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點燃「一師風潮」的杭州學生運動領袖:施存統

「红色记忆」点燃“一师风潮”的杭州学生运动领袖:施存统

施存統,又名施復亮,我們非常熟悉的那首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曲作者施光南的父親,浙江金華人,1899年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1917年正值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社會主義風靡中國之際,18歲的施存統,考入一師。他浸潤在一師的民主自由、平等活躍的思想氛圍裡,與他的同學好友討論時事,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20歲的施存統和他的師兄俞秀松一起,積極參加杭州的五四運動,成為杭州學生運動的領袖,出色的組織者、宣傳鼓動者。10月,他參加創辦《浙江新潮》,併成為《浙江新潮》社的一員。11月17日,施存統在《浙江新潮》第二期上,發表了他那驚世駭俗的《非孝》一文,認為“人類是應當自由的,應當平等的,應當博愛的,應當互助的;‘孝’的道德與此不合,所以我們應當反對‘孝’”,“‘孝’是一種戕賊人性的奴隸道德” ,主張用平等的愛來代替不平等的“孝道”。《非孝》從根本上觸動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掀起了軒然大波,引起了封建衛道士和政府當局的震怒,視之為“洪水猛獸”。這在省會杭州投下了一顆“精神原子彈”,引發了著名的浙江“一師風潮”。

政府當局一方面以其“主張社會改造、家庭革命,以勞動為神聖”、“貽害秩序,敗壞風俗”的罪名,查禁《浙江新潮》;另一方面唆使省議會議員們拋出“質問書”、“查辦案”,攻擊經亨頤等人提倡“非孝、廢孔、公妻、共產”,“破壞社會秩序”,並作出將新派教員解職,開除施存統等10多名學聯活動分子,撤換校長經亨頤,解散一師等命令。這引起了一師校長和全校師生的堅決反對,他們開展了請願活動,挽留經亨頤校長,要求當局收回成命。政府當局不但拒絕了學生們的請願要求,而且出動警察包圍學校、強令學生離校,從而釀成了著名的浙江“一師風潮”。“一師風潮”在省內和全國各界的聲援下,最終以政府當局收回成命而勝利結束。

俞秀松和施存統在“一師風潮”前夕,於1919年底赴北京參加“工讀互助團”。在北京期間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信仰者,受到他們的影響,逐步成長為初步的馬克思主義者。“工讀互助團”失敗後,他們經李大釗介紹,於1920年3月到上海《星期評論》社工作,與他們的老師陳望道會合,同杭州籍的沈玄廬一道,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創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