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孝順父母嗎

沒學習傳統文化以前,我對於“孝道”的理解僅限於給父母一點錢財,或者是買一些他們愛吃的,或者是陪他們旅遊,讓他們開心.....而這些只是“小孝”很淺薄的一層,還有中孝、大孝和至孝,即”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越深入的學習,才晃然大悟原來自己不是一個真正懂得去孝順父母的人!

顏光衷先生說:“天下哪有真正不孝的人,雖有不孝的人,若稱讚他孝順,他就很歡喜;如果說他不孝,他就會很生氣覺得慚愧。並在別人面前,還假裝很愛惜名節,不敢像私下那樣放縱,這也是他的良知還未完全泯滅;因此只要擴充這個良知,便是大孝生起的根苗。只是那心被汙染的習氣,不能自己化解,所以依舊是不孝。果能將此理再分析清楚,父親則知道如何教導子女,子女則知道如何剋制習氣;就像攻賊一樣,已知賊窟所在,則平定賊患指日可待。”

你“會”孝順父母嗎

養成小不孝的原因有四種:

第一是驕寵:父母過度憐憫寵愛孩子,經常隨順適應他的個性,突然不順他意,他便不堪忍受。經常讓他佔便宜,任隨他過著安逸享樂的日子,如果教他操勞家務奉養父母,他便不習慣了。在別人面前說話,孩子稍有過失,父親便不忍心讓孩子出醜,而孩子竟敢冒犯父親。父親讚譽孩子的文學品行才藝能力,惟恐不在自己之上,而孩子卻總希望父親的成就在我之下。積下這些驕縱習氣,在別人面前無法展現身手,卻唯獨在父母面前可以展現出來,於是就以為老成之人沒有見識。

你“會”孝順父母嗎

第二是習慣:孩子的語言粗鄙慣了,便敢衝撞父母;動作簡陋隨便慣了,便敢驕縱任意妄為;父母平時分給過多的美食而唯恐太少慣了,孩子於是就不記得父母把美食留給他吃的恩德;父母平時抱病還強起任勞任苦慣了,孩子於是就不再關心父母的身體狀況。

你“會”孝順父母嗎

第三是樂縱:孩子見到同輩就非常熱忱;面對父母卻很冷淡。進入自己房間,就露出千般趣態;面對雙親時,就像講不出話來,甚至敢明白表示,父子兄弟俗不可耐,不喜歡和他們見面。則他心中怎麼會生起孝悌的觀念呢?

你“會”孝順父母嗎

第四是忘恩記怨:俗話講:“恩習久則愈忘,怨習久則愈積”(常接受他人恩惠,久了就會愈易忘記;但心中常起怨恨,久了就會愈積愈深)。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招待他人吃一餐飯的恩德,別人容易記在心裡;若是習慣久了,吃飽喝足反而會嫌棄怨恨。偶而接受他人一次的佈施會感恩;若常接受他人接濟,則多寡的分別心反而就會生出來。偶而一次的見面,令人倍感親切;多日經常的相處,則互相猜疑反而更為嚴重。更何況父母兄弟自出生後,相聚一起已很習慣,認為相親相愛本就平常,有時會發生因關心我而受我排斥的事;以為父母的訓誡啟發羅唆而不聽,有時會發生因讚譽我而被我厭棄的現象;以為父母極盡勞苦庇護我,盡力賺錢養育我,是很平常的事,有時會因父母太過強力干預我的事,而被我瞋怒的狀況。對於眼前的大恩大德,一點也不在意;何況還能推及懷胎十月的養育辛勞,嬰兒時期的哺乳勞苦,以及為了照顧我這病弱的身體而時時擔心受怕的痛苦嗎?

你“會”孝順父母嗎

以上所說的幾種現象,都是因為缺乏人性的教育,缺乏孝道的教育,變成了我們習慣上的常情;然而這不是說我們就已沒有真性良心,只因積習太久,不知這是錯誤。所以應要急急喚醒、早早克治、時時思量。不要以為父母心中仁慈,就可自我寬恕;不要以為世道人情已很衰薄,我卻還比別人強。要時時提醒自己,小不孝慢慢積累,就會變成大不孝,怎能不引以為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