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母親哽咽道:「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接送,親人朋友迎來送往,卻又不得不面對生離死別」,而這也正是人生必修課之一,因為成長就是一段不斷接受的過程,接受人生無常,接受突如其來的失去...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

努力讓自己好過一點、努力讓還在世的親人過好一點

那天,母親哽咽道:“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

那天,母親哽咽道:“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

那天,母親哽咽道:“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父母去世的時候,你可能會是什麼感受?

有的人說,他們根本不能接受這個事實;

有的人說,他們壓根不敢去想這件事,一想就很難受;

還有的人說,自己肯定會崩潰地大哭……

那天,母親哽咽道:“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

一個網友也是這麼認為的,以前他覺得如果父母去世了,他一定會哭。

但是母親真正去世的那一天,他沒有。

喪葬期間,所有的親朋好友都來了。每個人都跑到他跟前,說「節哀、節哀」,他麻木地出席、麻木地鞠躬敬禮,那個時候,他沒哭。

當母親被推入火葬場火化的那一刻,周圍的很多人都在痛哭,連他的2歲兒子看到這一幕,也被嚇哭了,他也只是呆呆地看著前方,還是沒有哭。

他開始懷疑,是不是他太冷血了?他甚至內心譴責自己,自己真不是個東西。

直到有一天下班回到家,他收拾鞋櫃的時候,突然看到鞋櫃裡母親常穿的那雙拖鞋,他一下子就哭了,抱著那雙鞋,蹲在地上一個人哭了好久好久。

是的,至親逝世的時候,很多人好像當下沒什麼情緒。

其實,那並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只有我們自己清楚,我們太需要一段時間去暗自消化,這種看似反射弧很長的「回神」的背後,其實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心酸。

那天,母親哽咽道:“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

有人說過:

至親離去的那一瞬間通常不會使人感到悲傷,真正會讓你感到悲痛的是打開冰箱的那半盒牛奶、安靜摺疊在床上的絨被、還有那深夜裡洗衣機傳來的陣陣喧譁。

那些逝去的至親,是我們每個人身體裡最脆弱的軟肋。

軟肋沒了,沉默就是最大的哭聲。

那天,母親哽咽道:“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

其實,哪怕很多親人我們沒見過就去世了,但提起他們的時候,我們也會很難過。

外婆,在我剛出生的時候就去世了。所以我從來沒見過我外婆,但是我經常從媽媽那裡聽到外婆的事。

媽媽說,外婆很好看,長得清秀,還很能幹,話不多,有什麼事都藏在心底,很溫柔,很疼媽媽。

有一次媽媽要去縣城考試,外婆偷偷塞給媽媽五角錢。

可能五角錢放到現在不算什麼,不過那時候家裡窮,媽媽拿到手的時候開心極了,跑到一家很小的店裡吃了一根油條和一碗小餛飩。

還有一次,外婆在生產隊打夜工的時候,因為捨不得吃,總會把肉汁混到飯裡,帶回來給媽媽吃。

到家的時候肉汁飯還冒著熱氣,她總會把媽媽輕輕叫醒,然後在一旁笑著看著媽媽吃......

那天,母親哽咽道:“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

聽著這些描述,我有時候也會幻想,如果外婆還在,她一定會對我很疼愛。

會不會像其他的外婆那樣接我上下學,然後給我買棒棒糖?

會不會像其他的外婆那樣怕我在外面吃苦,每次回家都給我偷偷塞錢?

會不會像其他的外婆那樣看著我從上大學到工作再到結婚,笑中帶淚?

......

