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兩個不解之謎,誰能解答?

乞丐sucker68888776


第一,日本為何不和德軍夾擊蘇聯。

當年德意日組成軸心國,德國進攻蘇聯,蘇聯毫無準備,被打的措手不及,如果日本這個時候能和德軍共同夾擊蘇聯,蘇聯就有可能失敗,為什麼日本沒有這麼做,沒有把這個可能變成現實呢?



日本內部分為南進派和北進派,經過諾門坎戰役後,日本認識到蘇聯是一塊難啃的骨頭,日本士兵在這場戰役中損失慘重,和蘇聯的裝備比起來,日本的那些自殺式襲擊,似乎除了能體現他對天皇的忠心外,只能白白犧牲性命,日本的那些炮彈,甚至打不到人家的陣地上去,自己的短板暴露,日本當然不會再去攻打蘇聯,畢竟日本當時急需的是石油資源,被美國製裁後,日本的國內石油儲備捉襟見肘,日本軍部必須做出一個決定,到底是進攻實力強大,但是資源匱乏的蘇聯,還是抽調兵力去攻打東南亞?



答案是肯定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日本眼下最大的困難就是石油儲備嚴重不足,諾門坎戰役又被打的很慘,如果去招惹蘇聯所以只能選擇了南進,畢竟只是和德國為盟友,有共同的利益驅使而已,在提前這麼早,因為自己和盟友之間,他當然是選擇自己,況且如果去招惹蘇聯,東三省失守,其侵略的大本營丟掉,會影響整個戰局,而且這一仗蘇聯日本根本沒有宣佈開戰,兩方都有點虛。



第二,為何沒有早點進行諾曼底登陸。

先不說有沒有條件進行諾曼底登陸,就算是有,美英也不會早了,因為那時的德軍正在全力對付蘇聯,蘇聯戰場上蘇軍損失慘重,美英自然是希望德軍和蘇軍能互相傷害,因為本身蘇聯和他們的意識形態不同,在他們眼中,蘇聯是個異類,況且歐美慣用綏靖政策,對不公平的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這危急關頭,仍然不忘記要毀一把蘇聯,當斯大林得知先在諾曼底登陸時,氣的不行,但也沒辦法。另外一點就是戰局變化,規模太大,只能延期。


軍事一點通


第一個問題,1941年德國閃擊蘇聯,蘇軍大部分主力被殲滅,首都莫斯科危在旦夕,如果這時候日本配合德國出兵蘇聯遠東地區,陸軍穿越蒙古截斷西伯利亞鐵路,空軍對烏拉爾以東、西伯利亞的後方重工業、軍工生產地區實施轟炸,海軍可以攻擊蘇聯遠東海岸線上的任意一點並實施登陸。

如果這樣,蘇聯一旦陷入兩線作戰,很有可能必敗無疑,一戰中的德國就是這樣,更何況蘇聯與日本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其本身也就說明蘇聯非常害怕陷於兩面作戰的絕境。可日本為什麼沒有這樣做?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日本不出兵一方面是因為利益,儘管西伯利亞地區的資源現在人盡皆知,但在二戰時期,這裡進出產原蘇聯1/4以上的鋼和鋼材、1/3的生鐵和近一半的煤炭和焦炭,沒有日本迫切需要的石油。

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因為日本從1941年中就開始向東南亞的擴張,引起了這個地區主要強國的不滿,為了給日軍一點警戒,美國凍結了對日的貿易,其中重要的是高辛烷石油。沒有石油,日軍的戰爭機器就無法運轉,艦艇拋錨,等於無法繼續侵略,為了確保正常侵略,掠奪石油,日軍決定冒險一擲。

而且在東南亞,開採石油和各種資源的設備極為完整。根據維基百科“北進與南進政策”記載:南進政策的目標指向印度支那半島、泰國、馬來亞和印尼,這些地方有石油、橡膠、錫、鎳、鋁礦砂和米,開採設備也極為完整。同時軍方也認為可藉由反殖民宣傳,令東南亞人民與日本合作。

