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村里要蓋祠堂讓捐錢,建祠堂有實際意義嗎?

三秒哥


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面看:首先建祠堂還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增加一個家族的凝聚力,這是最主要的,中國人歷來講究尋根嘛。建一個祠堂也是家族興旺的象徵,也可以教育後代要光宗耀祖,不僅是一個門面上的裝點也是一個精神傳承。但另一方面修建祠堂也是一筆不菲的花銷,尤其對很多農村地區而言,因為祠堂是為了代表一個家族的,所以一般都會比普通住宅修建的要好很多,甚至有的地方修建的祠堂太過奢華,都上了新聞了。

雖說修建祠堂是整個家族的一個事情,但是一刀切的讓每個家庭交2000元錢,肯定有一些家庭條件不是那麼好的不願意出這筆錢的,對他們而言,建這個祠堂會造成不小的經濟負擔,那麼這樣的祠堂建起來就沒有什麼意義了,脫離了群眾基礎。

我覺得祠堂該不該建,建的豪華程度,花多少錢建都應該集中族裡人的意見,而不是幾個村幹部和當大官的族人自己就做了決定,不徵求大家的意見,就沒有理由強制收大家的2000元錢去建祠堂。


大黑牛老師:今日新農人簽約作者, “田管家”免費農產品交易平臺特聘農技專家。


今日新農人


個人信仰很重要,建宗祠也就是要續家譜,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歷史 ,你祖輩的發源地和你祖祖輩輩名字全部記載在家譜裡,如果你是有神論者家宗祠意義就很大。舉頭三尺有神明,我現在說說我們建宗祠的一些詭異事件吧,

我家宗祠動工那天我大哥從中作梗,後來發生的事可以說是詭異,也可以說是巧合,我大哥是種田大戶,祠堂動工那天他製造了不少麻煩 ,後來他在農用車上翻車了,他認為是巧合,繼續製造麻煩,接著又翻車了,第三次翻車差點命都沒有了,都說是祖先給他一點懲罰,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了,他當年種田的水稻全部蟲害,他說自己買了假藥水,不承認是祖先懲罰他,第二年全部買高檔農藥,田裡全部生稗子,導致減產,辛苦一年又白忙了,今年是第三年,他泡稻種全部不出稻芽,一個幾十年的老農泡稻種不出芽還是沒有見過的,他嚇得今年乾脆不種田了。還有一件事,我們祠堂建成後襬祖先排牌位,有一大房人不出錢,我們出錢的這是小房,就把我們祖先牌位放在大邊,他來看到後不跪拜就準備走,還沒有出門就摔了個狗吃屎,是摔倒很厲害的那一種。順便說一下,家裡接譜那天很隆重 ,比結婚都隆重,家裡所有親戚朋友全部到場,放鞭炮禮花有錢的人家要幾十萬元,像我們普通的家庭的幾萬塊錢的花、炮,都是親朋好友送的。家譜每年還有曬一次,要有人在旁邊看護,上面用類似蚊帳一樣的布遮擋一下,以防有鳥屎掉上面。建宗祠是一件費神費力費錢的事,也是一個家族的榮耀。


陰陽風水a


我只回答關於建祠堂的實際意義吧,至於經濟問題,還是自己做主更合適。

祠堂的作用


祠堂是有凝聚力的地方。一個家族有血緣關係的人,通過祠堂被聚攏在一起,形成較穩定的社會共同體。

祠堂文化也是社會組織民俗中的一部分。舊時的祠堂有很多作用,一個宗族,一個村子,都是要有的祠堂的。祠堂建的好壞在舊時是關係到家族榮耀的問題,應該現在也不會例外,當然這肯定是要有經濟基礎才能完成的。所以祠堂往往建的要比民居更好。

祠堂的作用可以作為教育後輩學習讀書的地方,也可以作為宗族管理者處理族中事務的,還有就是祭拜祖先,跟族人商量大事等等。比如,你族中的祠堂未來建成以後,日後又想擴建,那麼族中的管事者就可以把你們招呼到祠堂中,一起商議,再籌錢之類。

建祠堂本身應該是好事。祠堂本身是可以起到凝聚族人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宗族的標誌。一個宗族要保持長久的向心力,是需要有被族人認可的共同的宗族文化的

