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碑林

什麼是碑林

【作為開場白】

最近,西安碑林的《開成石經》搬遷問題牽動了全國尤其是西安人的神經。搬還是不搬,官方和民間各有各的考慮。有的人認為搬遷利於保護和技術升級,更利於碑林北擴發展。有的人則認為《開成石經》已經原地不動九百多年,早已成為西安的重要地理座標、遺址標誌,一旦搬遷將精神不再,到時後悔莫及。再加上搬遷過程會造成碑石損壞,得不償失。

為什麼在作為網紅城市的西安,碑林從未真正火起來?只有當它面臨重要抉擇之際,才以這樣一種瘋狂吐槽的方式走入大眾視野。究竟哪裡出了問題?作為人民的一份子,我們有沒有資格參與這項決策?我想,我們有的。作為非專業的社會公眾,有沒有能力去參與?不知。

要回答這樣的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碑?什麼是碑林?碑林經歷了怎樣的成長曆程,為什麼能存續到現在?碑林裡有什麼內容,它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大?除了碑,碑林除了石碑還有什麼?碑林背後到底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對我們現在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對將來又將產生什麼影響?

清楚這些之後,再討論碑林何去何從,我想,我們就不會是盲目跟風的憤青,而是有一個科學的判斷了。

現在,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去尋找心中的答案。

漢字如何能流傳幾千年不廢?

自從傳說中的倉頡造出了漢字,我們的先祖就想盡辦法讓它保存下來。

他們把字刻在石壁上

什麼是碑林

▲袞雪二字取材於中國《漢魏十三品》書法佳作,是目前唯一能見到的曹操手書真跡。

刻在龜甲獸骨上

什麼是碑林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

刻在石鼓上

什麼是碑林

▲石鼓文,秦文公時期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刻在青銅器上

什麼是碑林

▲散氏盤,又稱夨人盤,西周晚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清乾隆年間出土於陝西鳳翔(今寶雞市鳳翔縣),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有了筆之後,寫在竹片上

什麼是碑林

▲睡虎地秦簡,又稱雲夢秦簡,內文為墨書秦隸,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

寫在絲帛上

什麼是碑林

▲帛書《老子》,1973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內容與流傳至今的文本有不同。

寫在紙上

什麼是碑林

《因明入正理論後疏》是敦煌因明寫卷中分量最重,篇幅最長而且保存較為完整的。此寫卷由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於20世紀初從敦煌收走,現藏於巴黎國立圖書館。

字越來越多,催生了專門從事寫字的職業:書吏。

他們把字從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寫到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書法。

對古人尤其是讀書人而言,寫一手好字是一門基本功,字寫得越好,意味著發展的機會更大。為了提升這項技能,需要不停的練習,臨摹就成為不二法門。臨摹的對象,自然是前代和當代名家傳世的名作。

歷代書法作品很多,但隨著時間流逝,保存下來的很少,不是傳之後代,就是流入秘府,或是埋入地下,除非家傳或有權有勢之家不能一睹真顏。但是古人想到一種很好的辦法,讓普通人也能零距離接觸名家作品,那就是把書法作品經一些手法刻在石碑上,術語稱“勒石”。

什麼是碑?

《後漢書·竇憲傳》注:“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從廣泛的意義上說,凡是在石上銘刻都可稱之為碑。一般來說,碑可分為三類:墓碑、宮廟碑、歌功頌德碑。

墓碑,也叫神道碑。通常立於墓前,記述墓主人的基本信息和功績。我們通常說的墓誌銘是南北朝時為應對政府禁碑之後出現的一種縮小版的碑,埋藏於地下的,平放、上面刻字,主要記載死者的籍貫、生平事蹟,並附有銘。

什麼是碑林

▲夫人元洛神墓誌,北魏文物,現藏西安碑林。(楊博攝)

宮廟碑。多在宮殿、廟宇、祠堂樹立,多為先賢、聖人、祖先、神祇等立。

什麼是碑林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宋代重刻,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歌功頌德碑。多記載重大事件、重大功勞等,由地方官員或書法家撰書,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什麼是碑林

▲《加聖號詔碑》,上部為元朝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的聖旨,下部為陝西地方官所作的跋。(楊博攝)

石質的官修書。漢武帝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經典成為讀書人主要學習對象。在印刷術極不發達的年代,所有的書本都靠手工傳抄,容易出現錯誤和脫漏的情況。為避免這一問題,古人往往將典籍刻於石上,作為正本,防止錯漏。

