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镜头下60、70年代的中国


马克·吕布 (Marc Riboud 1923年6月24日-2016年8月30日),男,出生于法国里昂,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从1957年起多次访问中国,留下很多经典照片。

1957年发表了报道中的第一张图片,观察和记录了在中国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以来自东方的延伸报道而著称。主要作品有:《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Face of North Vietnam》、《Visions of China》。

在马克·吕布30岁的时候,在摄影上才刚刚起步。有一次带着一盒胶卷来到了巴黎艾菲尔铁塔,拍摄下了一个正在给艾菲尔铁塔上漆的工人。照片中的工人戴着帽子、叼着香烟、拿着刷子,感觉是在半空中轻盈飘移的舞蹈者,根本不像在工作,而是正在排演一出轻巧的歌舞剧。于是,这张照片成为了他在《生活》发表的第一幅作品,也促使了他在那之后进入蜚声国际的玛格南图片社。


一次旅行,马克·吕布在 加尔各答结识了一位认识 周恩来总理的人,于是1957年1月,他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为期5个月的长途旅行,由此也开始了他和这个中国的不解之缘。

马克·吕布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地方,虽然他不会说中文,而且当时外国人是不允许和中国人随便说话的,但是马克·吕布非常喜欢以那种方式和 角度观察这里。马克·吕布已经先后20多次踏上 中国的土地,观察和记录了在这里发生的许多历史大事,用无声的照片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他相继出版了《中国的三面旗帜》、《中国40年摄影集》、《明日上海》等摄影集。当回过头来谈到对自己这些摄影作品的看法时,马克·吕布这样说道:“那些相片只是一些琐碎的 细节,它们不代表任何观点或价值判断,更无法为中国历史变迁提供见证。”“而我喜欢拍摄很细节的东西,很多别人所不关注的细节,我觉得那很重要,上帝是存在于细节中的。那些细节和摄影本身都是源于 生活的。”


他与中国有着极深渊源,他自称徘徊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次数比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还要多。“他总是精力充沛,几乎每年都在路上。即便他快90岁了,还能在广州街头大步流星地追着美女拍照。”在他中国学生的印象中,马克·吕布从不坐电梯,总是坚持爬楼梯锻炼身体。

2012年《马克·吕布:东方印象》是马克·吕布的摄影作品第一次被正式引进中国大陆出版,限印5000套。本书大部分图片均是在国内首次公开亮相,是影像匮乏的1950年代东方世界的珍贵记忆。

《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 50年创作经典首次回顾,本书全面梳理了马克·吕布的经典作品,精选其中165张。这些照片地域跨越大半个地球,时间贯穿马克50多年的摄影生涯,充分代表了马克的摄影美学——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直觉而富于诗意。马克·吕布于法国当地时间2016年8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