還可以試想下,如果日本出兵蘇聯,並且和德國共同佔領了蘇聯,那麼廣袤的蘇聯土地如何分配,日本很有可能得到的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這塊土地上,雖然資源豐富,但缺乏相應的開採設備,性價比遠沒有東南亞高;最關鍵的是,出兵遠東地區將會耗費日本大量兵力,再回過頭來南進,也許會很難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歐洲第二戰場指的是1943年11月底,英美蘇三國首腦在伊朗召開了歷史性的德黑蘭會議,決定在1944年5月底實施歐洲登陸計劃,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後來,由於登陸規模擴大,實際登陸日期就推遲到了1944年6月6號。

英國為何不盡早開闢歐洲第二戰場?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最大的受益者是誰?是蘇聯,諾曼底登陸的實施,極大地緩解了蘇聯的壓力。由此可見,讓蘇聯獲益的事情,英國是絕對不可能做的,二戰中的綏靖政策,就是英法希望德國可以進攻蘇聯,這樣借德國之手,消滅蘇維埃政權。

丘吉爾認為這時候的當務之急,應該首先集中英美的力量進攻北非,防止德國奪取連接歐亞大陸的中東地區。1942年7月,在英國的堅持下,英美決定首先在北非實施登陸。後來斯大林知道這個決定後,非常的震怒,但也無奈。

丘吉爾訪蘇期間,蘇聯紅軍正在南部的斯大林格勒與德軍進行生死大決戰。斯大林格勒戰役牽制了德國的力量,幫助英美盟軍成功在北非登陸,扭轉了北非戰局。


五味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世界性戰爭,二戰中的不解之謎不止於兩個,而是“十大未解之謎”。如斯大林為何不防閃電戰?納粹掠奪的那麼多寶藏哪去了?納粹到中國西藏到底在尋找什麼?珍珠港遭襲是美國人的“苦肉計”嗎?當時的納粹是否已經擁有原子彈等等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留下了諸多未解謎團。這場由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發動的、席捲全球的大戰,給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帶來了空前的浩劫。然而,正義最終戰勝邪惡,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經過浴血奮戰,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並極大地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改變了世界格局,並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



1、納粹寶藏在何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法西斯對被侵略國的財寶大肆搶掠。據統計,德國共榨取被佔領國財富金額達1640億馬克(約合410億美元)。納粹法西斯滅亡後,人們只見到寶藏中的極小一部分,納粹的大量財寶藏在什麼地方呢?據說納粹寶藏有相當一部分被隱藏在奧地利境內的阿爾卑斯山中,也有人說是在奧地利托普利茲湖區,奧地利的加施泰因、薩爾茨堡、薩爾茨卡梅爾克附近地區,或是奧斯小城周圍。直到現在,有關納粹寶藏的數量和隱藏地點仍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2、納粹德國有原子彈嗎?

1938年,兩位德國物理學家發現了核裂變。但是,納粹德國在滅亡前是否已經擁有原子彈,史學界對此仍存在爭論。德國曆史學家萊納·卡爾施在其新書《希特勒的炸彈》中提出,當年納粹的科學家至少先後試爆過3顆原子彈。卡爾施還找到了一些目擊者和證人證明核爆炸確實發生過,但許多人依然認為這些證據缺乏足夠說服力。

3、珍珠港遭襲,美國的“計”?

關於美國是否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就得知了這一計劃,一直是歷史學家爭論的話題。1941年,美軍監聽機關“魔術”已能截獲並破譯出絕大多數的日本人的“紫色密碼”外交電報:日本人異常關心美軍太平洋艦隊軍艦在珍珠港的停泊位置和動向。但是華盛頓並沒有通知太平洋艦隊指揮官。而且,奇怪的是,當日本飛機對珍珠港狂轟濫炸時,太平洋艦隊的主力—3艘航空母艦恰巧全部外出而逃過劫難。專家分析認為,面對國內濃厚的孤立主義情緒,具有遠見卓識的羅斯福總統為了使美國在納粹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全面征服歐亞大陸之前投人戰爭,上演了這出‘·苦肉計”。但人們至今仍未找到最有力的直接證據。


4、英國為何暴露荷蘭間諜?

