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故事丨朱鏡宙:甘肅現代財政制度的奠基者

原標題:朱鏡宙:甘肅現代財政制度的奠基者

蘭州故事丨朱鏡宙:甘肅現代財政制度的奠基者

講述人:尚季芳,歷史學博士,西北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北抗戰大後方研究中心主任。

蘭州故事丨朱鏡宙:甘肅現代財政制度的奠基者

朱鏡宙

蘭州故事丨朱鏡宙:甘肅現代財政制度的奠基者

朱紹良信件

蘭州故事丨朱鏡宙:甘肅現代財政制度的奠基者

朱氏家譜中的記載

1933年是甘肅歷史上一個特殊的年代。就在這一年,浙江樂清人朱鏡宙,應時任甘肅省政府主席朱紹良之邀,出任財政廳廳長。此時,甘肅正處在民不聊生、軍閥割據的境地,整個財政一片混亂。

他出任甘肅省財政廳長,將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呢?

為甘肅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研究近代史的人,對朱鏡宙都不太陌生。然而,許多研究甘肅歷史的人,卻往往忽視了朱鏡宙,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我們先來看看朱鏡宙究竟是何許人?

朱鏡宙字鐸民,他是辛亥志士章太炎的女婿,著名民國報人,南洋華僑史專家、經濟學家。其實,他還有一個身份——著名居士,法名寬鏡,號佛顯。曾在臺灣長時間推廣佛教,刊印經文。辭世時,享年96歲。

當年,朱鏡宙從樂清師範講習所畢業後,就投身革命。他不僅動員一批學生參加辛亥革命,而且四處奔走創辦報紙,鼓吹革命。先後在《天鍾報》、《天聲報》、《民信報》、《民蘇報》等報刊任過編輯,還在新加坡辦過《國民日報》。1919年後,從事金融財稅工作。1926年任北伐軍總司令部軍需處副處長。

1933年,朱鏡宙先生應朱紹良之邀,到甘肅任財政廳長兼禁菸局長。當時,甘肅地瘠民貧,經濟凋敝,軍閥林立,政出多門,施政極為繁難,釐清一省的財政事務更面臨重重阻力,甘肅省甚至連基本預算決算都沒有,可謂困難重重。但在日寇步步緊逼之下,開發大西北,奠定抗戰的大後方,已經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故而,在當時有許多人都來考察西北,為開發大西北出謀劃策。

當時有人曾說:“到西北去主持開發事業的人們,不但要有健全能力去應付那複雜的環境,去解決那困難的問題;同時還需要高尚的品格和優良的道德,免得被舊勢力所同化,惡習俗所薰染。”

朱鏡宙就是這樣一個不為舊勢力薰染的人,他下車伊始,就針對甘肅大量種植罌粟的情況,制定了三年禁菸計劃,成為後來甘肅“兩年禁毒、六年禁菸”計劃的藍本。同時加緊廢除撥款制度,使各機關始有預算決算,款有定數,不再任意取之於民。

可以說,他在甘肅建立了一套新型的財政體系。

廢除撥款,限制了軍閥手腳

首先,就是廢除了撥款制度。當時,甘肅軍閥林立。軍閥們為了保住自己的勢力,自然要維持龐大的軍隊。可是,錢從哪裡來?當然是在自己控制的地盤上,大肆徵收截留原本上交給省政府的財稅款。

朱鏡宙整理甘肅財政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制度。在這之前,甘肅雖然名曰撥款,但實際上變成提款。各路軍閥直接到當地縣政府提款。這一制度的實施,違背了軍隊由國家供養,軍費由國家統一籌集的原則,給駐軍提供了便利的生財之道。

同時,地方上為了應付提款委員,又使出各種辦法打點提款委員。各縣“除殷勤招待外,還要送川費”。不僅如此,有時候政府一撥就是幾千,地方一時拿不出,“於是只好三百五百,先打發提款委員出門再說”。而提款委員以軍閥名義寫的正式收款是寫好三千五千,無法分割,於是只能拿三百五百就走。回到軍部,將收條繳回,說聲款沒提到了事。那些款自然進了個人腰包。結果,各縣局所出的冤枉錢,倍於常額繳庫之數;而軍閥呢,確實也提不到多少。至於提款委員,卻認為這是一份好差使!

