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補貼項目說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收益率的「冰火」兩重天

從無補貼項目說分佈式光伏電站項目收益率的“冰火”兩重天

從531新政到零補貼項目的落地,似乎也就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完成過渡了。日前,某業內企業一10MW無補貼項目落地惹得行業人士眾憤難平,有人說這是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也有人說一邊要補貼一邊又高調建設無補貼項目“簡直是沒有腦子”,由新政帶來的焦慮感又一次蔓延至整個行業。

這種“焦慮感”不僅體現在2018年下半年分佈式市場規模的中斷上,還表現在行業在爭取國家給予的同時又不斷爆出零補貼項目落地的矛盾中。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零補貼項目的落地並不適用於整個行業的所有項目,嚴苛的邊界條件、一定的風險折扣比例、合理的資金成本等都給上述項目進行了“加持”,由此才可能趟出一條路來。從整個分佈式光伏市場來看,收益率差別之大、項目情況之複雜以及邊界條件的差異,遠大於其他類型的光伏電站,這也是行業對於新政的反應態度差別如此大的原因。

1.零補貼的標準:嚴苛的邊界條件,滿足要求的項目比例不足30%

上海為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為式創新”)是聚焦於能源互聯網方向的新能源科技公司,致力於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清潔、安全、經濟的智慧能源體系。自2017年3月成立之初,為式創新就一直在尋覓不需要補貼的分佈式光伏電站項目。在531新政之後一個月,為式創新簽約的無補貼項目規模已經達到了50MW。

據為式創新CEO徐立介紹,這部分無補貼項目的邊界條件有四點:自發自用比例達到70%、85折以上電價、無其他訴求以及業主資信情況良好。實際上,這基本代表了目前大部分投資無補貼分佈式項目企業的要求。

但徐立針對無補貼項目強調了三點,首先,他將這部分項目稱為分佈式光伏電站中的“頭部項目”,而能滿足這樣要求的項目比例大約只有20-30%;其次,即便滿足要求的這20-30%項目中依然存在因電費收繳困難等風險帶來的壞賬可能,所以整個資產包的收益率還要在此基礎上再打折扣;第三,為式創新未來的目標在於能源互聯網體系的搭建,而分佈式光伏作為這一體系的入口,具備一定的戰略價值,為式創新目前可以接受分佈式光伏電站項目的無補貼帶來的收益率略低,但這並不一定是業內其他企業都能接受的。

目前,為式創新對於無補貼項目收益率的底線要求在7-8%左右。在531新政出臺之前,大部分投資業主對分佈式光伏電站項目的預期收益率在10%甚至15%以上,實際上,相對於地面電站而言,分佈式光伏因項目自身規模小、商業模式多樣、形式多樣等特點,在收益率上的差異也尤其明顯。

收益率差異巨大,為何分佈式光伏管控不能以無補貼項目為標準?

在上述徐立提到的四點邊界條件中,前三點是可以量化為數據的考核標準,但第四條的業主資信情況良好這一點卻是最讓人無解問題,“畢竟這在全社會都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事情”,徐立強調。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無補貼項目建成後的風險也大多來自於此。

對業主資信情況的調查是一件極其瑣碎的事情,徐立介紹道,首先是看企業的基本背景情況,外企、上市公司、央企以及行業龍頭是屬於優先級的;其次,要根據企業財報數據,來評估其業績情況;第三,從業主的合作方來調查企業的付款能力、付款信用情況;第四,民營企業的盡職調查中還包括公司老闆的個人信譽、做人風格等。綜合以上信息,再結合類似天眼查這樣的第三方評分來綜合評估業主的資信情況。

單是從對業主的資信情況調查就已經衍生出如此多的維度,如果結合整個分佈式光伏電站項目來看,涉及到的邊界條件將是千差萬別,從屋頂條件、電價折扣、自發自用比例到屋頂租金、安裝條件、脫硫煤電價……都會核算在項目的財務模型中,最直接的影響收益率。而這一點也直接影響了投資者的偏好。

2.逐利的資本,尊重市場調控的力量

站在我國政策的角度上,從不限規模指標到補貼降低的額度都明顯的偏向於鼓勵分佈式光伏發展,但眾所周知,在2017年之前,我國分佈式光伏累計裝機規模僅為10GW左右,那為何在前幾年不卡規模、不降電價的時候分佈式反倒沒發展起來?一方面前幾年的分佈式光伏電站系統成本過高,項目收益率達不到標準;另一方面,前一段中提到的每一個邊界條件都存在著潛在的若干風險,相對於地面電站明確的財務模型核算條件,投資者實在不願冒更大的風險去選擇分佈式項目。

而2017年,不僅分佈式光伏整體裝機量翻倍達到近30GW,自發自用項目比例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一方面得益於整體系統成本的降低明顯提高了分佈式項目的收益率,另一方面也是迫於國內可做的地面電站規模在不斷減少大環境下的戰略調整,還有一些像為式創新一樣的企業是出於對未來電力體制改革後的戰略佈局而選擇了分佈式。

不可否認的是,藉著政策的契機,有的分佈式光伏電站項目收益率甚至高達20%,大部分項目的收益率也都高於10%。在領跑者項目通過競價不斷降低收益率下限時,主管部門顯然不能“容忍”如此高收益率的項目爭奪已經明顯存在缺口的可再生能源補貼基金。

在531之後,也有若干企業依然堅定的選擇投資分佈式項目,一種是與為式創新類似的,作為未來能源變革的戰略儲備,還有一種企業是抱著“抄底”的心態參與其中。但無論出於哪種目的,在砍斷規模與補貼之後,這就是市場調控的力量。

2018年之後的分佈式光伏市場,將還有補貼規模的放量,但是挑戰也將呈幾何級增長。一方面,對於國家主管部門來說,需要平衡分佈式光伏的發展規模與所需補貼資金的額度;而投資企業也需要意識到,依賴補貼的項目始終不能長久,退一步說,即便給了補貼規模,但以目前補貼拖欠的現狀來看,也不是長久之計。

降本,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行業的主旋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