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陳永正著《詩注要義》出版暨簡介目錄

「新书」陈永正著《诗注要义》出版暨简介目录

「新书」陈永正著《诗注要义》出版暨简介目录

書名:《詩注要義》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內容簡介】

註釋,屬於學術基礎建設工作,實際上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它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識學問。

惟有通識,方有卓識。中國古典詩歌,眾體兼備、題材寬廣、寓意深刻、格調高雅,是世界文學發展史上的奇蹟。

然而,要真正準確讀懂古詩涵義,領悟古詩的意境,則必須從作者的生活經歷、寫作背景、創作意圖、語言風格、訓詁字詞、用典出處、前人註釋、版本考訂等等方面去綜合解讀與賞析。

因此,註釋古典詩歌,至少要具備古典文學、古典文獻學、歷史學等各學科知識的基礎與積累。

陳永正,中山大學教授,原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長期從事古典詩歌註釋、整理工作。

【目錄】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要義篇

知難章第一

道心章第二

釋意章第三

訓詁章第四

詩法章第五

用事章第六

引用章第七

考訂章第八

補正章第九

糾謬章第十

簡史篇

先秦章第一

漢代章第二

六朝、唐代章第三

宋代章第四

元、明章第五

清代章第六

詞注章第七

文獻註釋章第八

評論篇

圈點章第一

評論章第二

體式篇

編排章第一

箋註章第二

集註章第三

監賞章第四

今譯章第五

指瑕篇

賈島詩三家注校讀札記

韓偓詩二家注校讀札記

韋莊詩三家注校讀札記

《秦觀集編年校注》校讀札記

《陳寅恪詩箋釋》校讀札記

《樂章集校注》辨誤

《東坡詞箋註》補正

《山谷詞》校注商榷

《須溪詞》校注校讀札記

《水雲樓詩詞箋註》校讀札記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小引】

“聞過乃可賢”

——《詩注要義·指瑕篇》小引

“聞過輒喜”,談何容易!

學術作品對於作者來說就像自己生的孩子。

攻錯糾謬,就如同找人家兒女身上的缺點,能欣欣然接受的人不多。

“人家的兒女嘛!只要讚賞就可以了!”錢鍾書先生妙語解頤。

但誰都知道,長此以往,只能謬種流傳,談何學術進步。

雖說學術是公器,但誰又願意不顧人情,打破這些“潛規則”呢?

中山大學教授陳永正先生是名教授,是詩詞名家,又是全國書法協會原副主席,應該說是“場面上的人”。

而陳先生新著《詩注要義》中,攻錯糾謬所針對不啻數十家,書中第五篇更命名為《指瑕篇》,專門挑錯。

戴偉華先生序提到:“程千帆先生曾對見載於《全唐詩》的唐溫如詩進行品鑑,而陳先生則著文指出,所謂《全唐詩》中唐溫如實非唐人,而是元明之際的詩人,千帆先生甚為高興,並糾正己誤。”

這只是一個錯誤,如果十幾條、幾十條呢?會不會翻臉?

劉世南先生序說:“我平生篤信‘學術為天下公器’一語,所以凡見專著或論文,偶有不合,輒為指出。而海內之大,真能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的,惟有陳先生與白敦仁先生。”但是,自己能接受不一定別人也能接受。

陳永正先生《詩注要義》2017年11月出版以後,受到學界歡迎,其中“指瑕”的內容尤受關注。

為表對學術批評的鼓勵,為助良好學術風氣的形成,我們謹刊發《詩注要義·指瑕篇·小引》,並摘錄書中“指瑕”文字數例,以便讀者從中一窺陳永正先生批評精神之一斑。

《文心雕龍·指瑕》雲:“若夫註解為書,所以明正事理;然謬於研求,或率意而斷。《西京賦》稱‘中黃、育、獲’之疇,而薛綜謬注,謂之‘閹尹’,是不聞執雕虎之人也。又《周禮》井賦,舊有‘匹馬’,而應劭釋‘匹’,或量首數蹄,斯豈辯物之要哉!

原夫古之正名,車兩而馬疋,疋兩稱目,以並耦為用。蓋車貳佐乘,馬儷驂服,服乘不只,故名號必雙,名號一正,則雖單為疋矣。匹夫匹婦,亦配義矣。夫車馬小義,而歷代莫悟;辭賦近事,而千里致差;況鑽灼經典,能不謬哉!