這樣一想,我就很羨慕,也會更難過。

現在,我一個人在外生活,每次上班的路上都會看到一位老奶奶在賣花,我已經習慣每天都會去和她說說話。

外婆,我明明距離你那麼近,但好像也只能這麼近了。

那天,母親哽咽道:“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

母親節的時候,我回家去看媽媽。她照常為我準備了一桌子我愛吃的菜,看我進門就心疼地說,「囡囡,你怎麼又瘦了」。

後來在飯桌上的時候,媽媽突然對我說,「原來今天是母親節啊,但是媽媽已經沒有媽媽了」。

雖然媽媽說這句話的時候,表情如常,還在吃著飯,但我突然鼻子一酸,就在這個短短兩句話裡,我知道媽媽一定很想念外婆。

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她平靜但鋪天蓋地的難過。

原來,在我眼裡再堅強的媽媽,也只是外婆的孩子;但也僅僅是因為,我是她的孩子,就要隱藏所有的脆弱穿上盔甲為我抵擋一切。

該有多絕望,才能用近乎平靜的語言描述一個人的離去;

又該有多痛心,才能在默默隱忍很久之後才在某一刻突然崩潰,卻話到嘴邊又變成了最簡單不過的幾個字。

父母這輩人,人到中年,乃至是耄耋之年,活了大半輩子了,很多情緒都不會輕易顯示在臉上,更何況是在孩子面前。

他們哪裡是不知道痛,只是除了空有這一幅堅硬的外殼,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拿去和生活對抗了。

除了接受命運不公,然後長出鎧甲跨越重重障礙,沒其他辦法了。

那天,母親哽咽道:“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

前段時間,李榮浩在《無限歌謠季》裡講述了自己過去的一些經歷,看哭了無數人。

因為一首《李白》,「李榮浩」這個名字紅遍了大江南北。

那天,母親哽咽道:“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

所有人都見證了他的輝煌時刻,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怎樣的經歷才造就了今天的他。

早年他遭遇嚴重車禍,肋骨斷了五、六根,有兩根直接插到肺裡,不僅如此,右腿更是翻轉180度,連嘴唇也炸開,滿臉都是血,整整一年之後他才痊癒。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經歷這樣一件很重大的事故,人就會不太一樣了」。

但他卻說,「這件事在我的人生中並不算太大的事,真正對我打擊最大的一件事,是我爸在隔年的時候就患白血病去世了」。

病床邊,父親和他說了最後一句話:

「你過了今天,往後沒有任何事可以再難倒你」。

在那之後他沒有掉過一滴眼淚,因為他知道,這個家以後就要靠他支撐了,他更要保護好自己的母親,好好活著。

後來,他在新歌《成長之重量》中唱道,「成長之重量,無法計算,太多難忘,丟了狂妄,學會承擔」。

歌詞唱出了他的故事,但誰能說這不是每個人的真實寫照呢?

多少人在至親逝去之後有過這樣的感受:

我來到你曾經來過的地方,呼吸著你呼吸過的空氣,看著你平日裡看過的風景,卻唯獨身邊少了一個你。

但隨著時間流逝,所有離開的悲傷都會讓位於新的人事、新的風景,他們也會逼著你改變與成長。

那天,母親哽咽道:“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

其實,成長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接受,接受人生無常,接受突如其來的失去,接受走散的愛人和友情...

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讓自己好過一點、努力讓還在世的親人過好一點。

那天,母親哽咽道:“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有三樣東西是無法挽留的,它們是時間、生命和愛。

深以為然。

可能我們還會在某一瞬間回想起親人的音容笑貌暗自流淚,但我們會慢慢明白:

有些電話再也不會打通;

有些微博再也不會更新;

有些朋友圈永遠停留在了那一條;

有些告別就是最後一面;

有些人離開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人生就是個接送,來來往往,卻又不得不面對生離死別。

那天,母親哽咽道:“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

至親在時,生命尚有來處。

但千萬不要在擁有的時候不去珍惜,不要在擁有的時候以為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對他們好,不要在至親離開後才意識到後悔。後悔這個詞,是最殘忍的醒悟。

至親不在,人生只剩歸途。

但哪怕是歸途,也要認真走下去,越是悲愴的時候就越要去熱鬧的地方走一走,這樣才不枉那些真心愛你的人對你的付出和期盼。

那些熬不過去的日子就讓自己忙碌,那些發了瘋想念某人的日子就去看看清晨的日出。

那些藏在暗處的傷疤會結痂,然後長成你無堅不摧的盔甲,帶著你飛得越來越高。

所以,世事無常,但一定要為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好好活著。

那天,母親哽咽道:“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