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未來:如何滿足多元化需求

博物館的未來:如何滿足多元化需求

清晨,天津博物館門前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名觀眾,其關注的焦點都是“守望文明 百年榮光——天津博物館1918-2018”特展。

從1918年到2018年,天津博物館走過了整整100年的歷史。百年前的6月1日,在嚴智怡等人籌集下於河北公園(今中山公園)正式舉行成立展覽會,由此拉開了天博百年曆史的序幕,也由此開啟了天津進入國人自辦博物館的時代。天津博物館館長陳卓介紹:天博在百年前建館之初,就以“開民智”為己任,十分注重博物館的社會服務與教育功能。

博物館的未來:如何滿足多元化需求

在此背景下,“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2018年會”近日也在天津博物館召開,來自全國各地120家博物館、紀念館的館長、工作人員及文博界專家學者等150餘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在主旨發言中,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安來順以《博物館發展中幾個值得思考和討論的話題》為題,探討了“新政策環境下博物館的文化定位”“複雜社會現實中博物館的新角色”“博物館作為新的經濟元素的利益和挑戰”“不同舉辦主體與博物館的治理制度”及“各種新興外部關係觸發的博物館職業倫理熱議”等問題。

博物館的未來:如何滿足多元化需求

百年後的今天,博物館辦館理念在不斷更新升級,社教功能也不斷強化。目前,天博不僅完成了館內無線網絡全覆蓋,新添置了自動語音導覽機,還首次將公益文化普及活動辦到了商業綜合體內,受到公眾歡迎。如何讓文物活起來,進一步發揮博物館對於一個城市發展的社教功能,公眾也提出了更多新期待。

“我覺得博物館應該有更大的精神向心力,吸引我們走進去。”“可以借鑑國外博物館的一些先進經驗。他們會提前做問卷調查,針對不同的人群開發不同的內容。”“我今年九歲,博物館使我們可以瞭解更多的文化知識。我希望歷史知識能介紹得直白一些,能生動地引起大家的注意力,不死板。”……這些都是來自遊客們的意見。

博物館的未來:如何滿足多元化需求

如何滿足新時代觀眾的多元需求,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宋向光建議:“我們要有一種分眾的多樣的服務,不能夠只是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學習服務或者說參觀服務。從觀眾有了參觀博物館的意願,到參觀活動的實現,再到參觀之後的疑惑、複習,以及希望和博物館發生的交流,其實都是博物館服務的內容。”

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介紹了南京博物院如何通過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讓博物館全方位地與觀眾結合,服務社會發展和社會公眾。面對頗有爭議的“青藤白陽”等大展收取高額門票的問題,龔良以數據說明了目前困擾各個博物館的財政問題,他設想以門票的方式為相對專業的人士提供高質量展覽和良好的觀展環境外,也以這一部分的收入貼補公共教育等方面,為更多的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博物館的未來:如何滿足多元化需求

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陝西曆史博物館館長強躍表示:博物館的社教服務也要體現更多的時代特點。

此後的分組討論環節中,與會代表分別以“新時代博物館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新時代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實現路徑”“新時代博物館的人才隊伍建設”“新時代博物館的守正與創新發展”為議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討。與會代表普遍認為,新時代中國博物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國家更加重視發揮博物館的積極作用,博物館地位明顯提高,經費更加充足,參觀人數逐年增加,社會關注度逐漸提升,影響力持續擴大。與此同時,中國博物館的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例如,成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博物館學尚未完全建立;不同地區博物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博物館在履行更多社會職能、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同時,面臨守住本來職責、核心職責的挑戰;博物館發展和社會經濟狀況、公眾需求不完全匹配;博物館人才引進難、發展難、留住難、流失快,可用人才比例較低、存在人才斷層等。針對以上挑戰,與會代表結合各個博物館的實際情況,分享了在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養及激勵、文物保護、文創發展、新媒體運用、新技術利用、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的積極探索和寶貴經驗。

博物館的未來:如何滿足多元化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