夫辯言而數筌蹄,選勇而驅閹尹,失理太甚,故舉以為戒。丹青初炳而後渝,文章歲久而彌光。若能檃括於一朝,可以無慚於千載也。”

薛綜為三國吳人,其注東漢張衡《西京賦》之誤,不見於《文選》李善注中,當為李氏所不取。注詩之難,已於《知難章》詳言之。註釋中的錯誤是常有的,千慮一失,即使博學如李善也不可避免。

箴膏肓、起廢疾,指瑕之功亦大矣。馮應榴《蘇文忠詩舊注補訂》謂“自來註釋名家,俱不免於訾議”,文中指出舊注數百條失誤。

然而葉燮《原詩》又云:“俗儒欲炫其長以鳴於世,於片語隻字,輒攻瑕索疵,指為何出;稍不勝則又援前人以證。不知讀古人書,欲著作以垂後世,貴得古人大意;片語隻字稍不合,無害也。”這也是平情之論。只要不是硬傷,則不必過於計較。

指瑕糾謬,是文學評論的重要部分,也是學者應盡之責,非欲炫己以攻人。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糾謬,應出於公心,真誠善意,只對事實,不對個人,更不應藉此而洩私忿

。被批評的一方要懷感恩之心,感謝對方認真閱讀自己的著作,花時間去研究並寫出文章,更要感謝對方文章發表出來,自己可以有機會改正錯失。

註釋中的錯誤,白紙黑字,謬種流傳,誤己誤人,為害久遠。不要認為這有損個人面子,文過飾非,強作申辯;更不要以為批評者故意跟自己過不去,忿忿不平,告狀查究,以圖報復。

即使批評意見都是錯的,被批評者也應心存感激。對方這樣的做法,已證明自己著作的存在意義,無價值的書是不值得評論的。

從另一角度來看,即使認為批評錯了,也應理解其善意,並可作出商榷文章,心平氣和地討論,以事實說服對方,取得共識;切勿惡言相向,人身攻擊,既失學者風度,且亦自損形象。

當代學術批評缺失,公開出版的序言、書評中滿紙諛辭,匿名假名的網評卻穢語醜詆,而正常的批評文章及反駁文章卻難得平臺發表。應建立起健全的批評機制,以促進學術自由與繁榮。

本人長期從事古籍整理工作,出版過箋校、箋註、選注、今譯本二十餘種,每撰一書,完稿後總是惴惴不安,一再修改,有訂正十餘次者,自知還是不可避免會有錯謬。

本人所編注的《李商隱詩選》《黃庭堅詩選》《黃仲則詩選》《王國維詩詞全編箋校》等書出版後,胡守仁、劉世南先生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指出其中多處舛誤,當我讀到兩先生的批評文章後,感愧交併,前輩學者的學問識見,難以企及,立即致函申謝,全部接受批評意見,後來再版時即據以一一更正。

時蒙兩先生遙賜答札,許為忘年之交,胡先生並以長詩《古風一章酬答陳永正先生》寵贈嘉許,略雲:“其間竊亦有同異,形諸文字意非輕。”“誰知虛懷竟若谷,有從無違荷深情。”

多年後,我到南昌謁見劉先生,賦詩以呈,中有“益感匡我恩,廿載澤至骨”二句,並注云:“先生曾撰文刊餘《黃仲則詩選》註釋之誤。”劉先生和詩復有“智者千慮餘,虛懷驚若揭”之語,誨勉有加。

我與兩先生保持長期通信聯繫,二十餘年來,自覺受益匪淺。中青年學者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出版後,我發電子郵件與之商榷,指出書中數十處失誤。胡君親自到舍下致謝,屢囑正式成文投寄刊物發表。

後該書再版,亦據以一一更正,並在書中詳細說明緣由。聞過即喜,其謙沖之度,令人感佩,我與胡君亦自此結為忘年之友。

《論語·子張》:“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里仁》又云:“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江南文制,欲人彈射,知有病累,隨即改之。”周敦頤《通書·幸第八》亦云:“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必有恥乃可教,聞過乃可賢。”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札》也指出“‘改過’為儒學極重大一要目”。君子亦不能無過,自我省察,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注家之疵瑕疏誤,更是在所不免。本人讀書問學,數十年間,老輩的獎掖扶持,固是心懷感激,而於礱錯批評,更是銘志終生。

本篇所錄文字,皆摘自平日所閱書上的眉批,初無意發表,略為指出要點,自己明白即可;

即使已發表的幾篇文章,亦自眉批整理成文,以為對學者來說,一點即明,毋須過多考證,這種行文方式,似與當代流行的所謂學術規範或有不合,敬祈讀者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