二戰後期,納粹德國曾一舉逮捕了56名為英國效力的荷蘭間諜,並將他們中大多數人秘密處死。至於納粹情報部門當年是如何得知這些荷蘭間諜身份,英國方面為何對此無動於衷,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不解不謎。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披露說,當年那批荷蘭間諜最後一名倖存者認為:英國情報機關當年以犧牲荷蘭間諜為代價,矇騙納粹德國,讓後者誤以為荷蘭便是盟軍大舉反攻的地點!蹊蹺的是,“英國特別行動處”保存在其倫敦貝克街總部的大量戰時檔案已經於1946年毀於一場莫名的大火之中。


5、希特勒自殺了嗎?

希特勒果真在蘇聯紅軍攻克柏林之時自殺在地下指揮部嗎?其實.1945年4月30日蘇軍攻克柏林這一天,希特勒和情婦愛娃自殺,希特勒的衛兵、司機貼身隨從親眼目睹了希特勒自殺全過程,親手焚燒並埋葬了希特勒的屍體。蘇軍攻克柏林時,兩人被俘,向蘇軍交代了希特勒自殺的細節。一位俄羅斯克格勃的退役軍官古梅紐科也透露,1970年初,克格勃在東德馬格德堡市實施了一項絕密計劃:再次焚燒希特勒遺骸,然後將骨灰順風揚棄。希特勒之死之所以成為一個謎團,主要是因為希特勒的忠實追隨者們不希望隨著希特勒的死亡,法西斯主義也被埋葬。因此,希特勒遺骸的埋葬地就成了一個意識形態和政治問題。


6、墨索里尼屍骨在何處?

1943年7月.墨索里尼被“法西斯大委員會”趕下了臺。有關墨索里尼之死的說法充滿爭議。最可信的說法是他於1945年4月在科莫湖附近被處死。墨索里尼的屍體被運到了米蘭洛雷託廣場。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婦以及追隨者的屍體,被倒掛在一座車庫大梁上。1946年4月22日,米蘭一所監獄發生叛亂,當晚墨索里尼的屍體突然失蹤(4個月後,意大利人在米蘭郊外一個小鎮找到了被盜屍體。在接下來的16個星期裡,墨索里尼的屍體一直被移來移去、後來,墨索里尼的屍骨終於被運到其出生地—埃米利亞的普雷達皮奧下葬。可是,1966年3月,美國一名外交人員前往普雷達皮奧拜訪了墨索里尼遺蠕拉凱拉。這名外交官帶來了一個小容器,容器裡裝的是一部分墨索里尼大腦,這是美國人在1945年取去用於“實驗”的。〕拉凱拉後來把這部分大腦裝進一個盒子,放進墨索里尼墳墓。被處死刑多年後,墨索里尼的屍骨總算是找齊了。


7、赫斯為何獨自赴英國?

1941年5月10日下午.納粹德國二號人物魯道夫·赫斯單獨駕駛戰鬥機飛往英國蘇格蘭。當晚,飛機墜毀在蘇格蘭,赫斯傘降在漢密爾頓公爵住宅區所在的格拉斯哥附近。赫斯求見漢密爾頓公爵,見到後者時公開了自己的身份。此後,赫斯一直在英國關押,直到戰後接受紐倫堡審判。赫斯為什麼有此驚人之舉?有人認為他是代表希特勒與英國靖和,也有歷史學家認為,戰爭爆發後,赫斯以往的光芒被將軍們所遮蔽,他此舉是想恢復他以前在元首身邊的地位。後來解密的克格勃絕密文件則認為,赫斯飛英是英國方面誘騙的結果。

8、希特勒為何不攻敦刻爾克?