對祠堂的認識需要過程

當然,這需要一個從認識到認同的過程,舉個例子比如,你族中以前也沒有過祠堂,或者維繫族人之間聯繫的某種紐帶之類,但是你的父輩祖輩們經歷過,他們很認可,那麼雖然年輕一輩可能會對建祠堂感覺陌生,但逐漸也會被或多或少地感染一下,當你的子輩生下來,就知道村口有個祠堂,那麼他的情感肯定要比你更深一些,所謂代代相傳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這需要過程,不是光有祠堂這個建築就可以的。可能需要家庭教育、文化認知、環境感受等等,當逐漸被族人認可,才能融入族群,祠堂的凝聚力精神才會發揮力量。

人們對態度祠堂冷淡的原因

縱觀整個祠堂文化淡化,主要有經濟問題、社會發展變化、戰爭因素、自然條件等方面。這些都使祠堂不能再為宗族教育,提供共同的地點,久而久之人們對宗族的感情就淡化了。(歡迎使用“豆包酷訊”閱讀資訊)

北京民俗版權作品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


現在在很多地區都有這種情況,建祠堂、修族譜,所以也有學者將其視為宗族復興,但這種宗族到底是傳統種宗族不完整的恢復還是新形勢下自成一體的宗族形式,還存在著很大爭議。

學者王銘銘等認為宗族共同體之所以復興是因為宗族能夠滿足人們在社會公益事業和福利事業以及精神上的某些需要。祠堂的修建意義也在於此,在祠堂修建之前,大家都是各自管各自的,祠堂修建之後,很多人(包括從宗族走出去的官員、大學生等)開始通過祠堂介入村莊事務,比如一起組織修建馬路,修建村裡的公共設施。

筆者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有一個事例印象很深刻,即在中部某省的一個村莊,全部姓宋,筆者去過兩次,前後相差三年。第一次去時候,從鎮上通往村莊的小路還是泥濘路,在下雨的季節完全無法通車(包括自行車),只能靠步行,村莊實際上也沒有多少人居住,據村民言,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有的直接遷出去住了;第二次去的時候,修通了馬路,而且村裡增加了許多公共娛樂設施,還新增了老年人協會,最顯眼的是在村東頭修建了一棟極為氣派的祠堂,據村民說,是退休的村長召集了這幾年村裡走出去的一些大學生、官員、商人等集資修建的,馬路和那些娛樂設施也是修建祠堂之後一些族人和政府協議修的。關於祠堂的修建,情況也和題主類似,是以大戶捐錢為主,另外每戶象徵性的繳納一部分,對於沒有收入來源的則免捐錢。祠堂在正月初五舉行祭祖儀式,第一年是清明節和重陽節兩次祭祀,但後來考慮到難以聚集族人,才改為正月初五,每年一次。除祭祖外,老年人協會也會在祠堂打牌、聊天等,此外,還曾經在祠堂辦過識字班等,祠堂還設有圖書室,但這些活動都沒有延續下去。

綜上,興建祠堂還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比如能夠和宗族走出去的族人先聯繫,為宗族帶來一定的利益,比如修建公共設施,加強同族之間的聯繫等等。但同時這些也要量力而行,不能在經濟上給族人帶來負擔,前述宋氏存在在這方面處理的就很好。


楚邾


蓋祠堂的行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這種現象在農村從古至今都非常的流行,是中國宗法社會的延續,也是彰顯中國人親情的一種方式。

中國傳統村落是以家族聚居的方式逐漸繁衍開來,很多村落的姓氏是一樣的,來自於同一個祖先,出於中國人重視家族血緣關係的傳統文化,很多農村都在自己的村裡建立了祠堂,以紀念共同的祖先和維繫親情關係。

因為建祠堂、修族譜屬於一個村裡的公共設施,村裡的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村裡的每個人都應當為建祠堂、修族譜出一份力,出錢或者出力都是可以的。

雖說建祠堂、修族譜從大局方面來說每個村民都應當出力,但是每個村民的經濟實力是有區別的,像出錢這種方式,對有的村民來說,並不會帶來什麼負擔,但是對某些村民來說,根本出不起錢,這就需要全體村民的體諒和幫助。像這種出錢比較困難的人士,可以讓他出勞力或者做一些相關的事情以代替出錢行為,這樣既可以達成建祠堂、修族譜的一致意見,也能照顧一些困難的村民,在和諧的氛圍下完成建祠堂、修族譜的任務。

還有一些發了點財和當點小官的人,為了顯擺自己的一點點成就就在村裡大肆鋪張,修建祠堂,目的是彰顯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抱著光宗耀祖的心理,像這種人,如果其自己願意出錢的話還好,最怕的是不僅自己不願意出錢,還想方設法讓他人出錢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私慾,這種人是最讓人厭煩的了。如果有村民不出錢的話,還會受到排擠、誹謗,甚至讓人在村裡住不下去,這種行為已經背離了建祠堂、修族譜的所具有的傳統文化內涵,而變成村裡的惡霸行為了。


夢歸秦淮


祠堂是華夏人民舉行祭祀祖先活動的地方,體現了我們重根報本,敬天法祖的精神內核。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詳細說明祠堂的意義。

一、祠堂是什麼呢?

