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緣·永遠的祥陶

壶缘·永远的祥陶

歷史偏有如此的巧合,在宜興有兩個同姓同名的陶藝大師,並且都在我國的紫砂、陶藝製造業中留下了閃光的一頁,這在我國紫砂、陶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一例,他們都叫葛明祥:

一個是清代的葛明祥,乾隆、嘉慶年間人,生於宜興丁山鎮。善制鈞釉類器物,曾轟動一時,譽響全球。

壶缘·永远的祥陶

祥陶秘製天青泥葵掇球

一個是當代製陶名家,1955年生於宜興丁山鎮,享有“曠世奇美”之譽的葛明祥。他本是一位技術精湛的牙醫,因為對故鄉五色土的摯愛,毅然棄醫事陶,把全部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陶土的探索研究之中。用自己的思想意境、藝術激情,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獲得了形、釉、火的綜合陶藝成就。他成功首配了絕美的朱泥與天青色泥,在臺灣豎起了一塊名牌:“祥陶”。祥陶被譽為“土的技術、釉的藝術、火的魔術”,“祥陶”便也成了他的藝名。

靜夜,伴著透過窗欞的月色,端詳著手中的祥陶壺,於幽暗中煥發出敦厚,沉實的光亮,暗暗感嘆作者的智者性靈。有評家讚歎曰:“觀祥陶壺,如讀王維詩、柳永詞、白樸曲,清新飄逸,愈味愈雋。”我的感知亦如是。

從朋友口中和查閱文字資料中,對葛明祥斷斷續續有一些瞭解,雖然是並不連貫的片段枝節,但依然讓我心動,對這位無冕大師充滿了敬仰。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年僅55歲。天妒英才,情何以堪!我心裡就埋藏了一個念頭,要去宜興,走進祥陶坊,去拜祭“在爐火中涅槃”的葛明祥。

2016年清明節前,那天陰雨綿綿,朋友帶我第一次走進宜興祥陶藝術陶瓷有限公司的大門,踏入祥陶坊,那是一間及其簡單,及其普通的工作室。在這裡我見到了葛明祥的夫人蔣彩萍女士。《祥陶坊》的匾額依然懸掛,丈夫走後,她一如既往地守著祥陶,繼續“祥陶”未竟的事業。她依然安靜地帶領工人制做良心壺和各色茶具,那只是為了生計。我知道蔣女士亦是位制壺高手,其壺價格不菲,但她極少做。現在每年也做幾把,為酬知己而已。

落座,品茶,款款而談中,蔣彩萍慢慢把我帶進了葛明祥“陶與火”的藝術世界,使我的心靈時時感到震顫。

葛明祥曾做醫生,早已是遠近知名的牙醫。但他畢竟是生長在陶都啊,也許是骨子裡的緣分,他半路出家了。一步跨入了紫砂圈,走進去了,真恰似“天涯芳草無歸路”(辛棄疾·摸魚兒),再也無法回頭。他暗暗發誓,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要在紫砂的歷史上留下自己的作品。

壶缘·永远的祥陶

作者(左)與葛明祥的夫人蔣彩萍女士(右)

紫砂壺之所以只屬於宜興,關鍵在於宜興的泥料,佐以恰當的窯火,才能變幻出斑斕的“色澤”。尤其朱泥,是紅泥中的極品,美觀但稀少,當時宜興的紫砂廠裡已經沒有朱泥了。天青泥亦是紫砂中稀有的精品,清末就鮮為人見了。據說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把天青泥壺,資深紫砂收藏家張學明手中有一塊天青泥殘片。怎樣才能使稀缺的泥料重現光彩呢?葛明祥一開始便著力於泥料的研製。憑著他的執著,尋遍了蜀山所有的新老山頭與大大小小的礦井,採集了幾十種礦源材料,進行了150餘次的反覆試配,終於配製成功了,再現了朱泥和天青泥的色澤光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祥陶朱泥壺和天青泥壺風靡了港臺,特別是他的文氣雋永的朱泥小品系列更成為搶手貨。一時,臺灣、香港有30多家媒體對“祥陶”作了報道。他在港、臺玩壺人的心目中豎起了“祥陶”品牌,創造了“祥陶”的輝煌。

