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擁有1300多萬軍隊,爲何不願意加入對日本作戰?

用戶172819178


1945年年初,前蘇聯即將擊潰希特勒的德國法西斯軍隊,蘇聯的軍隊規模達到了1300多萬人,二戰即將進入最後收尾階段。日本在中國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都在節節潰敗,法西斯失敗已經不可逆轉。前蘇聯軍隊不進入中國戰場,要分兩個時期來看:



1945年之前:莫斯科保衛戰的殘酷,抵擋德軍的漫長戰鬥

1941年,希特勒的德軍如日中天,所向披靡,整個歐洲幾乎被掃蕩,德軍一路殺到莫斯科郊外,但讓希特勒沒想到的是,整整在蘇聯打了四年都沒有攻下莫斯科,到了1945年,德軍已經在多個戰場出現失敗狀況,而蘇聯軍隊已經恢復元氣,開始發起反攻,將德軍的精銳部隊擊潰在蘇聯本土。

在1945年之前,蘇聯的首要目標還是要保持自己領土的完整,主要精力都放在對付德軍上,根本無暇顧及中國戰場。


1945年:大國角力,一絲毫的動靜都可能造成大的聲響

1945年,是世界政治格局關鍵的一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勝利,各國已經開始考慮戰後各國的利益問題,其中尤以蘇聯和美國兩強為代表。對於日軍,蘇聯要看各方走勢,日軍同美軍的直接對峙,可能會削弱美軍,那就會間接增強自己在最後“分割”時的話語權。蘇軍開始不願出兵中國也在此。

而之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擊潰日軍,並向日本本土投射原子彈,幾乎將日軍擊潰。前蘇聯也坐不住了,出動150萬軍隊進入東北攻打日軍,以求在獲勝後的談判中搶得更多利益。

你如何看待蘇聯最後時刻出兵150萬進入東北?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首先我們要知道,1300萬軍隊只是峰值,並不是蘇聯的常備軍人數,是在戰爭狀態下召集全國成年男子投入作戰,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社會經濟基本癱瘓。

接下來就是兵員素質問題,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維持幾百萬的軍隊是要耗費大量的金錢,並且在和平時期是見不到經濟收益的,所以蘇聯在德軍入侵之前也只是維持了常備軍,儘管後續又陸續補充了兵員,但這些正規軍在二戰初期就被德軍擊潰了大部分,重武器和大量武器彈藥喪失,加上軍人培訓週期問題,這1300萬人是有很大水分的,擁有完整後勤和炮火支援的只是少數正規軍,大部分是臨時組建的民兵部隊,也就是俗稱的雜牌部隊,這樣的軍隊能不能打敗日本是一個很大問題。

再說戰略方面,在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前,蘇軍是一直被德軍吊打,在德軍進攻莫斯科失敗之後蘇聯才真正進入反攻階段,在德國沒有被擊潰之前蘇聯又怎麼會進攻日本?

何況俄國和日本曾在中國東北打了一仗,雙方都是傷亡慘重,繼承俄國大部分家產的蘇聯也曾在遠東地區部署了上百萬精銳防範日軍偷襲,但是德軍閃電戰一開始,這些部隊就全部開拔回國抵抗德軍了,只留下少數兵力還生怕日本知道,對外一直宣稱遠東有重兵把手。

接著就是後勤,有句話說的好,打仗就是拼的後勤,不然你人到了戰場沒武器沒彈藥還打個屁,而當時蘇聯的全國資源都被調到前線才勉強支撐,後來德軍的b集團軍更是打進了高加索幾乎斷掉了蘇聯的油料供應,你說這時候的蘇聯那什麼人和物資去揍日本?兩線作戰沒有強大的人力物力那就是找死。

就算蘇聯還有家底打算硬上,但從莫斯科所在的歐洲富庶地區到達遠東僅僅只有一條遠東鐵路,並且全年有大半年是冰封期,火車根本開不過去,運輸費事費力不說,一旦日本空軍炸燬遠東鐵路那待在遠東的軍隊將面臨彈盡糧絕的境地。

