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自己對一樣東西的執著程度?

如何判斷自己對一樣東西的執著程度?

文:希阿榮博堪布

我覺得現在尤其是城市裡的人生活節奏太亂,追求的東西太多,飲食、睡眠沒有節制,人心浮躁。如果想心裡平靜一些,應該儘量讓生活簡單一點。

每年夏天都會有一些漢族居士到扎西持林閉關院進行短期的修學。山居生活簡單、清苦,大家卻很快樂。

一位居士告訴我,他平時忙著工作,忙著掙錢,覺得生活本該如此,也只能這樣,因為吃穿用度都要上好的,都得花錢,所以要不停地掙錢才能維持生活的水準,可是在扎西持林呆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自己的快樂感、滿足感並沒有因為飯菜的粗淡、用度的簡陋而減少,反而比往日過得更安樂。

於是他就想:“哦,原來快樂很簡單。既然慢下來、儉淡下來同樣能過得快樂,為什麼還要那樣忙碌如一隻旋轉的陀螺呢?”下山後,他果然減少了應酬,減少了生意,把更多的時間用於修學佛法。

幸運的是妻子和孩子也在他的帶動下開始學佛。幾年下來,家裡的生活雖然不像以前那樣闊氣,但一家子卻過得比以前輕鬆和睦。

生活富裕後,人們應該學會平衡,否則物質豐富帶來的快樂會很快被困惑取代,科技發達帶來的方便會讓人更加疲憊不堪。

山居修行期間,很多人選擇止語。終日默然,以避免妄言綺語等過患。其實,人們平日說話也是說得太多了,不僅在不知不覺間犯下了許多言語上的過失,而且言多傷神,說來說去,直把自己說得心神不寧、身心俱疲。現實世界、網絡世界都是這樣。

你出門去走一圈,看看街上來來往往的人,專心走路的很少,有的人一邊走路一邊打電話或者發信息,有的人恍恍惚惚、心不在焉的,迫不及待要回到因特網上去聊天,購物,吵架,圍觀。

各種各樣的新聞、消息真的就那麼有必要知道嗎?對多數人來說,一遍遍機械地刷新聞不過是一種習慣和癮頭,只是把腦子弄得亂糟糟的,並不能給心腦帶來多少啟迪。你一句,我一句,話是說多了,表達能力卻越來越弱。

我並不是說像手機、網絡這樣的新技術、新事物不好,社會發展的趨勢無法逆轉,人在其中也不能全由得自己,只是你要努力把握住生活的平衡,用物質、技術帶來的便利去感受、去探求生命的美好和意義,給自己時間去沉澱、提煉,而不是反過來被技術和物質牽著走。

聒噪、匆忙、膚淺中年月飛逝,虧的是你自己,不得安頓的也是你自己。

人怎樣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這樣的問題,現在不太有人問了,因為內心的平靜實在不是練一練瑜伽操、讀一讀勵志文學、看幾回心理醫生就能得到的,你需要改變價值觀念和生活的諸多定式,而那又是一件需要付出多少心力去做的事!

現在的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以儘量少的時間、精力、金錢、情感投入去完成事情,所以生活中便充斥著多快好省的東西。廉價,不一定是價格低,而是心靈的投入少。物件也好,事務也好,做的人不用心,受的人也不用心,一個個都努力想把自己這輩子趕緊敷衍過去似的。

改變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要肯放棄,也要肯投入,要耐得住過程的緩慢、瑣碎和艱難。

心裡的牽掛多,便難以平靜。牽掛些什麼?總不出財、色、名、食、睡。這五樣是世人最大的執著所在。

判斷自己對一樣東西的執著程度,簡單的辦法是看它會令自己有多焦慮不安。你心裡越是焦躁,說明你執著的越多。迴歸內心的寧靜需從淡化內心的執著入手。

關於財、色、名,古今聖哲已經有很多教誨了,我就不再囉嗦。總之是把這些看淡一點,有益無害。你看得重,未必就有更大的機會得到。日常起居上,現在多數人的飲食、睡眠都是過量的,以致四大失調,疾病頻發。少吃一點,少睡一點,精神、身體會更健康。

——希阿榮博堪布《透過佛法看世界》

如何判斷自己對一樣東西的執著程度?

對許多人而言,佛法不僅意味著一種精神依託,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寬廣而有深度的視角,讓人能夠更透徹地瞭解自己、瞭解世界,而這份瞭解將最終帶來平靜和喜樂。《透過佛法看世界》彙集了關於佛法的180個問題,作者希阿榮博堪布一一予以回答,以通俗、睿智的文字幫助我們尋回心靈的寧靜與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