後來,在一次日本舉行的陶瓷展銷會上,竟有日本客商說中國東西太差,不好賣。不錯,日本是個陶瓷王國,但中國可是陶瓷故國,“China”代表的就是陶瓷。葛明祥的行業自尊心、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刺痛。“我要弄出點好東西來,讓他們看看中國陶藝的水平”。一句最樸實的誓言,又把他推上了一條不歸路。他開始由紫砂壺轉入陶藝的研究。他把賣紫砂壺賺來的錢,全部投入到窯變釉的研究中,十多年,交了上百萬的學費。一次次地摸索,一次次地試驗,一次次地砸爛又重來,他終於研究成功了,併成功地將釉的技術應用到陶土的燒製上。他所造出的變色釉,絢麗天成且極具思想內涵,成為絕世神品。他不善炫耀、更不願張揚,只有那一堆堆碎片,一個個堆積在牆角的破陶罐瓷瓶,默默記載著他的執著與艱辛。那一隻效果奇特的雞血紅釉的陶瓶,窯變產生的多層次的色感,如碧空紅霞,彰顯出絕然的藝術震撼力,成為世間不可能重複的精品。

葛明祥說:“時潮猶如大浪,將砂子淘起,將金子沉沒……”但黃金畢竟是黃金,砂子永遠是砂子。時間會說明一切,檢驗一切。他和歷史上的葛明祥一樣,面對泥砂與泡沫,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冷落,甘於同世間一切真正的藝術家一樣去守望。

明祥曾這麼說:“藝術創作需要真才實學,需要覺悟,也需要靈感,更需要淡泊……”而淡泊又談何容易!做壺“還需要一個靜靜的心態”!所以他的壺絕沒有那種浮躁的媚態俗風。葛明祥作品的高古氣息和純樸風格,已經成為一種品味、文化、修養、境界的標誌。

葛明祥是陶藝園地的拓荒耕耘者,近乎痴迷的執著。他常常在妻兒已入夢鄉的三更之後,還在凝視思索,在冥思苦想中度過黎明前黑暗。蔣女士說:有一年的除夕,我們都沒有回家,還在繼續工作,他不知疲倦的守在窯爐前。也許是他的執著打動了上蒼,那一窯開啟的時候,竟是令人振奮的成功。他孩子般不停的笑著,天亮了,從來不肯逛街的他,竟然拉著我跑到街上,非要給我買一件新衣服過年。說到這兒,蔣女士頓住了,或許她的思緒又回到了當年的那個場景,回味著那一刻的幸福……

葛明祥在陶藝之外,對中國書畫、文學、古陶藝都有研究與收藏。他結識了多位當代高品格的畫家及畫論家,而好多著名的畫家、美術評論家、收藏鑑賞家也都不約而同地喜歡他古樸純淨的作品。這種交誼往來,使他更拓展了藝術視野。尤其是書畫名家吳冠南先生,只為祥陶一家制品作書畫,而其他一般制壺者雖出千金而不可得。

2000年春節前,葛明祥查出身患嚴重的膀胱癌,那年他只有45歲。作為醫生,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這意味著什麼。大夫說,他的病最怕爐火,要保命,遠離工作,須“近水靜養、細雨輕吟,遠離炎暑、常品佳茗。”蔣女士苦笑,真是個好藥方子,但這對他真的太難了,他絕對做不到。他太愛他的事業了,是一種忘我的愛。他默默苦鬥19年,恰恰是這罹患重病的10年,成了他事業最輝煌的10年。10年,他與病魔進行了一場搶奪時間的殊死搏鬥。2010年8月4日,葛明祥“在爐火中涅槃”了。他這一走,千古宜興陶業將留下多少憾事!

2011年11月,在葛明祥去世一週年之際,通過民間渠道組織,在上海舉辦了葛明祥作品研討會及《陶藝之光——葛明祥陶藝作品精粹》首發式。葛明祥部分遺作首次在上海展出,一時間成為上海工藝美術界的一大熱門話題,媒體對此作了報道。清華美術學院教授楊永善,陶瓷、紫砂收藏鑑賞專家張學明,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70多位專家、學者匯聚上海,專門為葛明祥——這樣一箇中國陶藝界的無冕之王,開他的遺作研討會,不可謂不“盛大”!

明祥擁抱真誠,祥陶註定輝煌!祥陶藝術,那是在爐火中涅磐出來的生命藝術!

我要告辭了,蔣彩萍女士送我出來,我們已成為了朋友。相約,以後我只要到宜興,一定要見面暢談。

我走出門來,似有不捨,不禁回頭望去,祥陶坊還在。

啊!永遠的祥陶,永遠的祥陶藝術!

壶缘·永远的祥陶

中關村雜誌——新經濟·新科技·新文化

關注我們請長按下方二維碼

請關注近期:

煙臺才女企業家徐春霞耕耘“福緣地”

肖像漫畫的高手朱自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