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郵票」到「微信」 武威人幸福生活的印記……

從“郵票”到“微信” 武威人幸福生活的印記……

  如今,人們的通訊方式高效便捷,一個電話或一條微信便可聯繫到想要聯繫的人。但在40年前,人們遠距離地溝通是件很費心費力的事。回望40年通訊事業的發展,從書信、電報到固定電話,再到“大哥大”、“傳呼機”、“小靈通”,到如今的智能手機,各類通訊工具都隨著時代地發展,帶著人們一步步走向方便快捷。

80年代

信件佔主場

  上世紀80年代我市雖已有了縱橫電話,但數量少,通話效果不好,人們最常用的通訊方式是書信。坐在燈下,提筆思慕良久,帶著滿滿的心思落筆,“姐姐,你好……”寫完信,小心折疊裝進信封,貼上郵票,次日一早出門投進路邊那個綠色郵筒,剩下的只有滿心期待,等著門口那聲“某某取信”。

從“郵票”到“微信” 武威人幸福生活的印記……

  市民董女士回憶道,至今還珍藏著與親友們的往來書信,有時拿出來看一看,感慨良多。翻著那半抽屜的書信,董女士說:“我從小喜歡文字,平時除了寫信問候遠在外地的親人,閒暇時還會寫信和他鄉筆友聊一聊,這在當時來說是一種比較普遍的通訊方式。”

  寫信是人們與親友遠距離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只有在緊急情況下人們才會去郵局發電報。發電報是按字收費,所以大家都力求言簡意駭,力求用最少地字表達最完整的意思。“1985年春天,父親身體抱恙,為了通知在新疆的哥哥及早回家,我去郵局發了一份電報。當時我洋洋灑灑寫了半頁字,發電報的工作人員看到後幫我修改成了‘父病,速回’四個字。”周先生回憶道,“上世紀80年代的電報業務需求量很大,大都是在緊要關頭才會發電報,每天電報窗口處都排著很長的隊。那時的市民最怕的也是接電報,生怕家裡出啥事。”

90年代

“BB”機、小靈通閃亮登場

  1993年,我市開始跟著全國步伐,引進國外先進地技術和資金,安裝起了程控電話,不過在個人家裡安裝固定電話還是個新鮮事兒。由於初裝費昂貴,那時,在武威安裝電話的家庭屈指可數,人們也沒有什麼隱私的概念,誰家安裝了電話,都會被印在電信部門當年出版的通訊錄上。那時候,一本電信通訊錄年鑑,就可以查到所有安裝電話的單位和家庭,誰家安裝了電話,就像辦喜事一樣,鄰居都會藉故來看看,或是打個電話。

從“郵票”到“微信” 武威人幸福生活的印記……

  傳呼機是人們口中俗稱的“BB”機。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市流行起了“BB”機。腰間掛一個小黑匣子,走哪“嗶嗶”一響,就會找個公用電話通過尋呼臺聯系對方。“1997年,我市的主幹道上已安裝了許多公用電話,常常見身戴‘BB’機的人在公用電話處插卡撥號。那時的‘BB’機和現在的智能手機相比,在方便性上無法相提並論。然而,在當時也算基本實現了隨時通訊。”80後的小徐回憶道。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1998年,我市郵政部門和電信公司開始分營;1999年,中國移動公司武威分公司成立;不久,中國聯通武威分公司也粉墨登場。小靈通、翻蓋手機跟著陸續登場,數字移動電話開始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21世紀

通訊方式快速發展

  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通訊不再只靠電腦,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軟件普及,讓人們用低價格,實現了從文字到語音再到視頻通訊的隨意切換。

從“郵票”到“微信” 武威人幸福生活的印記……

  說到通訊工具的變遷對市民生活的影響,市民鄧先生深有感觸,他說:“通訊事業的發展帶動著信息化的發展,無論是談天說地,還是文件傳遞,再或者是視頻會議,手中的一部智能手機都能幫你全部搞定。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工作、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

  市民劉先生也說,現在,他通過智能手機不僅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的通訊,還能實現移動辦公、購物娛樂等多項功能。改革開放40年,也是中國科技飛速發展的40年。享受著現代科技生活中的我們,回顧往昔,通信工具的變遷,通訊方式的改變,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是改革的成果,也是我們幸福生活的印記。

本報記者 王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