祠,春祭曰祠,亦祭也。堂,殿也。所以祠堂就是舉行祭祀的建築場所,是我們追慕先祖的地方。在華夏傳統的觀念裡,認為人秉祖先餘氣,受祖先德蔭而生。因為人莫不是由父母所生,而父母莫不是為祖先所生。所以追慕祖先,回報祖先是我們應有之義。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我們人生活在世間,可以說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我們生存所需的一切都是從環境,從社會取用的。所以我們要不離於父母祖宗這個根本,進而不離於天地自然。不離然後則能出利而入義。

從這個大的概念出發,回到我們每個個體。我們最直接的由來就是父母。父母生養我們,我們仰賴父母而生,所以我們不離於父母,這是守根相抱最基本的體現。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本,木下曰本。根深才能葉茂。所以培根固本,祭祀祖先,就是由不離於父母進而不離於祖宗天地。這就是祠堂在深層次的自然實質意義。

那麼祠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

二、祠堂的出現

1、祠堂出現的社會背景以及原因

在宋以前,禮之大體一直仍然延續禮經。宋代的時候,因為時間相去久遠,三代之禮延續到當時有很多已經不適合那時候的要求了。所以朱子根據當時情況重新制禮。

這就是《朱子家禮》中提到的:

三代之際,禮經備矣,然其存於今者,宮廬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節,皆已不宜於世,世之君子雖或酌以古今之變,更為一時之法,然亦或詳或略,無所折中,至或遺其本而務其末,緩於實而急於文,自有志好禮之士,猶或不能舉其要而因,於貧窶者,尤患其終不能有以及於禮也。

意思是,隨著時代變化,禮也應該隨之而變。三代之禮雖然完備,但是很多節文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時代了。當時的飽學之士雖然根據三代之禮以及現實情況進行了酌情的變化,但是詳略不一,沒有一個比較折中的方案進行普及推廣,甚至有的忽略了根本而逐末,或者不重視內在之實而只重視外在節文。從而導致有志好禮之士,不能列出要點而遵從。貧困的人,憂患自己終老去世之後沒有可以遵從的儀文以符合禮。

是以嘗獨究觀古今之籍,因其大體之不可變者,而少加損益於其間,以為一家之書。大抵謹名分、崇愛敬,以為之本。至其施行之際則又略浮文務本實,以竊自附於孔子從先進之遺意。誠願得與同志之士熟講而勉行之。庶幾古人所以修身齊家之道,謹終追遠之心,猶可以復見,而於國家所以崇化導民之意,亦或有小補雲。

所以朱子遍覽古籍,遵循大原則這些不能變得。而進行損益。大體以誠敬,忠恕之道的原則,以為禮之本。在實行的時候既能體現禮之文而又能重本務實。從而達到修身齊家,慎終追遠,以及教化民眾的意義。

同時在三代以前庶人是無廟的,而朱子於此時明確提出了“祠堂法”。這就是祠堂正式的起源了,從此祠堂開始正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其重要意義一直影響至今。

通禮(此篇所著,皆所謂有家日用之常禮,不可一日而不修者)
祠堂(此章本合在祭禮篇,今以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首,所以開業傳世之本也。故特著此,冠於篇端,使覽者知所以先立乎其大者,而凡後篇所以周旋升降出入向背之曲折,亦有所據以考焉。然古之廟制不見於經,且今士庶人之賤,亦有所不得為者,故特以祠堂名之,而其制度亦多用俗禮雲)

那麼祠堂的意義朱子在這裡提的很明確。即

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

2、修祠堂的錢

既然修建祠堂,那麼就要花錢。所以為了能夠保證各種開支的正常用度,制定了置祭田這樣的制度。

置祭田。
初立祠堂,則計見田。每龕取其二十之一以為祭田,親盡則以為墓田。後凡正位、祔者皆放此。宗子主之,以給祭用。上世初未置田,則合墓,下子孫之田計數而割之,皆立約聞官。不得典賣。)