1940年5月10日,德軍從荷蘭至法國全線發起攻擊5月21日,德軍主力到達英吉利海峽沿岸,英法聯軍約40個師被包圍在法、比邊境的敦刻爾克地區,惟一的生路就是從海上撤往英國二5月24日,希特勒下令裝甲部隊停止追擊,正是這個命令讓英軍和法軍成就了英國曆史上輝煌的一頁—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命令被認為是軍事史上一個不解之謎。實際上,希特勒有他的考慮,裝甲部隊是德國賴以支持戰爭的支柱力量,如果用來消滅已經處在絕境之中的英法聯軍,英法聯軍困獸猶鬥的頑抗必將導致德軍遭受重大損失。此外,德國空軍司令戈林保證能消滅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殘部。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希特勒正打算與英國婿和,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



9、納粹到西藏找什麼?

納粹德國二1938年和1943年,經希特勒批准,納粹黨衛軍頭子希姆萊親自組建了兩支探險隊,他們深人中國西藏,據說是為了尋找”日耳曼民族祖先”——亞特蘭蒂斯神族存在的證據,尋找能改變時間、締造不死軍團的“地球軸心”。自”1943年5月,由海因裡希·哈勒率領的納粹五人探險小組秘密啟程開赴中國西藏。他們在印度被英軍逮捕逃出戰俘營後,哈勒冒充德國商品推銷員開始了在西藏的七年之旅。傳說他們最終找到了“

地球軸心”,但不知道怎樣操縱它。哈勒手下的3個同伴從此神秘的失蹤了,因為直到戰爭結束時,哈勒的探險小組中只剩下他和希姆萊的心腹彼得·奧夫施奈特。

10、斯大林為何不防閃電戰?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在漫長的戰線上對蘇聯發起猛攻。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曾從多個渠道得知德國將發動進攻的消息。斯大林為什麼不做出應有防範呢?有人認為,斯大林並沒有完全忽視情報的存在,在龐大的德國戰爭機器緩緩向東部移動的同時,蘇聯的軍事機器也在發動之中。結果是希特勒比斯大林快了一步,先發制人,而行動遲緩的蘇聯因此吃了大虧。


【點擊右上關注,瞭解更多二戰精彩。】


鑑史明鏡


謝邀。我試著來回答這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日本曾經跟蘇聯有過交手,是蘇日諾門坎戰役,斯大林為了一次打疼日本,以防後患,派了朱可夫來到遠東,蘇日諾門坎戰役,蘇聯擊中了精銳部隊,把炮兵,裝甲兵的優勢發揮了出來,日本陸軍本來就是二流部隊,在蘇軍機械化部隊面前很快敗下陣來,這次交手,讓日本知道蘇聯不好惹。蘇德戰爭爆發以後,雖然蘇聯一開始呈潰敗之勢,但遠東地區的幾十萬軍隊不曾撤離,就是防著日本從遠東地區給蘇聯致命一擊,幾十萬蘇軍讓原本就怵蘇軍的日本不敢造次,恰在此時,英美跟日本在亞洲的利益發生衝突,日本又是個短視的民族,沒有幾個大戰略家,為了東南亞的石油產區,不惜跟英美開戰,卻放棄了進攻蘇聯的絕佳時機,蘇聯就是行為得到情報,知道日本是南進戰略,才把遠東地區的軍隊撤走,日本不進攻蘇聯,而是選擇偷襲珍珠港,是為了小利益,放棄大格局的表現,說到底,日本就是短視。

