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心情,讓海子寫下「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什麼樣的心情,讓海子寫下“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於安徽省懷寧縣高河查灣,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以安慶地區文科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臥軌。在詩人短暫的生命裡,他保持了一顆聖潔的心。他曾長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國新文學史中一位全力衝擊文學與生命極限的詩人。

歸隱與祝福

我讀《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1989年的初春,原本準備向政法大學請假的海子還是告別了深愛的母親,告別了生長15年的故土查灣,去了讓他深感孤獨的昌平小城。

也就是這個時期,海子得知幾年來自己刻骨銘心愛著的女友要去海外,加之社會在經濟大潮中鉅變,這讓海子不得不反省自己孤注一擲的詩歌寫作。帶著留戀、無奈與祝福的心情,寫下了許多有關“太平洋”“大海”意象的詩篇,其中包括《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什麼樣的心情,讓海子寫下“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海子是一個沉湎於心靈的孤獨之旅的詩人,他追求“大詩”的理想,認為詩歌要體現人類的終級關懷,崇尚但丁、歌德,在這條路上他“以夢為馬”“獨舉火把”想用智慧之光去普照人類。現實讓他鬱悶、痛苦,他不得不省視自己的路,自己的追求,決定“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做”一個幸福的人,可見海子清楚歌唱生活歌唱生命的詩歌追求是孤獨痛苦不幸福的,只要對理想做出退讓就會獲得幸福。可是即便打定主意擁抱世俗的現實,他還是放不下精神的歸隱“我有一座房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詩人心中瞬間湧現的幸福是現實與理想、物質與精神和諧完美的統一。

然而,海子內心放不下對真理和永恆的超越性探究,放不下對生命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眷顧,他無法去過現實中的幸福生活。他用真摯、善良的心去祝福他人,要把幸福的閃電告訴每一個人,要給山川河流取上溫暖的名字。這種真摯與善良讓詩歌暈染著暖橙色的基調、節奏歡快,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什麼樣的心情,讓海子寫下“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海子的母親讀海子的詩

在這溫暖、歡快的背後,卻蘊藏著海子理想與現實,物質與精神的強烈對抗。海子視詩歌如生命,他15歲考入北大,雖然學的是法律專業,卻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尤其是歐洲文藝大師的作品,他的精神源頭在歐洲,他的詩歌理念是超越個人意趣,追求博大精深。可他生活的時代是淺顯隱喻的詩歌風貌盛行,大家傳誦的是朦朧詩。同時,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社會顯示了經濟時代信息,這也讓留戀農耕氣息的海子為之困惑。他認識到自己無法調和物質與精神的對抗,無法完成“寫出普照全人類”的詩篇理想;他也意識到自己也無法真正去過那種“關心糧食和蔬菜”的世俗生活。他用純真與痛苦祝福愛著的人,乃至陌生人,“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這種祝福裡貯滿了海子的痛苦和淚水,也昭示了他要對為之執著追求的理想的放棄,而要歸隱在眾人的身後獨守自己的精神家園。“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只願”讓人感到一種潛在的危機,他要放棄這人世間的”“春暖花開”,去恪守永恆的“面朝大海”,這首詩已經表露了海子決定“歸隱”預劃死亡的跡象。

詩作虛構了一幅自由獨立、遠離塵世喧囂的生活圖景,清新潮潤的氣息撲面而來。充滿溫暖、甜美的氣息。其背後恰恰是海子的無限深情與痛苦,他本想憑藉自己的才情衝擊詩歌的王座,現實卻讓他退讓,徹底的,永恆的大退讓。

什麼樣的心情,讓海子寫下“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