中國歷史上曾有幾次著名的刻經行動。一次是東漢熹平年間,由大書法家蔡邕奉漢靈帝之命,親自審定並手書《周易》、《尚書》、《魯詩》等七種經典,刻成後立於洛陽太學,稱為“熹平石經”。一次是曹魏正始年間,用古文、篆體、隸書將《尚書》和《春秋》二經刻於洛陽,稱為《三體石經》。第三次就是唐文宗所刻《開成石經》。

什麼是碑林

什麼是碑林

▲《開成石經》刻成於唐文宗開成二年(697年),歷時4年完成,石經內容涵蓋《周易》、《詩經》、《春秋三傳》等十二種經典《五經文字》及《九經字樣》,計114石,228面,共六十五萬餘字。每一經篇標題為隸書,經文為正書,刻字端正清晰,按經篇次序銜接,卷首篇題俱在其中,一石銜接一石,不易凌亂。(楊博攝)

其實,在唐文宗之前,有一位皇帝也組織過刻經行動,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當年,李氏入主大唐已過百年,李隆基的高祖李淵、曾祖李世民、祖父李治、父親李旦早已作古,他們既經歷了搶楊家親戚的飯碗,也經歷了玄武門下的刀光血影,李隆基的祖母武則天更是改天換地,父親和伯父幾起幾落,包括李隆基自己都將殺人的刀伸向自己的伯母、表姐妹和親姑姑,根本無孝悌可言。直到自己登基以後,愈發覺得有必要引導一下國家核心價值觀,“孝”的重要性凸顯。李隆基選定了《孝經》,他親自作序、註解並書寫,太子李亨篆額,宰相李林甫、國子監祭酒李奇古主持,完成了《石臺孝經》。

什麼是碑林

▲《石臺孝經》原石由四塊黑色細石合成,長方柱體,四面刻字,高620釐米,寬120釐米。碑冠、碑身、碑座,共用35塊巨石組合。碑頂雕刻著靈芝雲紋簇擁的雙層花冠和神龍,碑座上線刻雙獅和卷草紋飾的三層石臺壘起,顯得莊重魁偉,所以被稱為《石臺孝經》。(楊博攝)

《開成石經》和《石臺孝經》是碑林的源頭,沒有這兩部經,就沒有碑林。

碑林是如何成長的?

如果把碑林比作一個人,那麼他就是生於皇家,長於荒野的一個不幸的棄兒。

《石臺孝經》和《開成石經》刻好後都立於長安城內務本坊國子監內,受讀書人瞻仰。然而好景不長,從天堂到地獄,只需要一個屠夫即可。

話說唐朝末期,原本是黃巢手下一個隊長的朱溫一叛黃巢,二叛唐朝,為了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下令將唐朝國都從長安遷至洛陽。為此,他強令長安百姓按戶籍遷徙,長安城內所有的宮殿、房屋都被拆毀,木料全部順著渭河漂流至洛陽,再行興建。

長安成為廢都。當時,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為了方便防守,將長安城縮建,在已廢皇城的基礎上修建城牆,致使原來放置於城內國子監的《開成石經》委棄郊外,任雜草叢生。而《石臺孝經》則被韓建移至城內太學。五代時期,劉鄩鎮守長安,他接受尹玉奇的建議,將114塊《開成石經》移至城內孔廟。

到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漕運使呂大中目睹石經存放之地實在惡劣,頓覺暴殄天物,深感有負於聖人教誨,故出動人力將全部石經遷移至孔廟北側,就是現在碑林所在地。同時移入的,還有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等人書法石碑。(另有一說,認為呂大中遷移碑林之地並非現址而在城西南,最終由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由虞策重建府學和孔廟而遷來現址。)

碑林和孔廟融為一體,成為孔廟的一部分,歷代曾有很多譭棄石碑或用來修牆鋪路的行為,但很少有人敢打孔廟中文物的主意。以後宋、金、元、明、清各朝,碑林雖屢遭人為和天災破壞,卻又屢次受到官方和民間的整修。

什麼是碑林

▲“孔廟”二字為清末劉暉所寫。(楊博攝)

