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休三天,是對落實國民休假權的呼喚

近日,社科院發佈《休閒綠皮書:2017-2018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報告建議,從2020年-2025年,在東部地區的某些行業國有大中型企業試行4天工作制,到2030年,在我國勞動生產率達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可實行每天工作9小時,每週工作4天的四天(36小時)工作制。但多數網友對此並不買賬,直呼“算了吧”。

每週工作四天進了社科領域最高學術機構的報告,從側面反映了國家對勞動者休假權的重視。能多休息一天,這當然是國人普遍的願景,但對這樣的建議,網友又何以不買賬?

一週休三天,是對落實國民休假權的呼喚

這是因為,在當下,很多人休息休假的權利,仍然沒法得到保障:莫說一週休三天是奢望,不少人一週休兩天都無法保證,何況,還有工作日時不時的加班。網友對“做四休三”的不買賬,實是當下休假焦慮的投射,由此導致看低未來的休假預期。

本次報告就指出,2017年中國人每天平均休閒時間為2.27小時,較三年前(2.55小時)有所減少。而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國民每天平均休閒時間約為5小時,為中國人的兩倍;在週末休假的兌現上,75.2%的有業群體可以享受週末雙休,16.1%的群體只能享受週休一天;而在帶薪休假方面,仍有40.1%的受訪者表示“沒有帶薪年休假”。所以從眼下的粗糲現實,人們還無法暢想出美好的“詩與遠方”。網友不是不希望如此,毋寧說對此十分渴望,只是對勘眼下,“做四休三”顯得太不真實。

社科院的這份報告,是基於我國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理想推演,但也不乏針對性:如果說帶薪休假這樣的“軟性假期”無法統一而論的話,那在週末這樣的硬性休息時間上下功夫,就減少了騰挪的空間。一旦“做四休三”從法律上固定下來,受惠面將十分廣泛。

一週休三天,是對落實國民休假權的呼喚

所以,“做四休三”是一項美好的休假設計,它著眼的仍是人基本的休息休假的權利,初衷不可謂不好。因為就衡量一個人的幸福感來看,收入、預期壽命、閒暇時間、教育水平都是重要指標,如果一個人一生中只工作無閒暇、只吃苦不享受,這樣的人生是乏味的,幸福指數也不會太高。就每一個個體而言,“做四休三”終是為個體幸福感而計。

而從宏觀層面來講,公民休息時間的長短,是一個國家奔向成熟的現代化社會的重要標誌。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與成熟,必然包含著對勞動法的徹底落實與對個體休閒訴求的滿足。一個成熟的現代化社會,是要讓個體更舒適而不是更疲累。

“做四休三”只是一種對未來國民休假時間的設計方案,其是否合理,要根據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與國民福利狀況來評判。但其指向的落實國民的休息休假權,卻是當下社會該努力的方向。(翰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