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回味《活著》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

再次回味《活著》

初讀《活著》是在高二,17歲的我就像是看故事一樣在兩天之內不眠不休的看完這本小說。當時看到福貴這個人物,就是感覺這個人做人做事怎麼會這麼混賬?讀到最後也不禁認為他活該孤獨終老。

彼時20歲的我已然實習,進入工作狀態,再讀《活著》時恍然仔細的看除了福貴以外的三個人物。

一個對他不離不棄的妻子。

“只要你以後不賭了就好。”“家珍脫掉了旗袍,也和我一樣穿上粗布衣服,她整天累的喘不過氣來,還總是笑盈盈的。”家珍是城裡米行老闆的女兒,在此之前從未受過苦。當福貴把家產都輸出去的時候,他的丈人過來接走了身懷六甲的家珍。然而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斷絕關係,當家珍在城裡養完胎,生了有慶後,便又帶著有慶回到了鄉下和福貴一起同甘共苦。

一個願意相信他的母親。

“家珍什麼也不說,就是淚汪汪的看著我,我就知道娘到什麼地方去了。我站在門口腦袋一垂,眼淚便刷刷的流了出來。我娘臨死前一遍一遍對家珍說:’福貴是不會去賭的‘“家珍去城裡打聽過不知多少次,但沒人會告訴她福貴是被抓去當了壯丁。福貴就這樣消失了兩個多月,了無音訊,對於他的消失有著無數的可能性,但他的母親始終選擇了相信她的兒子,相信兒子既然說過的話就不會再失信於他們,正是應了一句俗語“知子莫如此”。

一個對他的人生有著啟示意義的朋友——老全

“老子大小也打過幾十次仗了,每次我都對自己說:老子死也要活著。子彈從我身上什麼地方都擦過,就是沒傷著我。春生,只要想著自己不死,就死不了。”這是老全在亂世中經歷了槍林彈雨後自己對活著的理解。即使再苦再難也要想著活下去,為活著而活著。

福貴萬幸逃離了戰爭地,回到了熟悉的茅草屋,當他和孩子們一起擠在能聽到風吹動屋頂的茅草屋裡時,他的心裡格外的踏實和暖和。或許這就是此刻他堅持活下來的意義,很多時候,眼淚是人們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當福貴再次看到家人時,也禁不住的落了淚。

在後來的悲苦人生中,福貴送走了自己的母親、乖巧懂事的女兒鳳霞、對他不離不棄的家珍;最後又相繼送走自己憨厚老實的女婿二喜、苦命的兒子有慶和外孫苦根。

當這一系列的痛苦折磨著福貴時,福貴沒有選擇一死了之,而是選擇轉移自己的情感到需要自己牽掛的家人身上,選擇堅強的為他牽掛著的人活著。

當家人都一個個離他而去以後,他只能把最後的情感寄託在老黃牛身上。

福貴只是亂世中的一個人物縮影,在福貴這個人物下還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的人物和福貴一樣。他的一生經歷過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挫折,從富有到貧窮的生活轉換、被拉去當壯丁、“大躍進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給他們帶來無限的痛苦。

在這本小說裡餘華用著最樸實的文字為我們呈現了福貴一生的大起大落,餘華的筆觸雖簡單卻又強烈而淒冷,他的現實主義寫法血淋淋的向讀者展現了二十世紀的戰亂中人的悽苦生活,帶著批判主義詮釋了“活著”的意義。

似乎17歲時只能算作看了這本書,20歲時才真正意義上去讀了這本書,能夠看到作者在人物背後所想展現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