第二個問題。蘇聯是當時全球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跟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領域就有差別,英法等國對蘇聯的敵視不亞於對德國的敵視。其實在德國橫掃波蘭之前,英法等國就企圖禍水東引,讓德國和蘇聯火拼,自己好坐收漁利,但希特勒選擇了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轉而幹掉波蘭,掃平法國。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英美等國見蘇聯可能被滅國,就開始援助蘇聯,目的就是讓蘇聯和德國互相消耗,蘇聯在拼命頂住德國進攻後,逐漸扭轉了頹勢,到了1943年,蘇德戰爭的走勢還是不明顯,美英等國就等蘇德繼續消耗,直到1944年,德國敗局已定,蘇聯起死回生,但也國力大損,這時候美英等國如果再不發動大規模對德戰爭,二戰歐洲戰場的勝利果實很有可能被蘇聯獨自奪得,如果蘇聯橫掃了歐洲,那德國戰敗後,蘇聯就可以獨自稱霸世界,屆時美英也拿蘇聯毫無辦法,所以美英就開闢了第二現場,直接登陸諾曼底,把德國殘餘部隊消滅一部分,從而得到分贓的話語權。德國戰敗後,丘吉爾甚至遊說美國總統,要安全蘇聯,圍殲蘇聯部署在歐洲的軍隊,由此可見,美英跟蘇聯是勢不兩立的,之所以遲遲不登錄歐洲,就是想讓蘇德鷸蚌相爭,自己好漁翁得利。


毒刺劍客


謝謝邀請,其實前面的網友已經回答了不少原因,我說說我的看法。第一個問題,日本為何沒有配合德國夾攻蘇聯,第一,德日意軸心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戰略指揮,希特勒認為他自己就能解決蘇聯,並沒有要求日本在遠東暈戰略配合。第二,進攻蘇聯不符合日本當時的國家最高利益,日本發動侵略戰爭都目的就是掠奪資源,特別是戰略資源,日本侵佔東北,要的是東北都煤炭和鋼鐵,以及人力。蘇聯遠東地區當時沒有開發,資源除了木材就是冰雪,日本動用本來就不多的戰略資源,搶奪一片不毛之地有點得不償失。況且,日軍軍隊並沒有實現機械化作戰,短時間內是無法消滅蘇聯遠東的幾十萬裝備比日本要好許多的部隊的。日本不但不想和蘇聯開戰,還懼怕蘇聯進攻東北,日本派關東軍駐守東北不是為了威脅蘇聯,而是為了防止蘇聯進攻東北,日本在中蘇中蒙邊界修築了大量堡壘要塞,就可以看出日本的用心。日本的國家戰略就是想完全吞併中國,但由於中國堅決抵抗,已經把他的戰略儲備消耗乾淨,進攻南洋,奪取石油橡膠,鋁銅等戰略物資才是當時日本的當務之急。進攻蘇聯沒有能力,更沒有好處,這是日本不配合德國夾擊蘇聯的根本原因。

第二個問題,美國英國為什麼遲遲部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這裡面既有政治問題又有戰略問題。第一,德軍進攻蘇聯,讓亞歷山大的丘吉爾有功夫喘口氣,英國需要重新整備軍事力量,擴大軍艦飛機的生產,從海外各殖民地調集更多的軍隊和糧食等戰略物資充實本土實力。以備希特勒突然轉身進攻英倫三島。當然是準備越充分越好。所以時間越多越好。第二,蘇聯和英國本來就是冤家,無論是希特勒勝了或者蘇聯勝了,對英國都沒有好處,所以英國願意看蘇聯和德國鬥拼個兩敗俱傷。不希望德國打敗蘇聯,那樣希特勒還會轉過頭去再打英國,所以英國和美國要大力援助蘇聯,抵抗德國侵略,同時也不希望蘇聯很快的取得勝利,讓蘇德繼續消耗下去,對英美最有利,所以也不願意過早出兵開闢第二戰場,減少蘇聯的損失。直到蘇聯攻入德國,看到蘇聯人有可能取得最後勝利時,丘吉爾和羅斯福才決定出兵開闢第二戰場,再不出兵就晚了,打敗德國的蘇軍將佔領整個歐洲,這才有了諾曼底登陸。遲遲不肯開闢第二戰場的原因就是想充分準備,和最大限度的消耗德國和蘇聯的實力。