乾隆年間,碑林遇到了呂大中之後又一大貴人,他就是畢沅。

畢沅是江蘇人,三十歲中一甲第一名進士,是一名學霸。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翰林院修撰,是讀書人最羨慕的工作之一。四十歲的時候任陝西按察使,隨後升布政使,半年後又升陝西巡撫,在陝約十二年。

什麼是碑林

▲畢沅像。

畢沅在陝西除了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外,還兼職做了文物旅遊局長,讓詩與遠方在他手中實現。畢沅喜歡四處考察,考察成果編著為《關中勝蹟圖志》(三十卷),對陝西七十七個縣的地理沿革、名山大川和文物古蹟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整理。他還重建了灞橋,修繕了西安城牆、司馬遷祠,安排專人守護帝陵,我們今天還能遊覽那麼多名勝古蹟,與畢沅有莫大關係。

畢沅整修碑林居功甚偉。

他一進陝西就去碑林考察,看到碑石伏倒在草叢中,房屋倒塌,完全不是心目中想象的樣子。畢沅是個實幹家,他立即安排人員進行施工,對原有和新收集到的碑石合理排列,並加上圍欄,防止遊客觸摸踐踏。歷史上第一次設立專門管理機構,歸巡撫衙門直轄(規格要比現在高多了)。為保護石刻,規定只有55塊碑可以拓印,而且冬季三個月內不準拓印石碑,其他季節拓印也要有數量限制。為保護石碑,保證拓片質量,指定專人從事拓印工作。拓片對外銷售,所得收入用於碑林保護。

在整修碑林的基礎上,畢沅還撰寫了《關中金石記》,對先秦至金元時期近八百塊碑進行了整理,內容相當齊備,對我們今天認識石碑仍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碑林的規模、格局定型於民國。

1928年,西北軍將領宋哲元為了附庸風雅,從其他地方搬來一些漢唐石碑,陳列在當時的省政府衙門裡,稱為“西安小碑林”。1948年,這些碑石中較重要的部分以及一些近代人寫的碑石被移至碑林。1935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經國民政府批准,撥款七萬元,著手進行西安碑林的整修工作。1936年,成立了整理西安碑林工程監修委員會,邀請邵力子等擔任監修委員和顧問。1938年,整個整修工程由梁思成設計完成。

什麼是碑林

▲梁思成

整個工程主要是對碑林的房屋全部進行翻建。修建了大門,辦公室、休息室、儲藏室和兩座碑亭。新建了今第六陳列室,在各個陳列室之間修建了走廊,將站立在《石臺孝經》兩側的唐碑分別安置在第二、三陳列室內。對《開成石經》中因地震斷裂的碑石進行了接補,依原樣進行排列。同樣由梁思成設計,將石經分段加鋼筋混凝土樑柱予以固定,防止傾斜倒伏。很多長期埋於地下的石碑在此次整修過程中也被發現。此次整修還增加了于右任捐贈的大量珍貴碑石。

建國以後,梁思成將《石臺孝經》的建築風格用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算是碑林給他的回饋了。

于右任是畢沅之後碑林遇到的又一位大貴人。

于右任是土生土長的陝西人,籍貫三原,距西安很近,他對西安有著非同一般的感情。1918年,于右任奉孫文之名回陝西策劃反軍閥活動,目睹毛賊遍地、文物散失嚴重的景象,痛心疾首。此後,他一邊革命,一邊根據畢沅所著《關中金石記》苦苦搜尋失散的碑石。1933年,于右任以4000銀元從一洛陽商人手中購得一塊三角形的東漢刻石,經考證為失散千年的《熹平石經》的一部分。1952年,按于右任的原意,石經被捐給碑林。

什麼是碑林

▲《熹平石經》殘片。(楊博攝)

他還前後二十年,耗費數十萬銀元從洛陽、安陽購買碑石四百餘方,其中有北魏的墓誌136方,于右任又特別從中選取七對夫婦墓誌,命名為“鴛鴦七志齋藏石”。他本人從這些墓誌的書法上汲取了很多營養,結合以前學習趙孟頫所習得的風格,創出自己獨樹一幟的“於體”。

1935年,為使這些珍貴的碑石不落入日寇手中,于右任委託楊虎城將軍將全部文物由北京運回西安,無償捐獻給碑林。1938年,碑林整修時,于右任題寫“西安碑林”匾額,曾懸掛於大門之上。碑林還收藏了于右任很多草書、楷書、行書等碑石作品,代表了于右任各種字體的水平。

