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軍院、難忘宇花(之六至之七)

之六:母校沿革和印象


軍事學院子女學校,創辦於1952年8月,校址在鼓樓區石鍾路,校名為石鍾路小學,學生只有50人,6個班。1956年,學校遷至西華巷,改名為西華巷小學。1958年,校舍讓給南京無線電廠,又遷至珠江路653號,即南京市解放路小學校址,改名為解放路小學。

1960年,學校遷往城外孝衛街左所村1號,增設了初中班,學校規模迅速擴大,有26個班,學生數達1344人,教師45人,因當地有“宇花廟”,所以命名為宇花小學。 1961年小學一、二年級遷回珠江路653號,為小學分部。1964年夏,宇花小學從孝衛街左所村遷移至香林寺一側的多進四合院,即現在南京市宇花小學。1968年底,與宇花小學一牆之隔的南京市香林寺小學停辦,併入宇花小學。

我是64年小學三年級從解放路小學到宇花小學的,印象當時小學有5個班,進入初中班後,編為4個排。

學校有三個操場,足球場最大,在校園最東側,我們常常在裡面跑步,邊跑邊喊1234。校園南側的一個操場也很大,操場北側正中的位置有一個十幾平米水泥搭建的主席臺,一般全校大會、運動會都在這個操場開,這個操場東南角還有單雙槓、跳遠用的沙坑。進校門左側還有一個小操場,常用這個操場做操。

學校使用的課桌椅是單人使用的連體桌椅,靠背椅是和課桌連接在一起。課桌設計也很獨特,桌面是一個翻板,掀開就是存放書包的空間,放下就成了學習的檯面。至今,我的耳邊依舊彷彿能聽見放學時桌面抬放時發出的啪啪響成一片的聲音……

原解放路小學如今是南京玄武外國語學校,宇花小學依然保持原名。幾十年後,我重返宇花校園時,變化巨大,我幾乎認不出來了。學校建立一幢U形大樓,足球場不見了,那個位置後來蓋了學校老師宿舍。只有進校門左右兩側的平房和北側一排的教室還在。

校園門口原來是鵝卵石鋪的路,兩側基本沒什麼房子,可現在兩邊密密麻麻蓋了不少房子,那條路就顯得很窄很窄了。不過校園前那條小河還在默默地流淌著,彷彿向我們訴說著什麼,我心裡感慨萬千 ……

難忘軍院、難忘宇花(之六至之七)

難忘軍院、難忘宇花(之六至之七)

宇花小學校園今昔對比

之七:難忘學校和老師教誨

小學歷任班主任王宜蓉老師、周克森老師、達世芳老師對我的教誨,終生難忘。

王宜蓉老師是我在解放路小學一二年級的班主任,開學時爸爸帶我去報到,王老師和藹可親,摸著我的頭,和我開玩笑,我第一天上學的陌生感、恐懼感一掃而光。一次上課,我實在忍不住把褲子尿溼了,老師生氣了,說:丟不丟人啊,回家換褲子去。

我轉到宇花小學四班後,班主任是周克森老師。周老師常常在全班對我的作文給予點評並打高分,讓我朗讀,還拿到學校展覽,使我小小的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從此對寫作產生了很大興趣。70年離開南京時,周老師贈我一枚毛主席像章,當時這是最珍貴的禮物了。

達世芳老師是我初中班二排的班主任,在校期間師生關係融洽,亦師亦友。我闊別20多年後來到南京看望達老師,在學校苦等2小時沒見到。我沮喪的離開學校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可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我居然與達老師迎面相遇,達老師張口就準確叫出我的名字,我和老師聊了很久,師生之情,溢於言表。老師驚人的記憶力和親和力,讓我感動的熱淚盈眶。

兩年後,我再次到南京出差,與達老師和南京同學相聚,達老師當著眾人說,宇花小學有好幾個沙沙,就你一個是男生,大家鬨堂大笑。我心中暗暗叫苦,老師,你怎麼哪壺不開提哪壺啊!

我從老師那裡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學到了很多、很多……終身受益無窮。

難忘軍院、難忘宇花(之六至之七)

當年宇花小學各種手冊、獎狀

文:沙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