紅莎草1


我來嘗試從不同角度來回答這兩個問題,可能是錯誤但與主流不一樣,說出來跟大家討論。

1940年,法國投降,同年,日本進入法屬印支,這個時候,日本擁有金蘭灣基地,已經威脅新加坡 馬來西亞 馬六甲海峽 乃至菲律賓。日本的主要軍事矛盾已經從北向南轉移。美國人感到威脅而停止了石油橡膠等貿易。同時日本人也想到從越南出發攻擊緬甸斷絕中國外援的打法。這時候還想什麼蘇聯呢。攻擊英國也是個辦法呀能說服德國

對於第二戰場的開闢,其實英國人更希望先解決北非問題,從地中海的腹部攻擊意大利,這才是帝國的殖民根基,而且相對從海峽登陸,地中海能提供的合適的登陸場地更多,在地中海的幾次登陸其實傷亡要比諾曼底登陸要少得多,從地中海登陸更容易拿到類似南斯拉夫這樣的地區從黑海方向威脅蘇聯,這是為戰後準備的。

同時有個歷史問題大家應該清楚,軸心國的協定是1940年9月簽訂的,日本是利用這個協定迫使法國維西政府把印度支那交出來的。之前跟蘇聯的戰鬥不是根據規定來的。


老馬識途47112543


第一個問題,日本被蘇聯教訓了一頓,有所忌憚,雖然還有幾十萬關東軍也不敢貿然行動,而且,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蘇聯一直在遠東佈置了幾十萬蘇軍,就是為了防日本,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斯大林說的原話我忘了,大致的意思就是可以無後顧之憂的把遠東的蘇軍派到對德國的作戰中,而且當時日本的國力已經支持不了日軍對蘇聯的軍事行動,日本在中國陷入泥潭,日本關東軍打蘇聯,肯定要傾巢而出,先不說打不打的贏,關東軍傾巢而出東北的抗日力量肯定又活躍起來,對日本的後方中國的東北造成很大的威脅。

而且幾十萬關東軍對蘇聯構不成很大的威脅,蘇聯和德國的會戰小則十幾萬,大則上百萬,雙方會戰的規模和使用的裝備更是日本人望塵莫及,所以即使日本人真的協助德國打蘇聯,也不會像德國一樣舉國攻打,最多算個局部戰爭,而且為了策應蘇聯,中國也會在中國戰場發動攻勢,牽制日本兵力。

第二個問題,同盟國雖然成立,但也是各有自己的小算盤,美國財大氣粗,但很重視美國人的生命,所以他們總是提供物資,武器,讓盟友和敵人玩命,對中國,蘇聯,英國,都是這樣,除了太平洋其他盟友都幫不上忙,美國沒辦法,就自己和日本人拼,傷亡也是很低,至少和他的盟友比起來。

41年的英國在北非被隆美爾追著打,東南亞英國也被日本人教訓了一頓,逃到印度,所以英國沒有美國的合作是沒有能力獨自開闢第二戰場。

最主要的原因是蘇聯是共產主義,德國是法西斯主義,他們都是美英為首的資本主義所不能接受的,所以蘇聯雖然和美英成為了盟國,但他們的合作性質和中國的國共合作一樣,不能讓蘇聯被德國消滅,蘇聯和德國打的你死我活,消耗的是雙方的有生力量,只要蘇聯不輸就好,所以美國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的物質,而且41年和42年一直是德國進攻,蘇聯是損失慘重,上百萬軍人被俘,甚至打到了莫斯科,雖然有美英物資的支持,但仗還是蘇聯人打,美英不能肯定蘇聯人會扭轉戰局,若是開闢了第二戰場,蘇聯又沒擋住德國的進攻,就尷尬了😓。在蘇聯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列寧格勒保衛戰的勝利後,蘇聯轉入局部反攻,美英才把開闢第二戰場的事提上日程,就有了後面的花園行動,結果失敗了,覺得德國還有有生力量,那就讓蘇聯和德國在死磕一段時間,44年德國已經差不多了,美英主導的霸王行動開始了,幾十萬聯軍登陸若曼底,敲響第三帝國的喪鐘。