許多時候,提款專員“唯一的動機是獲利,所以總是非常專橫腐敗,徵收到的實際稅額往往超過規定”。負擔最終轉嫁到老百姓的頭上,致使其生活維艱,甚而離村逃亡,奔走他鄉。

朱鏡宙曾賦詩寫道:“一幅流民隴上圖,負兒易米苦無襦。緹騎日夜追科急,每年逋逃淚欲枯。”撥款制度的存在,是“甘肅財政紊亂之癥結所在”。

1934年10月,蔣介石巡視甘肅後,認為“甘肅民眾痛苦,完全因撥款關係”,電令“早日取消,以蘇民困”。朱鏡宙分三步走的辦法,四處奔走,多方協調,最終取消了撥款制度。

1935年,廢除撥款制度順利達成,全省有53縣先後取消撥款制度。“財政統一於省政府,則堵塞了附著在這一制度上的形形色色的寄生群體盤剝民眾的合法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會減輕民眾負擔”。

可以這樣說,二朱所施行的新的財政會計制度,開創了甘肅現代財政制度的先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後來財政建設的進一步規範化、制度化鋪平了道路。

改屯為民,實施賦稅劃一

為守衛邊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先賢們發明了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模式。屯田就是其中之一,從西漢名將趙充國在河湟地區屯田後,屯田逐漸成為一種耕戰結合的有效模式。數千年來,屯田這一戍邊模式,一直綿延不絕。而且衍生出軍屯、民屯、商屯等多種不同的模式。到了1933年的時候,甘肅許多地方,屯田及屯民規模還很大。

但曾經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貪官汙吏的盤剝下,逐漸成為壓榨民眾的工具。主要是賦稅不均,“屯糧較民糧計加重一倍有奇”。朱鏡宙經過調查,逐漸弄清楚了屯田的弊端,於是下決心改變屯民為民戶。他認為:“甘肅農村破產之原因,實由屯糧過重所致,人民無力完稅,因而棄家逃亡者日有所聞,為解除人民痛苦及維持政府威信計,決不能因影響稅收而中輟,當經嚴定獎懲,限期實行改屯為民。”

既然下決心廢除屯田,就要破除一切阻力。朱鏡宙在財政廳第二科科長黨家駒的大力贊襄下,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獎罰政策,要求在半年內完結此事,“如在三個月以內完全辦竣者,準記大功一次,四月以內辦理完竣者,記功一次,五月以內辦理完竣者,傳諭嘉獎,以資策勵。倘或辦理不力,逾限一月者,記過一次,兩月者,記大過一次,三月者,記大過三次,四月者撤任”。

可見這個工作力度大得不是一般。當時,全省有49個縣的屯地要改為民戶。到1935年年底,全省改屯為民基本完成,數百年來困累人民的屯糧之負擔,至此解除。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屯田制度,也完成了歷史使命。這是甘肅財政改革史上的一件大事。

原先“甘肅屯地每畝例納糧五升,一旦改為民地,年僅納糧二升有奇”。還有一點,如今的人們想不到。甘肅的屯田納糧數額竟然還是明朝初年制定的,一直延續到了此時。

改屯為民,雖然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卻使政府每年的田賦收入減少三分之一。這就是藏富於民,不與民爭利。這也是朱鏡宙發展建設甘肅財政的主導思想。

同時,他還清理一批苛捐雜稅。尤其豁免了茶葉稅,有力地抵制英商控制的印度茶對西藏的傾銷。除此,他還在編造預算,清理積案,裁減財政廳冗員,整理稅收、附加稅、契稅,籌設農民銀行,整理田賦,籌辦營業稅等方面做了初步的規劃和改革,為後續的深入變動奠定了基礎。

朱鏡宙的成功改革除了上層必要的支持外,還有悲天憫人之心,廉潔自律之行。朱鏡宙離開時,寫下了《留別甘肅父老》:“來時萬里滿黃沙,去日青山處處花…… ”

後來,他將自己多年精心收集的圖書捐贈給了圖書館,其中有幾本對研究甘肅歷史彌足珍貴,包括乾隆《五涼六志》、道光《敦煌縣誌》抄本,這是他為甘肅做的又一貢獻。


蘭州故事丨朱鏡宙:甘肅現代財政制度的奠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