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零售將「剩下」兩種形態:一是盒馬模式,一是誼品模式?

生鮮零售將“剩下”兩種形態:一是盒馬模式,一是誼品模式?

生鮮零售將“剩下”兩種形態:一是盒馬模式,一是誼品模式?

■ 撰文 | 李 華

關注並置頂商業觀察家獲取零售新聞

“公司+姓名+入群”實名制添加微信shangyegcj加入微信交流群

當下生鮮零售市場,看起來,主要有兩種驅動方式,一種是技術驅動效率提升,以盒馬為主要代表(互聯網團隊為基礎)。做3公里範圍多個社區的標準化大店運營,強化體驗。一種是通過供應鏈資源整合,驅動效率提升。以“誼品”模式為主要代表,通過重新建立利益分配機制(合夥人制),做單個社區的運營。

一些市場人士認為,未來生鮮零售的主賽道上,將可能“過濾”只剩下這兩種模式,其餘形態可能就在“邊角”做一些細分、差異化。

存量的大店,如大賣場會逐步朝“盒馬”的方向走,通過技術驅動數字化運營,提升效率,強化體驗,自己本身自帶流量,經營一個流量平臺。

在社區市場,通過新的利益分配機制,來整合各個信息鏈條,把既有“菜市場”的經營優勢、貨源精準落戶社區,從而實現規模化發展。

“盒馬”模式

“盒馬”模式,過去被談論得很多。但是有兩個問題可能被市場忽略了。

一個是市場容量。

《商業觀察家》認為,盒馬的既有形態在當下市場的容量,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一線市場必須拿下,二線市場有壓力,三線市場很難做。

而如果盒馬形態對既有的大賣場、商超行業輸出(會有更低成本方案),包括傳統商超企業通過自身研發“跟進”,整個生鮮市場容量有多大?其實也有很大不確定性。

為什麼呢?

當下中國生鮮消費的主體,仍為農貿市場(菜市場)渠道,連鎖商超裡面,能做到每年200億元生鮮銷售的,就那麼兩三家。

整個連鎖商超加上整個電商,一年的生鮮銷售值也就在兩三千億元左右。而生鮮是個萬億級的市場,單是豬肉品類一年產值就達萬億。

所以,更大銷售渠道是農貿市場等。

過去,做生鮮零售的都說農貿市場髒亂差,但髒亂差也有髒亂差的邏輯在裡面。中國平均每個家庭每月在吃、生鮮層面的支出是多少?有多少能超過2000元每月?中國人很有錢嗎?

中國的大眾家庭,平均每天生鮮的支出可能就在30元到60元左右。這樣的支出,農貿市場有多大空間做裝修、加成本,才能不“髒亂差”。

都說年輕一代不一樣了,對價格不敏感,可以支付更多金錢。然而,誼品生鮮給《商業觀察家》的數據卻讓我們吃了一驚,其6成客流都為25歲到45歲區間。這家企業目前相比很多連鎖超市,都顯得“髒亂差”,但價格便宜,更方便(離消費者近),也能吸引很多年輕用戶。

“盒馬”模式第二個被市場忽略的問題是,自盒馬這種開創性的形態出現後,這兩年的技術進展,《商業觀察家》認為有些停滯。

我們本以為盒馬出現後,會引領一波技術革新,會有更多提升零售運營效率的工具出來。但現實是沒有能根本性提升效率的工具出現。後續“跟進”的互聯網企業,說實話,表現得也有些令人失望。

過去的一年,市場很“喧囂”,但是換個角度想,如果阿里巴巴研發、整合出能根本性提升零售運營效率的工具出來,阿里巴巴還需要花這麼多錢購買這麼多線下資產嗎?

不需要的,他不需要購買這麼多線下資產,也能夠得到他想要的東西:用戶、用戶使用頻次、用戶停留時長、數據,以及其他一些資源。

想想看,如果你邊上一家零售店能使用阿里提供的新工具大幅降成本、提效率,你還有什麼議價權,你考慮的問題只有一個:生存下去。

《商業觀察家》近期也拜訪了幾家近兩年涉足線下生鮮零售經營的互聯網創業團隊,總體的感覺是,他們的“興奮度”在下降。

下降的原因是什麼呢?

