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一次提高知名度的成功營銷案例

我相信大家對孔融讓梨的故事都很熟悉。

故事是這樣的: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孔融讓梨:一次提高知名度的成功營銷案例

孔融讓梨的故事

原文在《後漢書·孔融傳》中,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這個故事後來被《三字經》所引用,“融四歲,能讓梨”這幾句話成為千百年來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必須讀背的字句,直到今天我們的兒童教育中還常常拿這個故事來教育孩子。

但是你分析過這個故事深層的背景麼?

孔融生活在東漢末年,在明清時期,國家有完善的科舉制度,只要苦讀詩書,到時候下場考個狀元、進士,朝廷自然會給個官做。在漢朝,官員的選拔則是“徵辟制”,即或者皇帝直接徵召、或者州郡官員、王公貴族推薦平民做官。漢朝很多有名的大臣,比如董仲舒、司馬相如、東方朔等都是以這種方式成為朝廷官員的。

孔融讓梨:一次提高知名度的成功營銷案例

對於漢朝人而言,如果不是貴族而想做官,只有通過“徵辟”這個途徑了

當然,芸芸眾生多如牛毛,皇帝和貴族、高官如何選擇徵召誰、推薦誰呢?自然就是看名聲。一個人名聲越大,被徵召和推薦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當時有志於當官的文人就開始通過各種手段來刷名聲、求關注,以便於皇帝和貴族高官注意到自己,使自己有一天能夠進入官吏的行列。

為了刷名聲,文人們想出了很多辦法。

第一種辦法是求名士關注和推薦。當時的名士就好比今天頭條號的大V,一旦被關注推薦,立刻就能名聲鵲起。當時的名士許劭與其從兄許靖,對人物的評價就極其有名,他們常在每月的初一,發表對當時人物的品評,故稱“月旦評”。任何人物一旦獲得他們的好評,就能立刻名揚天下。比如曹操,只因為許劭評價了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不僅很快揚名天下,而且在還被後人廣為流傳。

孔融讓梨:一次提高知名度的成功營銷案例

名士一句“治世英雄、亂世梟雄”的評語讓年輕的曹操立刻名滿天下

第二種辦法就是混名士圈。通過參加各種名士活動,包括辯論、清談、講學,還有拜師、交友、聯姻等等成為名士圈的一員,也很容易在這個圈子裡名聲鵲起,從而獲得被推薦為官的機會。比如劉備與同宗劉德然、遼西人公孫瓚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盧植為師學習。盧植就是當時的名士和高官,劉備、公孫瓚通過拜師這種行為就很容易混入了當時的名士圈子。魯肅則是通過和周瑜交友,兩人都在東吳名士圈裡很有名。諸葛亮則通過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關係進入了荊州名士圈。

孔融讓梨:一次提高知名度的成功營銷案例

年輕的諸葛亮,也需要混入荊州名士圈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第三種辦法則是想辦法通過各種抖機靈增加自己的知名度。比如有些人裝隱士獲取關注從而當上了官(南山捷徑),有些人奇裝異服,有些人故作驚人大話,還有些人從他們小時候,其家族就開始對其進行營銷。比如東吳諸葛恪,小時候歲父親諸葛瑾參加孫權的宴會,孫權讓人把一頭驢牽至庭院,驢脖子上掛著寫有“諸葛子瑜”的牌子以諷刺諸葛瑾臉長,。少年諸葛恪看到這樣的惡作劇,就上前在“諸葛子瑜”牌子下添寫兩個字“之驢”,變成了“諸葛子瑜之驢”。從而坐實了神童之名。

孔融讓梨:一次提高知名度的成功營銷案例

諸葛恪得驢的故事,讓少年諸葛恪立刻名滿天下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也是如此。

孔融的家世背景很不簡單,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父親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少年時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讚許(注意出來一個名士

。孔融家族肯定認為名士的讚許還不夠保險,於是將孔融讓梨的故事進行宣傳,也坐實了孔融神童的名聲。此外還有孔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都一次次肯定孔融神童的名聲。

孔融讓梨:一次提高知名度的成功營銷案例

孔融像

孔融讓梨的故事未必是假,相信我們普通的孩子在生活中也會有這樣有趣、有愛心的故事,但我們普通人不掌握輿論影響力,所以只有父母家長自己知道。而孔融家族本身就是名士圈的人,他們對自己孩子這些故事的刻意、不刻意的宣傳,就造就了他們孩子“神童”的美譽,在孩子還沒有成人之前,就已經有了諾大的名聲,真是一個巨大的成功營銷案例。

可以說像孔融這樣的人,相對於同齡人來說,真是“贏在人生起跑線”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