第一次回答問題,若有不對,請指出


蔣仕偉1997


一、1941年德國閃擊蘇聯,作為軸心國的一員的日本為什麼不在蘇聯東線兵力空虛時進攻蘇聯,實現東西並進,兩面夾擊蘇聯,當時的日本關東軍的機械化程度高作戰能力強的也就一百萬,但諾門坎一戰日本人損失3萬人左右,使日本放棄東西兩面夾擊蘇聯的戰略意圖,戰略上日本再也不敢輕舉妄動,蘇軍武裝的機械化遠東集團軍緊緊町著關東軍,實現了東面不戰不和的戰略意圖,加上中國戰場中日出現膠著狀態,日本也抽不出幾百萬兵力集團作戰,加上國力匱乏和有限的戰爭資源日本己是有心無力,西特勒的使蘇聯東西兩面作戰的戰略目標化為泡影。
二、1942年一月同盟國建立,但在德國的西線,直到1944年才開始諾曼底登陸,展開對德國的東西兩線進攻,這兩年多德國陸軍主力集中於西線,英國在德國狂轟爛炸情況下只能自保,馬來半島的英軍作戰失利,敦克爾之戰英國顏面失盡,如果不是西特勒瞎指揮,英軍巳全軍覆沒,連本土都難保全,英國四面起火無瑕東顧,老牌帝國也只能自保,加上美國的隔岸觀火只顧自己損人利己,大發戰爭財,遲遲不對法西斯宣戰,坐山觀虎鬥,釆取消極經濟戰略資源封鎖的手段,美國政客和民眾不願捲入戰爭的意願,珍珠港事件爆發,炸醒了美國政客和美國民眾,美國才正式對法西斯宣戰。

不看人臉看驢臉


關東軍:日漸空虛

關東軍是日本陸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因侵駐中國東北的金縣、大連地區的“關東州”而得名。成立於西元1919年,解散於1945年8月。
在日本陸軍中,關東軍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好,有“皇軍之花”之稱。極盛時,編有31個步兵師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共約一百二十萬人。

從1943年下半年起,為挽回太平洋戰場的頹勢,日本大本營開始陸續從關東軍抽調兵力和大批作戰物資增援南方島嶼,這些“精銳之師”大部分淪為對美作戰的炮灰。二戰末期,關東軍規模縮減至約七十萬人(其中至少二十五萬人都是當地臨時徵召的日本僑民),所屬各師團均為1943年以後新成立的師團,武器更是嚴重缺乏,十幾萬人無槍可持。1945年8月,一百五十萬蘇聯紅軍開始向中國東北進軍,關東軍被擊斃八萬三千人,被俘五十九萬四千人。戰後,餘下的關東軍官兵作為俘虜被蘇軍押送到西伯利亞從事強制勞動,一共有六萬多人死在那裡。

由此可以看出,關東軍作為日軍駐外的一個重要的陸軍大本營,曾經是精銳師團的集合到後面為了協調各大戰場的需要,主力頻繁調動,導致關東軍內部的日漸空虛,外加一些缺少戰鬥經驗的士兵補充,雖然數量上沒有改變,但是質量上、戰鬥力上、武器配備上已經與當初的關東軍相去甚遠。

因此日軍對於從東面攻擊蘇聯,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勇氣。

諾門罕戰役:心有餘悸

諾門罕戰役,或稱哈拉哈河戰役,又叫諾門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及蘇聯在遠東地區發生的一場戰役。戰事於1939年在當時的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

日、蘇雙方的軍隊分別代表“偽滿洲國”及“蒙古國”交戰(以蘇聯朱可夫元帥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喬巴山元帥為領導的蘇蒙聯軍),但日、蘇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以日本關東軍失敗結束。日、蘇雙方此後在二次大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

