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普通人”为什么会作恶

《朗读者》:“普通人”为什么会作恶

1

上学的时候,我最想问德国外教的问题是:你怎么样看待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助纣为虐的行为?

问了绝对会被暴打,我想。于是我自己翻开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企图在密密麻麻的文字深处,偷窥到人性漏出来的一点蛛丝马迹。

2

本书的作家本哈德.施林克是一名德国的法学家,长年从事法律研究工作。特殊的专业背景,使得本哈德.施林克对二战有着不同于大众的反思。于是有了《朗读者》一书。

小说不直接谈作者的反思问题,而是讲述一个15岁德国小伙子米夏尔,和一位成熟少妇汉娜之间隐秘恋情。

米夏尔在恋爱中为汉娜朗读各种小说,却不曾想汉娜在两人最甜蜜的时候不辞而别。

《朗读者》:“普通人”为什么会作恶

直到多年以后,法律专业实习生米夏尔才在一次审判中,与汉娜不期而遇。这一次,汉娜却是坐在审判席上。此时,米夏尔才后知后觉,自己曾经深爱过的性感情人,居然是二战期间名副其实的刽子手,直接或者间接地杀害了无数犹太人。

审判到了最后,汉娜为了掩盖自己是文盲的真相,承认一切与自己无关的罪行,最终受到了终身监禁判刑。在监狱里,汉娜在米夏尔给的录音带的帮助下,学会了阅读,并在获得自由的前一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

这是一本许多人极为欣赏的书,作家曹文轩将它列入必读书目。这本小说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它的内涵与多义:

①少年对情欲的陌生与激情,即十五岁少年对中年汉娜的渴望与依赖;

②跨域年龄的爱的纯粹性与纳粹性,即两人之间年龄相差近二十岁的爱情;

③一个人对自己尊严的维护,即汉娜为了不让人发现自己是文盲,而一再隐瞒。多年前怕被人发现是文盲而离开,多年后在审判席上承认莫须有的罪名;

而其中我最重视其中德国人的反思精神:普通德国人在二战中,为什么不辨是非,帮助纳粹行恶?

《朗读者》:“普通人”为什么会作恶

4

马丁.路德曾说过:“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

这句话反映了德国人执着、严谨的性格。我们印象中的德国人,刻板,认真,一丝不苟。这一点职业精神居然体现在汉娜这个纳粹分子身上。

直到走上审判席,汉娜仍旧意识不到自己的罪恶,只坚信自己恪守了职业道德,看守好自己属下的犹太囚犯。至于他们是否被烧死,似乎就无伤大雅了。

“您是否知道,你们是把囚犯送往死亡?”

“当然晓得。但是新人要来,老人要给腾出地方。”

“那么,就因为要给新人腾出地方,您就命令说你,你,还有你,你们必须送回去杀掉吗?”

汉娜一时茫然,不知道审判长想询问什么。她只好结结巴巴讲道:

“我曾……我以为……那么,要是您的话,您会怎么做呢?”

……

“有些事是不能卷进去的,而且,只要不伤及皮肉,不送掉性命的话,怎么样都必须与之脱离干系。”

说同样的话,如果他是针对自己或汉娜的情况,那就有说服力了。

“要是您的话,您会怎么做呢?”

汉娜的发问,天真而冲撞,似乎在问审判长,也是在质问我们。

据资料统计,共有3200多名妇女在纳粹集中营服务过,有的干普通工作,比如当舍监、理发师、电车售票员等,但许多人却是像汉娜一样担任看守的职务。纳粹女狱警是些强壮、结实的女性,所以打起犯人来格外狠毒,如果不这样,自己就有可能被当成囚犯。

身为纳粹,汉娜无疑是有罪的。她曾经和她的同伴一起掌握着许多无辜生命的生杀大权,并像例行公事一样挑选杀害了一批妙龄少女,仅仅因为监狱了没有足够的位置容纳这么多犯人。

她的一项最重要的罪状就是坚持不肯打开教堂的门,导致三百多个犹太人被活活烧死。

可以说,她的人生悲剧既源自了客观的历史背景,也因为她自身的性格特征。

而其他人呢,其他朴实沉默的德国群众,为什么在那样的背景下,默许伤害无辜犹太人,或者直接参与其中?

5

归根结底是因为平庸之恶。

在汉娜阅读过的众多书籍中,有一本是与她同名,著名的犹太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所写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这一情节不得不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而以“平庸之恶”来解释以汉娜为代表的普通民众在二战中的恶行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们所说的平庸之恶,就是面对暴行视而不见甚至是直接参与的行为。

在希特勒当政时期,曾有数十万德国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对犹太人的迫害。这数十万人除了党卫军和盖世太保,更多的是来自不同行业的普通民众。

这些助纣为虐的民众因为时局动荡,像汉娜一样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判断,而接受了纳粹所宣扬的价值观。也因为放弃了自己的判断,他们对自己犯下的恶行毫无知觉,很难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作出悔改。曾经有一度德国人将二战的犯下的恶行都推给了希特勒和纳粹,却不愿意承认每个普通人为虎作伥。

6

小说的最后,汉娜在离开监狱的前一天,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可以说是一种赎罪的行为。

不识字时,汉娜作为一个普通德国民众,曾经屈服于极权主义,对上面的要求不假思索,没有自己的思考。

而当她读书认字时,便开始了救赎之路,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恶行,产生自我反思的思想。

现实中德国的战二代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罪行,却因为父辈的所作所为而负有自省的历史使命。

德国人民的悲剧告诉我们,当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基本常识的社会背景中。人与人之间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一味地盲从,就难免回失去对善恶最基本的辨别能力,也无法再按自身的标准对事物作出合理的评判。我们要对这样的状况保持警惕。

7

《朗读者》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作者从独特的视角,通过两代人之间的关系的启蒙运动,与历史进行深入交谈。年轻的“战二代”对战争的反思越来越少,人们似乎愿意用更轻松的方式看待历史。但历史将被人永远铭记。即使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趋势,对战争和过去的反思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平庸之恶”对当今社会仍然有警醒的意义。正如鲁迅先生笔下麻木的看客,他们可以围观屠杀行为,却没有意识到屠刀已经横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