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超市簡史

上海超市簡史

這是一部上海超市簡史。

讓我們先從“超市”這個名字說起。

其實超市最早在上海不叫“超市”,叫“自選商場”。

如果你還記得這個叫法的話……恭喜你暴露年齡了。

1984年9月30日凌晨,天還沒亮,原本應該空空蕩蕩的西藏南路會稽路口聚集了一批市民。

他們正等待著,上海糧油食品自選商場即將在這天早晨開業。

這家商場營業面積400多平方米,已是當時上海最大的超級市場,也是上海最早的超市之一。

市民紛紛聞訊趕來,想要領領市面:超級市場到底啥樣子?

眼看門外的市民越來越多,商場只得提前15分鐘開門接待。

超市,這一如今人們司空見慣的商業場所,在那時卻衝擊著上海市民的視野。

翻看當時的報紙, 一位名為“金鹿”的作者寫了篇《自選商場購物記》。

上海超市簡史

這篇文章當時刊登在《新民晚報》上

“(自選商場)儘管不大,一踏進去,心裡就油然而升起一種異樣的感覺,是做過千百次顧客而從未有過的。

“面對兩邊一下子全部向我‘敞開胸襟’的貨架,我感到自己獲得了應有的尊重,真正成了商品的主人。”

“要什麼,自己伸手去拿便是,無需煩人取放,不必看人白眼,任你比較貨物重量、價格,挑精揀肥,悉聽君便。”

本來,作者只是想去“觀光觀光”,但一圈兜下來,還是買了好幾樣東西。另外,還捎帶了一件“紀念品”:自選商場的收銀條。

“一片由計算器打出來的小紙條,標明我去的那天是十二月八日,付三元錢,買了二元一角一分東西,找回八角九分,一目瞭然。”

“說句笑話,回家向妻子‘報銷’也有憑據了。”作者寫道。

一時間,上海街頭出現了數家自選商場。但只是曇花一現,沒兩年就因為“入不敷出”而偃旗息鼓了。

等到超市在上海捲土重來,已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事了。

當時,從70年代開始起步的香港,超級市場的發展已日趨成熟。而在廣州,超市也已佔商店總數的40%。

上海自然不甘落後。1991年5月,上海市內外聯合貿易公司組建上海聯華超市商業公司。

不久以後,上海的第一家連鎖超市——聯華超市曲陽店,在人口密集的工人新村裡開門營業。

在曲陽新村住了29年的陳衛記得,80年代末剛搬過去的時候,周邊的配套設施還沒建設好。

要買油鹽醬醋,她只好跑到四川路附近去。“格辰光年紀輕,買東西都是踏腳踏車從外頭買回來的。”她說。

所以,當1991年9月,聯華超市曲陽店在曲陽路玉田路開業的時候,連續兩個星期,客流天天爆滿。

上海超市簡史

聯華超市在曲陽剛開業時,顧客排起了長隊

曾在聯華擔任首席新聞發言人的孫明回憶說:“有些住在市區的人也特意乘公交車來看熱鬧。”

“因為人實在太多,只好在門口拉起繩子維持秩序。晚上超過了營業時間,捲簾門也關不上。”

有意思的是,這家造成轟動的超市,是依照一盒片長僅十幾分鐘的錄像帶籌建起來的。

“當時沒有現成的專業人員,沒有現成的樣板可以借鑑,只有一盒香港屈臣氏超市的錄像帶,中間還夾帶著許多廣告。”

“籌備組就根據錄像畫面,依樣畫葫蘆做了超市商品佈局的設計。”

商品組織也很不容易。那時,商品市場仍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雙軌制”運行下。

遠不像今天,生產單位直接與銷售終端對接,所有商品標準化包裝後上架銷售。

在第一家聯華超市裡,“白砂糖是散裝稱重後再裝牛皮紙袋的;什錦水果糖是散裝零稱零賣的;餅乾絕大多數是散裝,裝入牛皮紙袋後再稱重的;而各種調味品幾乎都是零拷的”。

繼曲陽店開業之後,聯華在田林、仙霞、曹楊、長白、上南、濰坊等新村地區也先後開設門店。

2003年6月27日,聯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市場掛牌上市,是香港聯交所第一家帶有上海地方企業色彩的上市公司。

1995年,就在聯華超市曲陽店這個位置上,一家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的大賣場升級亮相。