綜合以上因素蘇聯在二戰前中期是絕對不會和日本開戰的,而到了戰爭後期德國被打敗,國家工業機器全面啟動,就算停掉但巨大的慣性產能依舊可以支撐蘇聯對日作戰,加上蘇德戰場上被解放出來的作戰官兵都是百戰之師,作戰能力十分強悍。

反觀日本呢,最精銳的十六個師團其中十個已經被中國的長期抗戰消耗殆盡,僅存的精銳也被美軍在東南亞包了餃子而在中國大陸上的都是三期以後的補充兵,至於號稱陸軍之花的關東軍在戰爭後期已經被補充兵全部輪換掉,一群培訓到一半的新兵拿著步槍和幾門九五式步兵炮在沒有空軍支援的情況下()空軍都死在太平洋戰場上了,剩下能開飛機的都去做神風敢死隊隊員了()面臨蘇聯的機械化鋼鐵洪流,只堅持了三天就被擊潰穿插,最後迅速潰敗。

所以說蘇聯並不是不願意打而是時機不到。


微藍大法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軍隊對日軍進行了兩次大型的戰役。第一次是1939年諾門罕戰役;第二次是1945年8月消滅了“百萬”精銳日本關東軍。

諾門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及蘇聯在遠東地區發生的一場戰役。1939年5月到9月,在中蒙邊界諾門罕地區,爆發了一場震驚世界的現代化戰爭。參戰雙方為日本、偽滿洲國軍隊與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軍隊。氣焰囂張的關東軍向蘇聯紅軍發起猛烈進攻,以為將很快取得勝利,戰事以日本關東軍大敗結束。有日本學者稱這是“日本陸軍成軍以來的首次慘敗”,“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敗仗”。但由於諸多原因,有關這次戰役的研究和公開出版物並不多見。但日、蘇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日、蘇雙方此後在二次大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

諾門罕戰役,起因於侵華日軍和外蒙軍為諾門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這塊呈三角形地區的歸屬問題,最後引起戰役。戰役結果以日本關東軍的慘敗而告終。諾門罕戰役使東北關東軍向西侵略的企圖徹底落空,進而促使日軍不得不放棄“北進政策”而選擇“南進政策”,進攻太平洋諸島,偷襲珍珠港,最終導致日本法西斯完全覆滅。日本史學家稱這場戰爭為“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敗仗”。這是蒙古國歷史上重要的戰役之一,蒙古國為戰爭爆發70週年作紀念活動。

俄羅斯歷史學家尼古拉.津科維奇在<>(2002年出版)一書中介紹的哈勒欣河戰役雙方死亡人數是:日方20000人,蘇方25000人。

日本比較普遍的說法(包括中小學教材),籠統地說是損失2萬人。

總的來說應該隱瞞了損失,但是參戰兵力不會有假,總參戰人數才2萬5000多,不大可能損失5萬,因為被大部犧牲人員來自只有1萬多人的23師團。

總結,此戰蘇軍人數損失與日軍相當,損失裝備大大高於日軍。

1945年8月9日零時10分,蘇聯一百五十多萬軍隊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戰線上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日本關東軍發動突然襲擊。曾號稱“皇軍之花”的關東軍,在蘇軍的打擊下,頃刻間灰飛煙滅。整個戰役,關東軍被擊斃八萬三千人,被俘虜59萬4千人。繳獲大炮l 565門,坦克600輛,飛機86l架,還有許多輕武器。

蘇聯出兵對日作戰,對於縮短戰爭時間,加速日本投降起了重要作用。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基本結束。


桌椅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有至少三個大輸家:沙皇俄羅斯帝國的崩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瓦解,德意志第二帝國滅亡。

