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 琺瑯彩 異曲同工之妙?

時期相同:琺琅彩,始創於清代康熙晚期。粉彩瓷創燒於清代康熙晚期

製作手法不同:琺琅彩吸取了銅胎畫琺琅的技法,在瓷質的胎上,用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一種新的釉上彩瓷,亦稱“瓷胎畫琺琅”。粉彩瓷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琅彩製作工藝影響而發明的一種釉上彩。

特點不同: 琺琅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豔明麗,畫工精緻。製作這種專供帝王和賞賜宮廷貴人賞玩的琺琅彩瓷極度費工,不可能有很大發展,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粉彩瓷的色調淡雅柔和有粉潤之美,故稱為“粉彩”。

琺琅彩

粉彩 琺琅彩 異曲同工之妙?

清康熙 珊瑚紅地琺琅彩九秋同慶小碗

琺琅彩瓷器是清代康雍幹三朝極為名貴的宮廷御器,藏品想送拍至國內一線拍賣行(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北京翰海等)或私下交易,詳情可詢:一五二,零九八六,零九六三。上圖鑑賞!創始於康熙朝,是在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琅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制的新瓷器品種,故在當時也稱作“瓷胎畫琺琅”。琺琅彩瓷在製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它眾多品種無法比擬的,無論用料、繪工,皆代表當時的最高水平,故其一直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

御製珊瑚紅地琺琅彩九秋同慶碗即為康熙朝琺琅彩中著名的一例,為雍幹嘉三朝沿襲燒造,是清宮御瓷之經典名品。存世所見有兩款: 一為口徑12.2釐米左右者,胭脂紅彩寫款,內壁繪飾果實紋,實物可參見1992年9月29日於香港佳士得徐展堂靜觀堂專場第575號拍品。一為口徑11釐米左右,青花寫款,較前者稍為多見,多為海內外重要博物館典藏,如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及廣東省博物館皆有收藏,流通者寥寥可數,本品是為其中之一。

此碗胎體細薄堅緻,內壁施白釉,溫潤瑩美,外壁施珊瑚紅彩為地,色澤勻淨濃妍,以諸色彩料繪就牡丹、秋葵、菊花、蘭花、罌粟花、秋海棠、山茶、芍藥、梔子花等九種秋天盛開的花卉,構成九秋圖。圖中花枝招展,風姿綽約,妍美嫵媚之態在秋日華光之下一展無遺。繪畫技巧高超,以彩料之濃淡的變化來表現花葉的陰陽向背,突出花卉的立體感。佈局繁密有致,自帶清疏之氣。因秋天是收穫的季節,遂集九種秋草於一圖,寓意九秋同慶,共賀豐收。底以青花雙方框內書“康熙御製”四字款。整器雋秀嬌巧,堪稱收藏絕品。

粉彩

粉彩 琺琅彩 異曲同工之妙?

清道光 粉彩纏枝花卉紋碗 (一對)

粉彩之名是晚至清末民初陳瀏所著《陶雅》及許之衡所著《飲流齋說瓷》中才出現,清宮造辦處檔案中從未見“粉彩”一詞,而都是以“洋彩”為名。關於洋彩的起源,唐英《陶成紀事碑》中載:“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琺琅畫法,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文中明確指出洋彩是仿製畫琺琅器物而創燒的彩瓷品種,且目前所見在清宮檔案中或器物包裝上被稱為“洋彩”的器物,其所施彩料品質明顯高於常見粉彩器皿,因此對於包括本碗在內的使用西洋畫法的粉彩器,還是應定名“洋彩”為宜。

本對碗碗形碩大,曲線平滑,胎體薄厚適中,造型秀雅端莊。碗內壁施滋潤白釉,裡心以礬紅彩料渲染繪製五隻姿態各異、振翅而翔的蝙蝠。“五蝠”即“五福”,典出《尚書·洪範》,分指“壽、富、康寧、修好德、考終命”五種人生吉祥之事,而以紅彩繪五蝠還寓有“洪福齊天”之意。碗外壁以各色料彩繪制牽牛、秋葵等六株宛轉生長、競相綻放的纏枝花,花間枝頭還綴有花蕾及待放小花,留白之處,再以清新黃釉填滿,整器紋飾構圖紛繁飽滿,密不透風之美撲面而來,以手輕撫碗壁,指尖觸及之處,還可見明顯凹凸感,彩料之厚實程度,可見一斑。碗外底施白釉,底心青花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此類碗為乾隆初年創燒的洋彩器物作品,乾隆二年造辦處檔案有載:“洋彩黃地花宮碗,花樣甚好……照此將小圓盒亦燒造些”,文中所稱“洋彩花宮碗”即指本類碗,其所繪花卉曲線及佈局均與中國傳統畫風截然不同,明顯體現出巴洛克裝飾風之影響。從目前傳世品的情況可見,此類被高宗皇帝評價為“花樣甚好”的作品,自乾隆初年即成為景德鎮御窯廠的傳統品種,並一直燒造至光緒朝,是清代官窯瓷作中檔次高貴的瓷器品種,其按尺寸又可分大小兩類,其中小者直徑近十五公分,外壁繪花卉四朵,大者尺寸十八公分有餘,繪花六株。本對碗為道光朝作品,按尺寸屬大者,其精細程度直逼前朝,且為成對流傳,甚為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