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的那些長城

山西忻州的那些長城

雁門關

長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歷史文物,是中華民族的地理和文化標識。國家文物局公佈的各省長城認定中位於山西省的長城資源共計5017處,其中牆體828 段,總長1412.88公里,關堡364座,單體建築3798處,相關遺存27處,涉及戰國、漢(秦漢)、北魏、東魏、北齊、隋、五代、明等時代。忻州作為山西省長城分佈最大的區域,資源眾多,縱橫交錯,堪稱長城的迷宮。據記載,14個縣(市、區)中13個就有長城,只有定襄未發現。忻州長城修築歷史悠久,包括戰國、秦、漢、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宋、明諸朝代和時期,總長度1000多公里。

忻州長城有“四項第一”“七項唯一”“八項之最”,雁門關是萬里長城第一關,偏關老營堡堪稱中華長城第一堡,岢嵐宋長城是全國唯一發現的宋代長城,寧武關是明長城段唯一的水關,原平軒崗鎮四十畝地的火燒長城是我國迄今唯一發現的火燒長城,偏關縣老牛灣是全國最雄壯的長城黃河握手處,偏關境內的丫角山是內長城與外長城的交匯點,平型關是中國現代戰爭中最有名的關口……忻州長城作為山西省文物保護的重點區域,在中國長城歷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忻府區長城

忻府區長城的修築年代是在北齊時期。在忻府區陽坡鄉解家莊和窯寬村之間,橫跨溝谷有一段石砌牆體,是為了守護雲中河谷的,是北齊長城忻府區的殘段,現在殘存只有40多米長,高6米,頂寬11米。河谷為東西走向,牆體呈南北走向,坐落於河谷的南側。忻府區這段長城的修築是就地取材,用當地河谷中的花崗岩頁岩條石所築,石塊高20—30 釐米不等,長30—80釐米,牆體中填有夯土。

靜樂長城

靜樂縣歷來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應偏關、東援雁門”的戰略地位,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境內長城按朝代可分為戰國長城、東魏長城、北齊長城、隋長城、宋長城、明長城等。境內最早的長城,可以追溯到戰國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據記載,靜樂境內有烽火臺33 座、堡寨13座,關隘7座。現存軍事城池趙王城遺址。此外,靜樂一帶漢時羊腸倉、隋時三堆城也都是軍事重鎮。

岢嵐長城

山西忻州的那些長城

岢嵐宋長城

岢嵐縣現存長城牆體59段,全長57公里,牆體有石砌、土夯、山險、河險等4類。長城牆體上現存關6座,馬面9座,徵集到重要文物“隋開皇十九年修築長城”碣石1 通。曾在北齊、隋朝、宋朝修築長城,宋代長城僅築於岢嵐一縣,岢嵐宋長城作為地方性的建築防禦工程,成為全國唯一。

保德長城

保德縣位於晉西北,地理位置險要,有史以來就是邊防要塞。據分析,早在戰國時期就築過長城。據記載,北齊長城從興縣黃河畔上起,沿山脊向東,在保德轉彎,到偏橋一帶,然後南折,到魏家灘,再向東,進入岢嵐境內。雖然保德境內的北齊長城只有文字記載沒有找到牆體,但是,到了明代,保德境內的長城防禦建築同樣存在,其中最多的是烽火臺。

河曲長城

河曲縣自古號稱“陝東重鎮”“晉右嚴疆”,境內明長城54.83公里,以烽燧,長城邊,城堡點、線、面共同構成長城堅固的防禦體系。河曲長城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九邊重鎮之一,歷來處於防禦韃靼、瓦剌的第一線。河曲長城位於黃河東岸的山崖和河谷平緩地帶,主要在明成化年間修築,有屹立在黃河岸邊懸崖之上的墩臺,有建在黃河谷地的長城邊,沿線設邊口,多數建置於臨近村莊,並以村名而名之。