在此之前,上海人普遍有這樣一個印象:自選商場裡廂賣的東西,要比一般商店稍微貴一點。

但這家超市卻顛覆了大家的認知。

在這裡,市場價6.20元的1.2升百事可樂賣4.80元;一盒市場價15元的25袋裝立頓紅茶賣10.70元;市場價25元的超級營養麥片賣19.80元……

這讓家住曲陽、在糧油綜合商店當經理的鄭家良“看伐懂”了。

“印象最深的是雪碧。批發部從廠裡批來是5塊錢一瓶,賣到我店裡是5塊5角。我零售價6塊2一瓶,賣一瓶賺7角錢。”

“沒想到大賣場開出來第一天,雪碧賣4塊8角一瓶,比批發部還便宜。”

上海超市簡史

1998年,南市職工中專成立了本市第一個超市崗位培訓中心

/邵劍平 攝

後來鄭家良才搞明白,它是利用規模效應提高了議價能力,降低了產品進價;並以少量的特價商品吸引顧客,帶動其他商品的銷售。

“應該講,給阿拉一直搞計劃經濟的人上了一課。”他說。

這家大賣場名叫“聯家”,也就是現在曲陽居民口中的“家樂福”。

它由聯華超市與法國家樂福合資成立,是當時國內最大的超級市場。

上海超市簡史

1995年9月,家樂福刊登在報紙上的招聘廣告

兩家企業以合資的形式互惠互利。

對於聯華來說,與家樂福的交流,縮短了本土連鎖超市發展的時間。

孫明說:“我們會定期派店長去家樂福的門店學習,把先進的管理理念學過來。”

“比如,家樂福是最早把現烤麵包放在門店裡的。麵包一烤很香的呀,顧客就來了。所以後來我們也麵包現烤。”

而在聯華的幫助下,家樂福得以順利在上海拿下商業地產,佈局各大門店。

至今,家樂福與聯華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的黨委書記、工會主席是從聯華過去的。”

兩家企業也一直保持著默契。“在2.5公里的半徑內,家樂福邊上不開世紀聯華,世紀聯華邊上也不開家樂福。”孫明說。

那些年,超級市場在上海飛速發展著。有數據稱,上海平均每三天就新增一家超市。

除了聯華、華聯、農工商等本土超市品牌,家樂福、麥德龍、沃爾瑪、樂購、歐尚、易買得、迪亞天天等外商投資的品牌也紛紛進入上海。

超市不再是一件新鮮事物,而成為上海市民生活中常見的商業形態。

一個大型社區周邊,往往有兩三家不同品牌、規模的超市可供選擇。

還是拿曲陽來說吧。家樂福開業兩年以後,1997年,曲陽路靠近大柏樹這一頭,建起了一個5層樓的商務中心。

這棟大樓最早吸引曲陽居民的,是它底樓巨大的落地玻璃。

“像鏡子一樣。”陳衛說,“交關團隊拿著紅燈牌錄音機,到門口空地上跳健身舞、迪斯科。”

很快,跳舞的阿姨媽媽們發現,商務中心裡開了個大超市——易買得,往這邊跑的人更多了。

上海超市簡史

以前到了夏天,居民們喜歡晚上邊逛超市邊孵空調

/張春海攝

陳衛原先去家樂福購物要走2公里路,現在自然就近選擇了易買得。

“我家靠近松花江路,離商務中心業就800米,覺得老便當(方便)的。”

陳衛特別喜歡易買得的生鮮、熟食。

“省得自己燒了。尤其到過年過節辰光,有熟菜可以買,多少適宜(舒服)啦。”她說。

“噶大一爿超市,烤雞烤鴨看它當場烤出來,放心。而且價鈿便宜,買只烤雞隻要9塊8角。”

她到現在還記得烤雞的價格。那些年,電烤雞是許多超市的明星產品。

每天早晨10點不到,易買得門口就開始排隊了。因為,超市裡的蔬菜、生鮮比菜場更便宜。

“大家嗡在門口,門一開,全部奔進去,都想早點買好回去做其他事體了。”陳衛說。

晚上8點以後,超市的客流又會迎來一撥高峰。“斬好的肉、包好的熟菜、麵包蛋糕統統打折扣,大家去搶了呀。”

除了誘人的價格,超市還讓那時的上海人體驗到了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老早菜場裡廂買菜,一買就是一籃頭。超市裡儂要半斤也賣給儂,黃瓜買兩根也幫儂密封裝裝好。”

“尤其是肉類,印象老深的。肋排、大排骨、裡脊肉、梅肉……一樣樣裝好,有三塊有五塊,儂要買啥就買啥。”

“不像老早菜場裡營業員是老大,好壞隨便儂揀啊?沒這回事體呃!”

