,不外乎如下原因。

沒錢。

加拿大《環球郵報》網站曾報道過一件事。一個70歲的老人,因得了喉癌,擔心拖累孩子,又無錢醫治,所以自殺。

她認為,這是她能為孩子做的最後一件事。

你可能以為,生死事大,人命關天,怎麼能因錢而結束?

但農民也是算過賬的。假如一個農民,一年收入3000元。醫療費高達3萬元。那麼,至少得保證還能勞動10年,才值得醫治。

如果老人喪失了勞動能力,不能獨立生活,自殺的念頭就很容易冒出。

有病。

這讓我想起了我先生的奶奶。老人家被二三十年的間歇性神經病折磨的精神崩潰。

這種間歇性的神經病每年閒時都會發作,食不下咽、夜不能寐,更嚴重的是呼吸困難。最終導致老人精神崩潰,一心只想尋死。

今年五月份的時候她趁爺爺一早去菜市場的功夫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農村老人自殺率居高不下觸目驚心,為幾何?

孤獨。

南京一82歲的老人獨居七年,於2017年中秋節那天孤獨去世。

他留下遺書:我於昨晚走了,走時心如止水……

老人死後長達兩個多月,都無人察覺。

直到鄰居聞見異臭,報了警,警察闖門而入,才發現他已離開多日。

這兩個多月,子女都不知道父親離世。就這一點,足見老人的孤獨與寂寞。

農村老人自殺率居高不下觸目驚心,為幾何?

人一老,價值喪失,朋友稀少,子女又不在身邊,沒有傾吐對象,極容易陷入抑鬱。

但老人的抑鬱,極難被重視。


如今,我們生活漸好,但是,我們別忘了,孤寡貧病老人的生活,依然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絕非一夕之功。它需要制度的完善,社會的關愛,也需要個體的行動。

而行孝,絕非只給予一點物品,還有陪伴。

贍養,也絕非按時打錢,還有對老人生活的關照,精神的撫慰。

珍惜眼前人。

陪伴趁當下。

莫待他年離去時,徒然空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