偏關長城

山西忻州的那些長城

偏關寺溝黃河邊

偏關縣號稱中國長城博物館,以長城裡程長、類型多、跨越年代久而享譽海內外。從長度說,全境現有長城約500公里,居全國第二位;從年代說,縱跨趙、秦、北魏、明四個朝代,全國罕見;從密度說,分為大邊、二邊、三邊、四邊、內邊、黃河邊六道,處處相關,步步設防;從類型說,包括石砌長城、磚包長城、土夯長城、山險長城四種類型,類型之多全國罕見;從景觀說,偏關老牛灣是長城和黃河交匯處、丫角山是內外長城結合點,黃河岸邊寺溝長城更是中國長城的精華段落。

神池長城

神池縣境內的長城據歷史文獻記載和專家認定,有北齊、宋、遼、明諸朝。境內的北齊長城現存明顯的有四處,坐落在明長城外側,以位於神池縣城南5公里處的壩堰梁段長城為代表,在境內有少量遺蹟,長城城牆建築多就地取材。境內明長城以野豬口長城為代表,亦稱“邊牆”,為明內長城遺址,劃為龍元段、項家溝段、丁莊窩段、鷂子溝段、南寨段、野豬口段六大段。

五寨長城

五寨縣境內現存長城(邊牆)共有三段:大窪山長城、黃草梁長城、荷葉坪長城。大窪山長城位於五寨縣城南1公里的大窪山上,僅存1.4公里,長城起於大窪山山頂,順山的北坡而下止於山腳,大體呈南北走向;黃草梁長城東接寧武,西連荷葉坪,目前殘存4.2公里;荷葉坪長城東連黃草梁長城,西接岢嵐境內長城,全長4.6公里。

寧武長城

山西忻州的那些長城

寧武長城

寧武縣歷史上以關口雄固、軍事重鎮、邊塞文化著稱,境內現存有兩條長城遺蹟。第一條為早期長城,即東魏肆州長城,遺址起自餘莊鄉的榆樹坪村,全長約18公里,呈東西走向;另一條為明代在前代長城的基礎上連貫統一、增高加固、包磚、增強功能而完成的內長城(還有靠北的外長城,為兩重防禦長城),橫貫縣城北部的陽方口、薛家窪、盤道梁一帶,境內有40公里長的遺址。

原平長城

山西忻州的那些長城

原平長城

原平市境內長城主要為東魏長城和明長城。東魏長城建於東魏武定元年(543),境內全長39.5公里,主要段落遺址有:北梁村至四十畝村段、大立石村至南土妥村段、黑峪村段長城遺址。明長城為張其溝明長城遺址,遺址長5公里,邊牆底部全部由長長的條石砌築,顯示出穩固、結實、壯觀的氣勢。

代縣長城

山西忻州的那些長城

代縣白草口長城

代縣歷來是金戈鐵馬、縱橫馳騁的戰略要地。代縣境內長城,沿代縣與朔州界紫金山西行約4公里,其中,雁門關長城成為萬里長城上最重要的長城段之一。長城外砌城磚,內築夯土,高8—10米,上闊4米,上有戍堡、敵樓,下有暗門。2009 年以來,代縣修復了雁門關天險門、地利門、甕城門,復建了寧邊樓和明月樓,築起了關城長城和敵樓。

繁峙長城

山西忻州的那些長城

繁峙韓莊長城

繁峙縣北臨雁同,西近雁門,自古為兵家用武之地。歷史上繁峙長城由兩部分組成:北口長城和山脊長城。現存長城北起團城口經西跑池、平型關、橋兒溝、韓莊到茨溝營止,全長35公里。境內主要關隘有平型關關城、平型嶺口堡、團城子堡和茨溝營。

五臺長城

山西忻州的那些長城

五臺龍泉關長城

五臺縣長城主要是龍泉關長城,當地亦稱長城嶺長城。始建於北魏、北齊時期,長城皆為石砌,關城城墩南北長47米,東西寬16.5米,高大券洞相通,關口的城門下部為巨大的石條壘基,地上共有6層,氣勢雄偉,氣派非凡。長城嶺長城為南北走向,關門與長城牆體南北向相接,門券兩側向南北延伸的牆體同樣由石條作基。石基上面由不規則的亂石塊壘砌,縱橫交錯,頗有現代氣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方誌山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致謝!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