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峯塔·多福寺

青峰塔·多福寺

崛圍山南北走向,海拔1400米左右,古稱“屈圍”,今稱“崛 山圍”。位於太原市西北的汾河西岸呼延村一帶,山勢磋峨高聳,山峰曲折迂迴。南有青峰,北有飛雲峰,二峰高峻挺拔,夾一東西走向的深溝,隔溝對峙,勢如入山門戶。從山頂向下俯視,四周群山如濤似浪,宛轉盤旋,形成一個巨大的旋渦,像倒立的喇叭,又如碩大的圓盤,“崛圍山”之名由此而來。

崛圍山山巒疊翠,春日山花競放,秋來紅葉滿山。尤其是秋菊綻黃、白露結霜的晚秋季節,片片紅葉在坡、梁、溝、岔間捲起了層層的紅色浪濤,漫山遍野,煞是好看。山頂建有青峰塔和多福寺,“崛圍紅葉”是舊陽曲八景之一。

青峰塔·多福寺

登崛圍山要從呼延村村委一直向西,沿“珍珠坡”弓背環繞而行。“珍珠坡”原是僧人和信士禮佛的岩石古道。現砌成多級石磴,是遊人從山下登坡遊山的最佳路線。山頂有六角七層舍利風水寶塔,曰“青峰塔”。青峰塔屹立崛圍山頂,塔高約8米,共七層,穿雲破霧,拔地而起,初建於宋,清代曾重修,為磚石仿樓閣式建築,憑山俯瞰汾水,氣勢雄偉壯觀。青峰塔腳下,崛圍山每到秋季滿山紅葉呈朱紫色,故有“崛圍紅葉”之說。站在塔基上東望,晉陽大地盡收眼底;西眺,古松蒼相分列南北山坡,“南松北柏”是崛圍奇觀之一。

青峰塔·多福寺

清·道光《陽曲縣志》記載,多福古剎建於塔下溝壑之中,東與山下的呼延相望,西與莊頭緊鄰。多福寺寺名由來已久,清·道光《陽曲縣志》記載;“呼延村崛圍寺,在崛圍山下,唐·貞元二年(786)建。”“山上有多福寺,即古崛圍教寺。明·宏(弘)治(1488-1505)年間改多福,而山下寺道傳崛圍名也”。後來,正名為多福寺。寺名多福是因為崛圍山周圍山上山下各村村民希望神佛多多賜福而取。

寺院初建年代不詳。寺院規模宏大,壯麗可觀。緩緩清澈,繞寺前蜿蜓而下,潺潺作響,及富古剎風趣。寺內現存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石碑有“棟宇遠邁漢唐”的記載。清·道光《陽曲縣志》載:“晉王李克用與子存勖焚香刻石題名於此,即山上寺也。”據此可知,最晚在唐代已有此寺。關於建寺經過,當地傳說,唐朝時南方二僧人來此,從汾河擔水建寺,感動了文殊菩薩,菩薩賜水,寺院才得以建成。此即史載的“闐、黎(僧)汲水於汾”的故事,這一傳說,可作為寺院建於唐代的佐證。現存建築重建於明·洪武(1368-1398)年間,寺內大鐘為明·天順三年(1459)九月鑄造。寺院座北向南,殿臺樓閣為磚瓦木石結構。原來建築規模宏大,佈局別緻,稱為“真三院”,前後左右看皆為三院,即三三九院。中三院由南至北依次有文殊殿(閣)黎閣、千佛殿三大建築。前後院有東西配殿。後院有植於唐代的千年牡丹,牡丹後來被盜掘。東院為僧尼生活區,主要建築有不砌容洞一一紅葉洞和洞頂的藏經樓。西院主要建築為龍龍王殿,殿前有井名“龍潭”,井水清測甘甜。筆者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來此,井水距地面也就一個扁擔長度,取水很是方便。

多福寺歷史上住持僧由五臺山派遣,寺院佛事不斷,香火興旺。每年農曆六月六日,呼延村於此舉行“淋羊”祭神盛會,各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拜佛祈福。抗日戰爭爆發後寺院遭劫,主要建築千佛殿被日機炸燬,眾多的殿堂也因年久失修而陸續倒塌。上世紀60年代初,政府撥款對未塌毀的主要建築進行了修繕,80年代初重建了鐘樓,增建了鼓樓。現存舊建築僅有山門、文殊殿、閣、紅葉洞、藏經樓和龍王殿。此外寺院東100米處的懸崖(飛雲峰南側)上有尼姑院傍崖鑿洞,石房3間,壘石高達數丈為牆,成一小院原為尼姑居住處,現小院尚存。

青峰塔·多福寺

多福寺夏日氣候涼爽。“蕭然清涼界也”,“自北魏而下的為棲真之所”,“真無上著提之境”,文人雅土常作登山遊或隱居於此。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書畫家、名醫傅山數寺院對面南山松林中的“青羊庵”隱居,現在這裡已經成為省城居民的休閒、健身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