1917年舊的沙皇制度被推翻了,俄羅斯帝國解體。在俄羅斯帝國的屍體上,一連串國家取得了獨立,作為在俄羅斯帝國最大的那部分,經過十月革命,成為了蘇俄。

二戰前的東歐

在十月革命成功的頭幾年,新生的蘇俄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是脆弱的,經不起外部的進攻和內部的騷亂。當時列寧的方針是休養生息、防止外部干涉和吸收國外資金,為此他採取了富有彈性的、靈活的對外政策。在蘇俄內戰後的年代裡,它不能,也不願意觸犯法國、日本、英國,甚至波蘭。(蘇波戰爭的失敗讓蘇俄放棄了向西擴張的想法,詳見本頭條號蘇波戰爭系列文章。)

到1923年,蘇聯成為一個實體,沙皇俄羅斯帝國傳統的擴張政策,也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但在手法上有所選擇:就是對德國復興為軍事強國,克里姆林宮極力忍氣吞聲,唯恐與這個大國提前發生衝突。

1939年3月,德國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並使斯洛伐克成為一個單獨的傀儡國家。

德國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

立陶宛迫於德國的壓力,識趣地向蘇聯歸還了它在1923年佔領的邊境狹長地帶梅默爾。

此時的英國和法國政府覺得建立一條反對德國入侵的不可逾越的陣線,就要保證波蘭與羅馬尼亞的領土完整,不能再出現類似捷克斯洛伐克的情況。

丘吉爾確信,蘇聯是個可信任的潛在的盟國,它將在東歐為波蘭而戰。因此,丘吉爾勸說英國張伯倫政府把蘇聯納入英國和法國、波羅的海國家的軍事聯盟。

丘吉爾

英國政府同意英國駐蘇聯大使威廉·西茲與蘇聯外交部長李維諾夫於1939年4月15日在莫斯科舉行了試探性會談。

英國想打蘇聯牌,幾乎與此同時,蘇聯在打德國牌,克里姆林宮也在通過蘇聯駐柏林大使館與德國外交部舉行秘密會談。

1939年5月3日,斯大林為了取得希特勒的好感,鋪平通往德國(正瘋狂反猶太人)的談判道路,將外交部長李維諾夫(猶太人)免職,由莫洛托夫繼任。

莫洛托夫

經過蘇聯駐柏林大使館與德國初步秘密會談,德國外交部於1939年5月30日鄭重表示願意與蘇聯關係正常化。英國和法國政府對德國政府的表態有些意外。

英國、法國政府政治、軍事特使與蘇聯方面在莫斯科舉行的談判開始提速。

1939年8月23日,蘇德兩國外長裡賓特洛甫與莫洛托夫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議定書。蘇英法三國談判無疾而終。

莫洛托夫和斯大林

丘吉爾大怒,他把蘇英法三國談判的失敗歸咎於張伯倫政府對蘇聯人多疑;缺乏達成協議的誠意;把官職不高,權力有限,兩手空空的使節派往莫斯科等等。

其實蘇聯與英國談判,不管英國的代表團地位有多麼高,其結果是不會有什麼差別的。

這是因為英、法為蘇聯安排的前程是一場對德國的浴血戰爭。要蘇聯冒如此重大的風險,而英、法又什麼東西都不給它,甚至連波羅的海沿岸最小的國家也不給它,蘇聯怎麼可能會接受呢?

德國軍隊在捷克斯洛伐克邊界線附近

蘇聯對德國這個潛在敵手一直是敬畏的: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用一隻手抵擋住英、法的進攻;而用另一隻手將沙皇帝國打得屈膝投降。

英國和法國期望蘇聯為有世仇的波蘭而戰的建議,顯然是缺乏政治智慧的。

當莫斯科的蘇英法三國談判談判正在進行之際,蘇聯卻在哈勒欣河一帶與日軍戰鬥。(詳見《放牧引發的“屏障”之戰:第1次諾門罕事件》)

