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非洲人做生意原來是這樣的

非洲是全球七大洲中面積僅次於亞洲的第二大洲 陸地面積達到302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20.4%。非洲是世界古人類和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記載,它又是黑人額的故鄉,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都是黑人,因此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被稱為“黑非洲”。而通常所說的非洲人指的就是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格羅人種非洲居民。

早期非洲人做生意原來是這樣的

在古代,黑非洲有個加納王國,以盛產黃金而聞名於世,有“黃金海岸”之稱。為了賺取高額利潤,很多阿拉伯商人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爬山涉水,穿越茫茫的撒哈拉沙漠,運來食鹽、織物、雜貨、貝殼(加納用作貨幣)去換取加納的黃金、鑽石、象牙等。

11世紀的時候,有個叫貝克利的摩納加學者對加納這個盛產黃金國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去探訪一番,恰好他有位朋友是往來於亞洲之間的生意人,正要到加納去跑一趟生意,貝克於是就隨同朋友的商隊一起出發了。

走進橫貫非洲大陸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一望無垠。看不到一株植物和那怕是一點綠色的東西,只有渴死的人、駱駝的堆堆白骨,令人不寒而慄。貝克利朋友的商隊有很多駱駝,除了運載貨物之外,還馱著大量盛滿清水的皮囊。

早期非洲人做生意原來是這樣的

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跋涉,一天早上,朋友指著前方一片黑影對貝克利說:“看,奧達格斯特到了!”朋友對貝克利解釋,奧達格斯特是黃金之國加納的一個邊境城市,同時也其北方的門戶,由於加納王國控制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地區,壟斷了西非的黃金交易。因此,所有來此做生意的阿拉伯商人都要經過這個地方,繳納進口貨物的稅款。看到奧達格斯特,商隊裡所有阿拉伯人都歡呼起來:終於走出了撒哈拉大沙漠!

來到城門口,貝克利看到很多商隊正在排隊進城。城門口是加納的稅務官,負責徵收進入加納的貨物稅款。按照規定,商隊運進去一馱(一頭駱駝所馱的貨物)食鹽或其他貨物,要徵收1個金幣第納爾的稅,運出一馱食鹽則要徵收2個金幣,一馱銅要徵收5個金幣,一馱雜物就要徵收10個金幣。輪到貝克利朋友的商隊繳納稅款了,只見稅務官仔細檢查了他們的所攜帶的貨物,按規定徵收了金幣後就放他們進城。

早期非洲人做生意原來是這樣的

貨物交易場所不在奧達格斯特,而是在加納首都昆比(今馬裡共和國首都巴馬科以北),因此商隊稍事休息後,繼續向昆比出發。貝克利心情輕鬆地騎在駱駝上,一路觀賞著加納的風土人情。在通往昆比的大路兩旁,有很多村莊,村莊裡蓋著一座座圓形的草房子。當地黑人男的不留鬍子,女人不留頭髮,他們都在各自忙活著,有河的地方都有很多黑人在淘金。通過朋友的介紹,貝克利才知道原來在加納,從山裡開採出來的大塊黃金都歸國王所有,平民百姓只能得到從砂石裡淘取的少量黃金。國王擁有著數不清的黃金,國王的寶座是一塊重達15公斤的天然金塊,甚至國王的栓馬石都是整塊的黃金。

幾天後,商隊終於抵達了昆比。昆比有3萬多的人口,是一座大城市,有寬闊的街道、高大的建築,還有清真寺。朋友告訴貝克利,昆比原來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穆斯林區,由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及來此做生意的阿拉伯人居住,內有12座清真寺;另一部分是國王的居住區,由高大豪華的宮殿和一些圓形的官邸組成,周圍有城牆,城外有叢林,外人不得擅入。

早期非洲人做生意原來是這樣的

忽然,貝克利聽到一陣歡快的鼓聲,街上行人紛紛站在路邊,興奮的望著鼓聲傳來的方向。“是國王巡遊!”朋友一邊接著貝克利往邊上站,一邊對他說道。

只見兩排雄赴赴氣昂昂的士兵手持長矛在前面開路,命令閒雜人等迴避。國王騎著高頭大馬,頭上戴著一頂高大的黃金王冠,脖子上戴著金項鍊,手上帶著金鐲子,身上的衣服更是鑲滿了金燦燦的黃金。貝克利觀察到,連馬鞍都是純金的。連衛兵手中的盾牌、寶劍都鑲嵌有黃金,果真是黃金之國啊!

第二天一大早,貝克利就跟隨朋友來到交易市場。所謂市場只是一大片空地,商人們把帶來的食鹽、織物、貝殼等物品分門別類擺放在地上,然後離開。不一會兒就會有當地人帶著黃金走過來,看到有自己需要的貨物,就在該貨物的邊上就放下自己認為合適的黃金數量,然後也離去。這時阿拉伯商人會回到自己的貨攤前,如果覺得黃金數量合適,就收取金子離去;如果覺得不滿意,就退回去。想買貨物的人則再走過來,如果看到自己留下的黃金被收走了,就表示生意成交,可以把貨物帶走。如果金子還在,就表示賣主嫌出價太低,要求加價,這時買主可以選擇繼續加錢或者放棄購買。阿拉伯人把這種交易方式稱為“啞巴交易”。

早期非洲人做生意原來是這樣的

貝克利的朋友對這次交易非常滿意,一次成交。過了幾天,他們購買了當地的象牙等物品後,就啟程回國了。回到國內的貝克利根據自己在黃金之國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本《非洲見聞》的書,就成了人們對非洲古代文明瞭解的早期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