諾門罕戰役使東北關東軍向西侵略的企圖徹底落空,進而促使日軍不得不放棄“北進政策”而選擇“南進政策”,進攻太平洋諸島,偷襲珍珠港,最終導致日本法西斯完全覆滅。日本史學家稱這場戰爭為“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敗仗”。這是蒙古國歷史上重要的戰役之一,蒙古國為戰爭爆發70週年作紀念活動。總結,此戰蘇軍人數損失與日軍相當,損失裝備大大高於日軍。

與此同時,當時的戰爭背景之下,日本人對蘇聯的戰略意圖以及軍事部署並不是十分清楚,而蘇聯東部又是寒冷之地,人煙稀少,補充給養不足,於日軍不利。並且當時的蘇聯和日本有合約在身,因此雖然兩個國家分別加入了彼此對立的戰爭集團,但是中間又有這一層尷尬的關係。

反法西斯內部的較量

可以說,1944年,盟軍諾曼底登陸之際,實質上整個歐洲的對德國、意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的大戰基本結束了,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秋風掃落葉解放沿途的國家,並重新組建政府,恢復歐洲的秩序,另一個重大任務就是直搗法西斯巢穴——德國柏林,徹底佔領德國,消滅法西斯的有生力量,並對其進行民主改造。

美英兩國之所以遲至1944年選擇登陸歐洲,一方面讓自己在戰爭的環境之下得到了修養,另一方面通過德國儘可能的消耗著蘇聯的力量,這是美國願意看到的局面,並且在日本和美國的太平洋戰爭中,蘇聯也未對美國進行支援,一方面是自身實力問題,因為不得不面對著一個強大的德國,另一方面蘇聯也有這個考慮,就是消耗遏制美國。而1944年之後,大的戰役基本結束,剩下的任務就是戰爭分贓以及秩序重建,所以美英在這時選擇登陸恰到好處,不僅避免了更大的傷亡,還能夠消耗蘇聯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及時拿到了屬於自己的戰爭果實,可謂一箭三雕。


青年史學家


日本當時之所以沒有從東部進攻蘇聯,原因很簡單,首先就是蘇軍的防禦兵力很強,在諾門罕事件之後,蘇軍更是感受到了日軍的威脅。而作為必要的防衛措施,蘇軍自然在東部地區放置了大量的兵力。而但是實際上日本此時已經沒有進攻蘇聯的想法了,在諾門罕事件中日本認識了蘇軍的強悍,因此日本大本營中南下的戰略方針開始佔據上風。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自然沒有進攻蘇聯的計劃,而蘇聯也僅僅是做了必要的防禦,而像佐爾格等蘇聯間諜通過情報工作也印證了這一點。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的主要精力已經放到和美國的作戰以及東南亞地區了,更是沒有精力進攻蘇聯了。

而西線戰場的戰事其實在很早就開始了,雖然在法國戰役中英法比聯軍敗退,大量法軍被俘,法國本土淪陷,但是盟軍一直沒有放棄在西線的作戰。首先就是空戰,自不列顛空戰之後,德軍和英軍之間的空戰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英軍甚至還曾進行過對德國首都柏林的轟炸。不過之所以沒有打回歐洲大陸,就是因為德軍防守嚴密,部署在西線依然有較強的兵力,而盟軍當時的實力不強,所以一直沒有在西線開闢第二戰場。

不過盟軍在1943年就已經登陸意大利了,計劃從南部方向進攻德國,當時由於德軍的指揮得當,而且意大利半島的地形不適合盟軍的進攻作戰,最終進展不大,只能牽制住德軍的一部分兵力,直到1945年兩軍在意大利依然處於僵持階段。而盟軍正是因此,才要開闢西線正面戰場,首先是通過戰略轟炸摧毀德國空軍來掩護未來的登陸作戰,其次一直積聚作戰力量並加緊訓練,這才有了後來諾曼底戰役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