諾門坎事件

此時的蘇聯已決定,無論如何不能兩線作戰。


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事實上二戰時期在蘇聯正式對日宣戰前蘇軍和日軍已經在張鼓峰和諾門罕有過兩次不宣而戰的衝突。但這時蘇聯的定位是教訓一下日本,但不要和日本撕破臉,原因是這時希特勒的納粹德國正日益崛起,雖然此時蘇德戰爭尚未正式爆發,但納粹德國的迅速擴張已經成為蘇聯西部的一大隱患。而德國和日本之間是有盟約的,如果處理不當極有可能出現德日夾擊蘇聯的情況,所以斯大林權衡利弊後決定狠狠教訓日本一下,但不要撕破臉,以免日本倒向德國。

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蘇聯從遠東大量抽調兵力奔赴歐洲戰場,此時蘇聯的遠東兵力無法支撐和日本的大規模戰爭。而日本決策層選擇南下和美英進行太平洋戰爭,這就在無形中減弱了蘇聯面對的壓力,於是蘇聯決定繼續和日本維持面和心不合的狀態,日本當然也不希望在自己南下時蘇聯在背後插一刀, 蘇日之間的互不侵犯條約就此簽訂。

截止1945年年初蘇聯軍隊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1300多萬。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隊,但是此時蘇聯一心進攻德國,絲毫沒有對日本作戰的意思。按說這時蘇聯已經不是最危險的時刻了,已經擁有對日作戰的實力,但為何仍遲遲不肯對日宣戰呢?

這實際上是蘇聯在和美國暗中較勁:雖然蘇聯和美國是二戰盟友,但到1945年其實雙方都很明白:隨著納粹德國和日本軍國主義的倒臺,未來掌控世界的就是美、蘇兩國。在這樣的形勢下蘇聯和美國的矛盾已經在暗暗累積,這也埋下了日後美蘇冷戰的種子。蘇聯此時正抓緊時間打算完成對德國首都柏林的進攻,從而在未來的歐洲局勢中使自己獲得優勢,至於亞洲太平洋戰區蘇聯希望美國能承擔更多責任,同時也希望美國在外蒙古、朝鮮半島以及戰後日本的處置等問題上能多向蘇聯讓步,所以遲遲不對日宣戰其實也是待價而沽。

但出乎蘇聯預料之外的是美國連續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這令蘇聯擔心:一旦日本對美國投降,自己將失去對日作戰進而獲取戰後利益的機會。於是當日本向蘇聯提出:希望由蘇聯出面調解日美戰爭的時候蘇聯的答覆是蘇聯已經對日宣戰。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是打過,坎門諾之戰。蘇聯和日本有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多次要求日本攻打蘇聯,形成東西夾擊。但日本當時有私心,想給自己留條後路,在戰爭結束後日本都認為自己當年按照條約沒有攻蘇聯,想以此依靠蘇聯的國際地位來保留自己實力,最後這事讓美國做了。日本的天皇制度也保留下來了。我認為原因還有,日本重點是放在中國和南亞,這裡可以及時補充戰爭資源,打蘇聯是虧著打,日本兵力牽制太多有沒集團軍,或軍團調動,打蘇聯不是打中國,沒上百個師,不要說話。日本也消耗不起戰線太長,多處迎戰的局面。太平洋,中國,東南亞,都是戰場。蘇聯在戰爭時期對日本的戒備還是有的,後方駐紮的部隊是相當有規模的。,戒備日本土耳其的龐大部隊(4月份多達近200萬人)。還有日本沒蘇聯強,看看蘇聯的武器裝備,在看看日本,日本的生產能力不行。保證不了在去打蘇聯的能力。

《蘇聯武裝力量五十年》,為坦克自行火炮9580輛,包括中重型6232輛,輕型3348輛。火炮迫擊炮105000門(包括高射炮,不包括50毫米迫擊炮和火箭炮)。根據1943年初紅軍火炮型號分析,這10萬門火炮中,76毫米炮約15000門,100毫米以上火炮約9000門,迫擊炮約7萬門。高射炮約8000-9000門。坦克自行火炮10199輛(9831輛坦克,368輛自行火炮


