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將「艾」進行到底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如果您還在“空調西瓜WIFI,睡一天算一天”的生活中樂此不彼。

三伏灸—將“艾”進行到底

↓↓↓

醒醒吧!如果錯過了春天養生,

您可千萬別再錯過三伏了!

三伏天養生要把握三個原則: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補三伏。然後再加上適當的體育鍛煉。

今天,我們就主要講講冬病夏治的重要性!

什麼是冬病?

冬病就是在冬季易發作、常發作的疾病或不適感,多因內虛外寒導致。包括一些由於陽氣不足,正氣虧虛、虛寒型疼痛和一切免疫功能低下類疾病或者冬季易發作的疾病。冬病主要有肺類疾病、骨科疾病、脾胃類疾病等。

為什麼冬病要夏治?

冬病夏治源於《黃帝內經》提出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如《內經》所述,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人體的陽氣和自然界的陽氣相符,生於春,旺於夏,收於秋,而藏於冬。

冬病患者體質偏虛寒,再加上冬天環境寒冰一片,兩寒夾擊,便毫無解凍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裡晾衣服,是很困難的。

三伏灸—將“艾”進行到底

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也是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三伏時節人體經脈氣血運行充盈,毛孔張開。此時治療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熱治寒,鼓舞陽氣,驅散體內寒氣,調整陰陽,從而達到減少冬季發病頻率或徹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所以,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黃金時間。

三伏天艾灸,排出一身邪氣

三伏天“風、寒、暑、溼、燥、火”六邪旺盛混雜。寒為萬病之源,溼是萬病之母,風是萬病之首,火邪和暑邪極易耗氣傷津,使人正氣不足而引發各種虛症。

三伏灸—將“艾”進行到底

虛則補之,運用三伏天,在陽氣最旺的夏季艾灸,用艾火的純陽,對經絡腧穴溫熱刺激,令陽氣滲入穴位經絡,使全身氣血充盈,直達病所,標本兼治,為身體溫經散寒、補虛助陽,鼓舞陽氣,平衡陰陽,祛除一切寒溼,打通經絡。

中醫講:“血遇熱則行,經遇熱則通,寒遇熱則溫,溼遇熱則散,風遇熱則出,火遇熱則解,痰遇熱則化,虛遇熱則壯。”

艾灸的熱力不同與其他任何物體散發的熱力,與人體的元氣之熱力相親近,溫暖,舒暢、通透…

所以說,三伏天艾灸有如神助,此時不艾灸,更待何時?

 

2018年三伏天時間表

伏前(解毒):6月25日-7月16日

初伏(驅寒):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清養):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化瘀):8月16日-8月25日

伏後(固本):8月26日-9月02日

三伏天艾灸的好處

溫腎壯陽、元氣充足

驅寒除溼、溫通經絡

扶陽補正、回陽救逆

三伏灸調理亞健康、疾病與美顏問題

婦科問題

痛經、月經不調、婦科炎症、子宮肌瘤、不孕不育、小葉增生、產後腰痛等。

骨關節問題

肩周炎、頸椎病、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滑膜炎等。

胃腸問題

胃寒、胃痛、胃炎、腸炎腹瀉、結腸炎、腹部涼、怕冷等。

呼吸系統問題

咽炎、氣管炎、哮喘、鼻炎、鼻息肉、鼻竇炎等。

體質弱問題

面色晦暗、體弱怕冷、失眠多夢、挑食、經常感冒等

面部美顏問題

膚色晦暗、發黃、色斑、黃褐斑、長痘等。

三伏天艾灸注意事項

艾灸時房間內不可通風或開空調。

過飽不宜艾灸,最好飯後1小時後開始灸。

艾灸時保持心情平和,多喝溫開水,便於排毒。

艾灸時如出汗較多,則是寒溼外排的現象。

艾灸後毛孔舒張,在半小時不宜碰冷水,以免受涼。

艾灸後,最好隔幾小時後再洗澡。

灸完後,如出現疲勞乏力、精神不濟,屬正常現象。此時身體在進行休整,可稍事休息,不必勞累。

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趕緊艾灸起來,為身體補陽氣,扶正氣,輕輕鬆鬆養出好身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