每龕取他家田地的二十分之一作為祭田,交給祠堂統一管理。因為蓋祠堂是整個宗族的事,所以每一家都要貢獻力量。具體出資份額,也是根據自己財力而定。

3、祠堂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祠堂既然承擔祭祀活動的職能,那麼按時按規矩祭祀就是祠堂內的重要事務。在朔望日以及俗節要祭祀不輟。

正至朔望則參。
(正至朔望前一日,灑掃齊宿。厥明,夙興,開門,軸簾,每龕設新果一大盤,於卓上每位茶盞託、酒盞盤各一。於神主櫝前設束茅聚沙。於香卓前別設一卓。於阼階上置酒注盞盤一於其上,酒一瓶於其西,盥盆帨巾各二於阼階下......)
俗節則獻以時食。
(節如清明、寒食、重午、中元、重陽之類。凡鄉俗所尚者,食如角黍。凡其節之所尚者,薦以大盤,問以蔬果,禮如正至朔日之儀)


在日常生活起居的重要性中,祠堂的重要性是大於居室的。

或有水火盜賊,則先救祠堂,遷神主、遺書,次及祭器,然後及家財。易世,則改題主而遞遷之。

這點是和先秦時期宗廟的重要性是一致的。

同時,祠堂還是舉辦家族各項重要活動的場所。比如封官,主人生嫡長子,等等,都要到祠堂舉辦活動。

從此以後,祠堂成為了華夏人民慎終追遠的重要場所,並且延續至今已有接近千年歷史。

而朱子所倡導開創的祠堂法,其實是宗廟制度的延續。

三、宗廟制度

在三王時代甚至更遠的時代,是沒有祠堂的,那會只有宗廟。《尚書·舜典》記載: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意思就是在宗廟裡舜接受了堯帝的禪讓。在古代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宗廟之祭。所謂“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1、宗廟是什麼?

宗,尊祖廟也。廟,尊先祖皃也。可見宗廟是祭祀祖先的場所。

《禮記・祭義》曰:「右社稷,左宗廟。」

同時在三代之時,宗廟的地位是遠大於其餘的建築的。

《禮記・曲禮》雲:“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次之,居室為後。“

從這一句裡可以知道,諸侯君子營建宮室首先要修建宗廟,最後才是居室。



2、在古代的禮樂制度下,整個社會是有一定序列的。

而這個序列並不是被我們現代人認為的那種階級說法。而是有自然真實上的意義的。因為序列就是自然真實本身的一個特點。所以禮別尊卑,別的是什麼尊卑?是德行。德行高,德行精者,自然能夠以精帥粗。同時我們上面講過了,我們是守根不離之道,德行高者自然其根深,所以就有了不同序列,其廟不同的制度。

《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為親疏多少之數。是故王立七廟,一罈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有二祧,享嘗乃止。去祧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曰鬼。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二壇......適士二廟一罈......官師一廟......庶士、庶人無廟,死曰鬼。

可以明確看出,庶人是不得建廟來祭祖的,只能祭於寢。而且在當時,建廟祭祀是一件非常耗費財力的事情,同時有著諸多的規矩。庶人也承擔不起。對於天子以及諸侯來說,都會有專門的籍田,用來提供祭祀所用。

《詩經.周頌.載芟》:“載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毛傳:“籍田,甸師氏所掌,王載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畝,諸侯百畝。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謂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

以上的這些就是祠堂最古老的表現形式了,是祠堂沒出現之前的情況。之所以下了這麼多筆墨,就是為了讓大家更好的明白宗廟祠堂在我們文化的地位,以及深層次的意義。

四、總結

綜上所論,祠堂在我們華夏人民的生活中以及儒家的視野下,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體現了我們華夏人民重根不離的根本之道。所以炎黃以來,不管如何星移斗轉世事變幻,我們華夏人民依然在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繁衍,綿延不絕,就是因為我們重根報本,敬天法祖而躬行於身這樣的精神。所以我們雖歷經萬難以及外族入侵而仍不改其志。在現代社會,雖然異學異說不絕於耳,但只要我們牢牢的守住我們的根本,重根報本,那麼我們幾千年來所積攢的生機依然在這片土地上,而華夏文明不絕如縷,必然會有重放光明,為大家重新認識的一天。



博山廬


祠堂和族譜在南方尤其是福建和廣東普遍存在,比如潮汕地區,自古至今,每一個鎮的每個姓氏都有祠堂和族譜,有些人口較多的鄉村也會單獨建祠堂,所以幾乎從未有人提出或討論建祠堂有沒意義這樣的問題。