就是整個生鮮行業可以革命性提升效率的技術、工具沒有出現(原以為會隨著盒馬到來而持續出現),既有的一些技術、工具,比如收銀數字化技術等,對效率稍有提升,但不是革命性的。關鍵的是這些技術、工具還沒有門檻,很多企業都能做,因此,大家未來都會長得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創業團隊的優勢就沒有了。有些悲觀的甚至認為,革命性提升效率的技術、工具,短時間內沒有出現的可能性。

“誼品”模式

技術驅動效率提升是一個非常大的變量,因為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集中再次爆發。所以,“平靜期”也可能是一個機遇期,或者是窗口期。在這個時期,另外一個效率提升方向,是通過線下團隊來整合運營供應鏈資源提升效率,再做技術提升。

“誼品”模式出現,並開始受到關注。

簡單點說,誼品模式就是把菜市場搬進小區,讓小區消費者不用走更遠的路,也能買到新鮮、豐富、更便宜的生鮮商品。省錢省時。按誼品生鮮創始人江建飛的話說,就是誰能把菜市場真正落地社區,“遊戲就結束了。”

誼品模式的具體表現就是垂直供應鏈+合夥人制。垂直供應鏈,就是根據商品屬性來構建供應鏈體系。包含直採、B2B批發、零售。

直採是從種植者處做品類整體採購,品相好的放到零售店內賣,品相差點的通過B2B批發業務分銷。通常零售店做直採只會要品相好的商品,但種植者要考慮整體銷售(既賣品相好的也賣品相差的),所以,單採品相好的商品,價格並不便宜,很多時候會比批發市場更貴。

所以,誼品生鮮進入一個市場,會首先進入當地批發市場盤下檔口,批零結合發展業務。

而要真正建立這個垂直供應鏈體系,背後要做的,是打通整個產業鏈的信息鏈條,從生產端到用戶需求端。“工具”則是對過去的利益分享機制進行重構,也就是合夥人制。

誼品模式有很多個節點,首先,終端用戶需求信息的鏈條要有。

以前菜市場是輻射多個小區,所以品類豐富,量大價格便宜。現在要把“菜市場”變成只服務一個小區。用戶的精準度就非常重要。因為社區店不可能像菜市場那樣做得那麼豐富,一個社區只有2000多戶家庭,太豐富損耗很大,小店經營生鮮預估需求、控制損耗是非常難的。

所以,要能“精準化”用戶需求,剔出“無效”SKU,在用戶需求範圍內,做出“豐富度”。

其次,要能向上遊整合出一條完成的信息鏈,與終端用戶需求信息鏈對接。

生鮮價格為什麼波動這麼大?除了生鮮非標、易損耗、氣候、農業週期性等特性導致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以農貿市場為主體的流通體系,意味著,有很多交易商利益環節在裡面。

價格沒有波動,交易商怎麼賺錢?就像股票市場,價格沒有波動,買賣如何獲利?

因此,本質上來講,要通過“剔出”交易商環節,縮減生鮮流通節點,來提升供應鏈效率,根本的一點就是讓價格呈“一條直線”走勢,這樣交易商就沒有空間了,只要價格有波動就會有空間。

而一條直線的價格走勢就是高度控盤,這種盤只有中央政府能“控”。比如在計劃經濟時期所做的事情。

當下市場,零售商都在追求直採,互聯網企業則力圖通過技術實現以需定產,追求所謂的沒有庫存。可是,如果都是直採,都做到以需定產,沒有庫存。理想化的狀態就是零售商與農民直接對接,每年確定個量和價格,整體價格在一年內也就沒什麼波動性了。

但是你看看中國,乃至全球的大宗商品價格走勢,沒波動的市場能維繫嗎?中國的計劃經濟時期,包括過去幾年一些農產品(棉花、口糧)推行的臨時收儲政策時期,一條直線的價格走勢維繫下去了嗎?你知道成本有多高嗎?

他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商業邏輯問題。

在中國,每年農產品的準確種植面積、產量都是不能完全“清楚”的。這是中國大宗商品沒有定價權的很重要原因之一,各個環節都有自己一塊“獨有”信息。沒有統一、完整的信息鏈路。

很多時候,你不知道這個城市的市場為什麼會突然多出一批貨出來。直採的企業,其採購的價格也並不是都比批發市場低。因為總是有其他的貨物來源。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一條反應迅速的信息鏈條就非常重要,從基地到批發市場到零售端。

生鮮零售將“剩下”兩種形態:一是盒馬模式,一是誼品模式?

誼品的模式是打造一個基地直採+批發市場檔口+B2B批發+零售的業務鏈。表面是商品,背後是信息鏈條。每個流通節點都有信息獲取節點。在這個基礎上,在傳統生鮮貨源通路上,做效率提升、優化。

只有完整的信息,才能操作供應鏈資源,才能提升供應鏈效率。比如囤貨,你沒有各個方面的供需信息把控,又怎麼能做出囤貨決策,獲取競爭優勢?你授予合夥人囤貨的權利,擁有更靈活的運營,但還需要給與合夥人做出正確決策的完整信息環境。

門店如果知道基地直採價格、成本,知道自己用戶的需求(門店合夥人主動去了解所服務小區用戶),知道門店周邊競爭者的價格體系,知道當天批發市場價格、成本、來貨情況、B2B客戶需求情況(自己經營檔口),其就能提升效率。不僅能把菜市場搬進小區,部分價格還可能比菜市場更便宜。

生鮮零售將“剩下”兩種形態:一是盒馬模式,一是誼品模式?

具體的路徑是怎樣呢?