上海超市簡史

超市裡的肉類分類細緻,可小包裝出售,一度讓市民覺得稀奇

/吳文驥 攝

那時大型賣場因為面積大、商品花樣多,甚至成了上海人休閒、消磨時光的去處。

馮盛(化名)90年代末20世紀初在復旦大學唸書,週末有時候會跟同學、女朋友去逛超市。

“當時學校周圍可以逛的地方不多,其實在超市裡挺容易碰到熟人的。”他說。

“有次我陪一個比較熟的女同學去易買得買東西,被其他同學看到了。還好我女朋友也認識這個女孩子,沒引起什麼誤會。”

在眾多外商投資的超市中,麥德龍的“規矩”有點不一樣。

馮盛記得:“第一次去麥德龍的時候,忘帶足夠的現金,結賬的時候才發現不能用信用卡,沒買成。”

麥德龍最初實行的是“雙C制”,即它向工廠提貨,付現鈔;顧客購物,也必須付現鈔。

這麼做是為了減輕商家和工廠的資金回籠風險,降低產品定價,

此外,它的目標顧客並非普通消費者,而是企業法人。

因此實行會員制,需要憑法人營業執照領取記名“會員卡”,每10萬註冊資金領1張。

上海超市簡史

1996年,麥德龍刊登在報紙上的廣告及招聘信息

1996年,麥德龍在上海的第一家店開在滬寧高速公路入口處附近的真光路上。

家住普陀區的董寧(化名)當時在讀初中,父親經營著一家做裝修生意的公司,去辦了一張麥德龍的會員卡。

因為商品價格便宜,這張會員卡在親朋好友間變得搶手起來。“我記得老是有人來阿拉屋裡廂借這張卡。”董寧說。

“還有收銀臺排隊準備結賬的辰光,也常常會碰到後頭的人問儂借卡。”

董寧的爸爸通常會開部麵包車,一家人去購物。由於麥德龍的商品都是成打賣的,小麵包車常常塞滿。

“跑過去總歸剎不住車。阿拉爺(爸爸)講,去趟麥德龍,沒一千塊打不倒的。實際上格辰光阿拉爸媽一個月賺不到一萬塊的。”

上海超市簡史

那些年,去超市買東西常讓人剎不住車

/王建梁 攝

讓董寧印象特別深的是麥德龍的商品佈局。

“特別像外國超市,有一塊區域專門賣戶外用品,比方講遮陽棚、燒烤用品等等。因為老外有院子、陽臺。”

“後來宜家也有這樣一塊區域,但是不像麥德龍那麼大。其實上海人家裡沒有院子的呀。”

“還有麥德龍賣加侖冰霜,像只小鉛桶一樣大,永遠吃不光,價鈿只有外頭一半。我估計是老外為派對準備的。”

對於那時的董寧來說,麥德龍“就像一扇窗口,可以看到外國的東西”。

到本世紀初,上海各大超市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免費購物班車成了大型超市不可缺少的經營手段。

有人說,如果將農工商、家樂福、好又多、正大廣場以及各大型超市免費購物班車線路圖連綴起來,上海交通圖上會出現一個貫通浦江兩岸、連結市區各處的免費搭乘交通網。

上海超市簡史

各大超市的免費班車時常在路上“碰頭”

/邵劍平 攝

2004年1月刊登在《文匯報》上的一篇報道,就採訪了一位“實踐者”。

這位嘉定區的居民,一家三口春節長假出行,搭乘的都是超市免費班車。

他介紹說:“早上到市區,先是掐準時間乘坐‘樂購嘉定大賣場’拉送客人班車到南翔鎮,然後換乘‘易初蓮花曹安路店’發到南翔鎮的班車到市區。”

“到了曹安路再選乘一輛由‘易初蓮花曹安路店’發到市區各處的班車。如想回家,按順序倒過來乘就可。一來一去,一人省下十幾元公交費。”

當時正值上海的超市行業最為繁榮的時期,而到2010年以後,和許多實體經濟一樣,這一業態受到了電商等多方面的衝擊。

前不久,馮盛回金山參加家庭聚會。幾個親戚興致勃勃地在交流附近一家大賣場的五折促銷活動。

他這才想起,好像已經一個月沒去過超市了。

上海超市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