在很多一段時間裡,國人堅信人定勝天,對萬物皆無敬畏之心,很多人都說自己有信仰,實則只信仰自己的利益,信仰既然缺失,祖宗和親情鄉情自然也逐漸成為可有可無的累贅,在此,六甲番人無意批評任何人,也請大家不要對號入座,還是以潮汕地區的風俗為例子好了。

潮汕人的先祖都是來自北方的漢人,在數次人口大遷徙中被迫背井離鄉,舉族南遷,經由福建莆田和江西等地進入潮汕平原,在生存下來後,先祖們不忘本,一直牢記祖籍,所以必修族譜,必建祠堂,每逢節日必祭祖寄託哀思和鄉愁,千餘年來,潮汕人都謹記祖訓,不敢大意,這也是今日潮汕諸多風俗的根本。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潮汕人的祖先又開枝散葉,同一個姓氏的後代可能散落到各地居住,於是一般的祠堂的族譜中,都會有個遠祖排在最前面,接著就是本地這支的祖先和本族的名人,每逢重大節日或祖宗忌日,就是子孫聚會之時,此時,除了提醒子孫不忘祖宗之外,也是族人聯繫親情的時機,更是以祖先的德行來教化子孫,以祖先的作為來激勵大家砥礪前行,千百年來,祠堂祭祖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也讓宗族文化代代傳承了下來。

有很多人來到潮汕地區後,都會笑話潮汕人迷信,卻又佛道儒不分,諸神亂拜,其實他們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他們看不到潮汕人每家每戶供奉的祖先牌位,在潮汕人心裡,祖先崇拜才是最根本的宗教,而祠堂,就是祭祀祖先的聖地。

雖然現代社會的分工日漸精細,各種民間組織也遍佈在城鎮和農村,但是可以說,在潮汕地區,沒有哪種民間組織能替代宗族的意義和作用,以親情作為基礎的組織更讓人信賴和願意付出,而除了常規的互助救濟外,潮汕的宗族尤其重視本族子孫的讀書教育,每當有出息的族人考上重點大學,都會給予獎勵和資助,這一點,又有哪個組織能做到?

至於宗族經費的來源,當然還是來自族人,但是一般不會強制攤派,在潮汕地區很少有人在祭祖和重修祠堂時,猶豫要不要捐錢的,經濟情況不好的捐少點也不會被人笑話,族中的富裕人家也會自願多捐一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其實不是挺好的麼?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六甲番人


我覺得這種集體項目最重要的是找到行動的意義,也就是有一個真正能打動族人的理由——為什麼要花錢修祠堂。只有這個理由充足了,人們才能真的從心理上接受這件事。出錢出力才能心甘情願。所以我們來說說祠堂到底有啥用?花錢值不值?

第一,祠堂是中國人的傳統,數典忘祖在我們的語言中是罵人的話,就算到了現代化程度如此高的 退一步講,在傳統衰落的村莊, 祖宗離我們有點遠 那麼祖先的具體承載則是我們的姓氏,也就是家族。 既然是宗室祠堂,就說明是有比較大的家族聚集居住在一起,比如張氏伍氏,家族再具體一點,就是我們的親戚,叔伯兄弟、五服姻親,古代的大家族都是幾代之內、各個旁支都群居於一處,一個鎮、一個城都是一個姓氏或者幾大姓氏。分家常常是被認為是家族衰落的表徵,其實就是到現在,多子女家庭來說分家這種事,也是件傷感情的事情。如果我們把這一層層的關係理順了,就會發現,祠堂這樣一個充滿中國特色的公共空間,背後的意義,就是“關係”,是我們和周圍人關係的表徵,在過去活動半徑有限,我們密切依賴宗族關係的時代,祠堂、族長、宗室,具有重大的意義,到了現代社會,看起來親戚熟人沒那麼重要了,大家都是契約社會了,一切按規則來,可是說句大實話,我們真的能離開“關係”麼?在已經開始返鄉潮的鄉土社會,人脈一詞恐怕還是得以家族為出發點。

我自己有個體會,以前從來不認為“根”有多重要,有一次家庭聚會的時候翻起來老家人帶來的新修的族譜——當然修族譜的一般都是混得好的、有地位或者聲望的,我忽然有了一種神聖感,或者說是發現了自己原來是一棵大樹上的一片葉子的歸屬感,原來我是這樣來的,我的祖輩上有過這樣那樣的“人物”,看到自己名字的時候,那種歷史感忽然就會催生一種使命感,我最好能在自己的那欄寫點啥。所以祠堂、宗族,對於我們的意義,可能就是因為潛移默化於我們的深層意識之中,平時感覺不到,可是卻入髓知味,終身不退。