不能用“懷疑”的角度去做,要用“信任”的角度去做,懷疑意味著阻力,信任則是簡單、高效。

所以,需要一套新的利潤分享機制來撬動過去所不能撬動的資源,不是替代性的,而是整合既有環節,來破除信息壁壘,打造信息通路,也就是當下的合夥人制度。

(關於合夥人制度,《商業觀察家》前文“只有合夥人制才能做生鮮?”已有詳細描述,在此不作過多贅述。)

生鮮零售將“剩下”兩種形態:一是盒馬模式,一是誼品模式?

門檻

《商業觀察家》兩年前就開始關注誼品生鮮,陸陸續續在合肥、重慶、武漢等城市看過誼品很多店和業務進展,也與誼品生鮮創始人江建飛有過多次交流。

我們感覺誼品這樣的模式如果走通,可能會改變整個市場格局。因為他既能幫助消費者節省時間(開在小區口,離消費者近),也能幫助消費者節省金錢(做零售都明白可持續、通過效率提升而出現的“破價者”意味著什麼),但在接觸了誼品的團隊後,我們又產生了一些懷疑。我們在想,這樣的團隊有門檻價值嗎?

生鮮零售將“剩下”兩種形態:一是盒馬模式,一是誼品模式?

初見時,我們的疑問是,他們的眼神為什麼都是“飄”的、為什麼要室內吸菸、看起來比較“土”能跟上時代嗎等等,在重慶時,跟江建飛聊天,他能說出一個很大的數字,當我們探尋準確性時,江建飛卻總是要轉移話題。《商業觀察家》想了解誼品生鮮,江建飛卻總是跟我們談他在上海的餐飲事業,以及家族的餐飲背景。

《商業觀察家》知道誼品的初始團隊主要來自永輝。江建飛出自永輝綠標,做過永輝華東區區總。誼品生鮮創業的基本流程是,團隊成員先做了社區生鮮這個事,做的過程中,還是覺得需要個核心,就把猶豫中的江建飛“硬”拉了出來。

《商業觀察家》有些看不懂誼品的團隊,但在我們試圖從“偏見”中跳出來,走訪了一些嘗試學習誼品模式的互聯網團隊後,發現,誼品的團隊其實有門檻。

一些互聯網創業企業告訴《商業觀察家》,他們做了一兩年類似模型,發現自己團隊搞不定這些事,“開店(零售)的時候,要做供應鏈(整個品類垂直直採)、檔口(批銷)、B2B(客戶維護運營),缺一不可。這個對管理團隊比較難,互聯網團隊可能搞不定這些事,但又找不到能做這事的團隊。”

又要會“處關係”,又要能有敏銳的市場嗅覺(信息來源)、又要直採(國內生鮮直採跟進口商品採購相比,有時候很“野蠻”。)

互聯網團隊與做這些事情的人,可能是兩波人。將兩波人整合可能也會比較麻煩,處不到一塊去。

生鮮零售將“剩下”兩種形態:一是盒馬模式,一是誼品模式?

目標市場

《商業觀察家》認為,誼品生鮮當下的形態、模型,主要目標市場是中國二三線市場。一線市場競爭太激烈。

四線市場呢,沒有合適小區來開店。在四線市場,居住其實比較分散,超過1000戶居住人口的小區都很少。這樣低密度居住人口的小區不好選址,量太小做“菜市場”有難度。

但僅僅二三線市場,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了。

也正是因為這麼大的市場容量,現在,“關注”誼品的企業很多,尤其是全國性佈局的企業。

到什麼程度呢,誼品進入一個城市時會進入批發市場盤下檔口做批銷業務,當地的零售企業,有些會跟著誼品進入批發市場,看看誼品怎麼做的,有企業告訴《商業觀察家》,“原本覺得(所在市場)不會有空間了,但自己進了批發市場後發現,原來還可以有這麼大的空間。”

有生鮮年銷百億級的企業(全國就兩三家),甚至,連誼品最近投資要蓋豬肉加工中心(誼品已經開始做加工業務了),在哪,投了多少錢都知道。

一些專業店不僅是研究誼品,也對誼品停止供貨了。

這些都顯示了誼品的一個競爭能力。其合夥人制度所展現出來的價值。

《商業觀察家》對此的最直觀感覺,則來自於與江建飛等同業的飯後閒談。

期間,一家企業問江,未來會用什麼資訊、信息系統來管理業務。江回答說,誼品要的系統是要能延伸到生產端的系統,目前,市面上沒有這樣的產品供應,所以,自己會來研發。

《商業觀察家》當時腦子裡想的是,這要是幾年前,江建飛能說出這樣的話嗎——“自己研發”。

在這一波“新零售”浪潮下,大量科技人才、資金,以及互聯網企業進入了線下零售業,社會資源的易得性大幅提升。

這可能會出現什麼結果?

當一些線下企業還在陷入概念之爭,探討線上線下差異之時。

真正的“殺手”卻可能已經出現,他出自“同類”。

文章出自公號商業觀察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