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發展,大學專業也在進步,新時代下誕生的新專業!

近年來,高校專業、課程設置越來越注意市場的風向標,尤其是人工智能、信息化大數據等大力推進,催熱不少新專業。教育部近日公佈的2017年度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新增專業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等專業熱度最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網絡空間安全”及各類小語種專業等也較為熱門。

尤其是人工智能,國家從政策上給予保障,在教育部日前公佈的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名單中,人工智能類入列“新工科”專業改革類涵蓋的19個項目群。

對於如何加強人才培養力度,相關文件給出了具體做法:

  • 支持建立人工智能領域“新工科”建設產學研聯盟,建設一批集教育、培訓及研究於一體的區域共享型人才培養實踐平臺;
  • 積極搭建人工智能領域教師掛職鍛鍊、產學研合作等工程能力訓練平臺。
  • 推動高校教師與行業人才雙向交流機制。
  • 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建立人工智能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或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多渠道培養人工智能領域創新創業人才;
  • 引導高校通過增量支持和存量調整,穩步增加相關學科專業招生規模、合理確定層次結構,加大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力度。
時代在發展,大學專業也在進步,新時代下誕生的新專業!

大數據專業

目前,已有不少高校新增了大數據相關專業,復旦大學還新建了大數據學院。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相關專業未來就業前景良好,具體可以從事數據分析師、證券分析師、工業工程師等職業。

在教育部近日公佈的2017年度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新增備案本科專業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尤其熱門。以近年來的數據為例,2016年2月,教育部公佈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南大學成為首批獲批高校。2017年,又有32所高校獲批。近期教育部最新公佈的高校新增專業名單中,有248所學校獲批,是過去兩次審批通過額度近8倍。

根據某諮詢公司分析報告,預計到2018年,其中大數據科學家的缺口在14萬到19萬之間,懂得利用大數據做決策的分析師和經理的崗位缺口將達150萬。

物聯網工程專業

物聯網專業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計算機、通信技術、電子技術、測控技術等多個專業基礎知識,以及管理學、軟件開發等多方面知識。學生畢業後可到大中型物聯網企業從事物聯網應用管理工程師、物聯網實施工程師、物聯網技術支持工程師、售後工程師等職位。物聯網工程是一個處於摸索階段的新興專業,各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尚處在探索階段。

機器人工程專業

人工智能是一門高尖端學科,教育部近日公佈的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60所高校新增了“機器人工程”專業。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許濤曾表示,當前中國人工智能發展迅猛,中國政府也高度重視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如此快速的增長和發展必然會產生大量的人才需求。

區塊鏈課程

區塊鏈技術,是在多方無需互信的環境下,通過密碼學技術,讓系統中所有參與方協作,來共同記錄維護一個可靠數據日誌的方式,更穩定,更安全,也更高效。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不只在銀行方面,還包含製造業、物聯網、保險業等。

當前火熱的區塊鏈創業領域,也吸引國內高校的參與。近日,浙大計算機學院和軟件學院將於今年秋季面向部分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設置一門名為《區塊鏈與數字貨幣》的課程。據悉,這是國內首家開設此類課程的高校。

人工智能試驗班

近期,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試驗班發佈儀式在西安舉行。人工智能試驗班項目主任孫宏濱表示,該項目目標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培養能夠紮實掌握人工智能相關學科知識,未來能在中國人工智能與產業發展中發揮領軍作用,並有潛力成長為國際一流工程師、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優秀拔尖人才。

“這裡面提出了要培養人才的目標,這些人才應該具備突出的科學素養、創新能力、系統思維能力,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帶有前瞻性的話語。”錢學森長子、錢學森學院榮譽院長錢永剛認為,要培養國際一流工程師,則要培養其科學家的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在人工智能領域走得更遠、取得更大成就。據瞭解,人工智能試驗班將遵循“優中訓優”的原則,每年計劃招生40人左右,其中高考招生選拔15人左右,校內新生選拔15人左右,少年班選拔15人左右。通過通識教育、基礎科學、專業核心、專業技術、專業選修和專業實踐六大類課程構建人工智能基礎知識體系,課程設置堅持“少而精”,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和知識創造的能力。

同時,該試驗班將與相關的企業開展人工智能研究與應用的企業合作,通過建立聯合實驗室、聘請企業研究員對學生開設課程、在企業建立實踐實訓基地等措施,起到“以用促學、以學促用”的作用,形成校企深度融合。

時代在發展,大學專業也在進步,新時代下誕生的新專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