第二 修祠堂不是空談理論意義,道理大家都懂,關鍵是執行和效果。誰來執行?牽頭人是不是足夠有影響力,也就是能不能都讓大家認可,感覺他或者他們帶領下能把事情做好。蓋好了以後怎麼用?能不能起到凝聚族人的作用,我覺得讓人掏錢出力以前,那些核心組織者是不是應該多拿些方案出來?讓大家感覺,有了這麼一個地方、一個空間,其實是可以做點實際的事情的。要知道,所有的象徵、凝聚力,如果沒有了實際行動或者社會交往的支撐,都終將會淪為空殼,逐漸荒蕪。

再舉個栗子,去年夏天在浙江縉雲縣學習,發現當地不少村落裡祠堂保護得很好,問了縣裡的文化幹部,他“一語道破天機”:凡是那些重視祠堂的村子,家族意識、集體意識都很強,推行什麼集體的事情就很順利,村裡也很少雞鳴狗盜、糾紛鬥毆的現象,反過來,越是渙散的村莊,越是出現雞飛狗跳事情的地方,祠堂就越沒有人重視和維護,這個村搞點什麼事都很困難,也就越發陷入惡性循環。

所以,要不要投錢建祠堂,關鍵要看咱們村裡是不是開始真正要加強集體意識、公共秩序的建設了,如果是已經開始走上坡路,那就絕對應該添磚加瓦,畢竟有大家才有小家。如果是還沒讓普通村民感覺到凝聚力和動力,那麼就要反思一下,修祠堂,能怎麼樣利用起來,好好搞搞村裡的“精神文明建設”。

回答人:蘆筍博士 中國人民大學


探村博士聯盟



我是江西農村的,我們村屬於不大不小的村莊全部姓張,全村人口500人左右,男丁300人左右。2016年我們村男丁每人出份子錢4000元建祖廳,祠堂在這裡叫祖廳,就是放祖宗牌位,供奉祖宗的地方。面積1000多平方,可以容納500人左右。花了1年時間祖廳就建好了,高大雄偉,甚是漂亮。這是我張氏家族的榮耀,也象徵我張氏家族人財興旺,財源廣進。祖廳建好以後我張氏子弟勇躍捐款,最少的1000,多的幾萬,十萬。有的戶口都在城裡安了家都還捐款湊份子錢,為什麼,不管以後你多有成就,農村就是你的根,生你養你長大的地方,農村就是我們的精神寄託。有的人成功了在城市安家了,可還要在老家建房子。房子就是親情的延續。因為人老了終究要落葉歸根,農村雖比不上城裡,可在農村大家都認識,做什麼事互相幫忙,誰家有難處大家都會幫助,沒事串個門,聊聊天。可以種點菜。養點雞,鴨。多麼好的田園生活


愛在春天79376451


建祠堂有非常巨大的現實意義,我非常支持村子建祠堂的行為,這是對幾千年行之有效的底層秩序的一種恢復,是對農村有著精神和現實的雙重意義。

中國自古一以來對祖先都有著非常隆重的儀式,從國家到個人層面都是如此。外國人總是說我們沒有宗教,其實對祖先的敬仰和祭祀就是我們最大的宗教。祠堂就是在形式上對祖先追思和敬仰的外在表現。

小時候誰家東西丟了,只要有人在村子裡罵幾句,偷東西的人就會受不了,東西也就回來了,這就是村子裡熟人社會的道德嚴壓力。現在農村外出打工的很多,慢慢老年人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村子裡很多壞現象也越來越多,秩序呀也慢慢遭到破壞。建祠堂就是再一次把大家凝聚再在一起,重新形成新的底層秩序,按時的祭祀祖先,會不斷加強一個村子的凝聚力和秩序。一個人只要還不算太壞,再列祖列宗面前,總換還是有些顧慮的。

建祠堂也可以是一種精神寄託,現在社會變化太快,家園往往經常面目全非,祠堂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精神家園,作為我們思念故鄉的精神寄託,以免我們老了,除了鋼筋水泥的空間什麼都沒有。

以前是條件不允許,大家也沒意識到祠堂的重要性,現在條件好了,對修建祠堂的事情應當大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