回憶還是要忘記


這都是為自己今後打算,有好多人想不明白,日本為什麼不進攻蘇聯,而選擇進攻美國,如果日本真的進攻蘇聯,牽制蘇聯,蘇聯輸了,德國佔領蘇聯大部份地區,把遠東地區留給日本,德國就會收拾英國,然後就是美國,而日本呢?在蘇聯消耗大量戰爭資源,全面佔領中國,最後希特勒告訴日本人,要麼自己放下武器,要麼就是我滅了你,沒有第三條路,你們想想希特勒統一世界百分之七十土地,難道他不想統一世界嗎?會讓你日本在這個世界上獨立存在嗎?所以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日本不幹這種傻事,。


我上網來看看


德國無論哪一方面超過英法兩國,而且德國有三大世界高級將領,戰術不在盟軍統帥部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元帥戰術之下。而且,蘇聯軍隊過千萬人馬,蘇德戰爭,德國與這位歐洲老大哥打了三年戰爭,可見德軍戰鬥力如此之強。至於日本,諾門坎戰役大敗蘇聯,可見日本關東軍戰鬥力明顯不如盟友德國,打日本鬼子,調點百萬大軍,分分鐘結束戰鬥。拉打小屁孩一樣


高山明清


這一問題涉及了軍事政治等諸多領域,這裡主要從軍事角度進行分析,投入對日作戰對於剛剛消滅法西斯德國的蘇聯而言需要時間去準備。

1945年紅軍和紅海軍的總兵力達到了1300餘萬人,但在對日作戰之前蘇軍面臨著不少的問題:步兵嚴重缺乏,需要從歐洲進行調動部隊且僅有一條鐵路幹線,補給不易,從歐洲戰區空降的指揮部需要和下級部隊磨合,以及大規模進攻前的偵察。

由於在戰爭中前期過於慘重的傷亡,到了1945年紅軍的步兵部隊幾乎都處於嚴重的人力不足狀態,1945年3月第五集團軍的各步兵師平均只有2625人,由於人力的捉襟見肘,紅軍不得不大幅度壓縮了步兵師的編制,形成了三種步兵師:3600人、4000人及4500人師,分別包括有12個、18個和21個步兵連,每個師的步兵兵力下降到900-1600人,僅相當於一到二個滿編營。即使這樣不少部隊的滿員率依然不足,只有部分近衛步兵師的兵力狀況較好。

在戰爭最後的日子裡紅軍更多采用的是儘可能依靠炮兵和坦克的優勢來取得勝利。在對日作戰行動開始之前,不少從歐洲戰場下來的部隊需要進行整編補充,對補充兵員進行必要的整合訓練,使部隊恢復到比較好的作戰狀態,這需要消耗時間。

如果蘇聯擁有1300多萬的大軍加入對日作戰,那麼可以說日軍不可能是對手,重點在於兩線作戰,導致戰鬥力的損失,如果要補充也需要時間。


川陀太空


終觀二線,蘇聯先同德大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與日本簽訂日蘇友好條約,以至被蒙昏。德國以東侵後,大舉入侵蘇聯,損失殘重,才得以醒悟,憤起保家衛國,取得反攻之時的,而此時,日本暗地裡偷侵我滿洲東北,以至入侵整個中華國土,使得我國殘失嚴重,血流成河,滿目猖傷。以至於日本野心猖狂極至,偷侵美國珍珠港,從此爆發太平詳戰爭。在美國同盟和世界人民積極參與和抗擊下,蘇聯才得以醒悟,出兵東北,才收復蘇聯國土家園的。反觀二戰中,蘇聯的仁慈,給世人的反省和東郭先生的仁慈給後人的反省是深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