什麼是碑林

▲楊松軒墓碑,張伯苓撰文,于右任書丹。(楊博攝)

建國以後,碑林獲得新生。

1950年,以西安碑林為基礎,成立了西北歷史文物陳列館,1952年更名為西北歷史博物館、1955年更名為陝西省博物館。1952年,政府對碑林進行了徹底整修,對陳列碑石去粗取精,增加了各個朝代具有歷史和書法家價值的碑石。1961年,碑林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和1976年,陝西省文化局撥款,對《開成石經》和《石臺孝經》進行了修補。八十年代,增加了第七陳列室,對其他幾個陳列室進行了翻修。現在的碑林,自八十年代大修之後基本上沒有動過。

1993年,正式更名為西安碑林博物館,現擁有七個碑石陳列室,八個碑亭,兩個石刻藝術室,珍藏漢代以來碑石4000餘方,是我國保存古代碑石最多的地方,也是我國最古老的博物館。

什麼是碑林

▲如今碑林一角(楊博攝)

為什麼歷朝歷代對西安碑林都不拋棄、不放棄?

只因西安碑林實在太重要了,含金量高得無法衡量。

單從書法藝術的價值來說,碑林可以說是“書法藝術的故鄉”、“書法字體超級市場”,但凡學習書法的人,沒有哪一個可以跳出碑林所藏碑石的範疇。無論真草隸篆還是行書等等,碑林應有盡有,幾乎所有知名的書法大家的字在碑林都能找到。

西安碑林的名碑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幸福地暈去,因篇幅所限,只選取其中代表的少數加以介紹。

小篆祖宗碑——《嶧山刻石》

原石刻於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巡行天下,走到嶧山時,登高遠望,心潮澎湃,就命丞相李斯撰文記敘功業,刻石於嶧山之上。北周武帝時,刻石被武帝派人推到並放火焚燒,到開元年間,杜甫還曾賦詩“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開元以後,原石就不見了。現在看到的刻石是宋代以摹本重刻的。

什麼是碑林

▲《嶧山刻石》,宋刻本。(楊博攝)

《嶧山刻石》所刻文字,是秦統一六國之後所使用的天下統一的小篆,由“小篆之祖”李斯創制。刻石所刻文字大小相等、分佈均勻、規規矩矩,使得後世學習之人無法發揮自己的風格,以至於李斯自己不無得意的寫道“吾死後五百三十年,當有一人替吾跡也。”

果真,比五百三十年還要長些,唐代出了一位李陽冰,他是李白的叔父,他的篆書水平直追李斯,被稱為“李斯之後的千古一人”。碑林保存有其《三墳記》碑。

漢隸典型代表作——《曹全碑》

此碑刻於東漢中平二年,是王敞等人為曹全及其家世所立的事蹟碑,其中記載了黃巾起義等一些重大事件,補充了正史中的不足。碑石於明朝萬曆年間出土,1957年入西安碑林。《曹全碑》是漢隸中鋒圓筆書寫的代表,獨樹一格,藏頭護尾、秀美多姿、落落大方,是為千古一絕。

什麼是碑林

▲《曹全碑》拓片

離王羲之時代最近的碑——《廣武將軍曾孫產碑》

此碑最大的價值在於刻碑的年代距離王羲之寫《蘭亭序》僅12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書法的基本面貌。當時北方盛行魏碑,南方盛行行草,而此碑字體多為隸書,且寫得自由生動,剛柔並濟、富於變化、不拘一格。

什麼是碑林

《廣武將軍碑》拓片

千年來最富盛名的王羲之字碑——《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大唐三藏聖教序》是李世民在玄奘法師取經回來以後,為他翻譯的佛經親自撰寫的序,現存3塊碑。第一塊碑原文由褚遂良書寫,刻碑後立於大雁塔底層,稱為《雁塔聖教序》,至今為挪地方。另有一碑是褚遂良在左遷同州後書寫,稱為《同州聖教序》,先藏同州,現藏碑林。第3塊碑由弘福寺和尚懷仁從內府所藏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集字,歷時24年完成,開創了集字成碑的先河,為研習王羲之的字提供了絕佳的樣本。李世民對王羲之佩服的五體投地,經常讓臣下搜求王羲之的字,民間至今還傳說他讓御史蕭翼騙王羲之後代《蘭亭序》真跡的故事。

什麼是碑林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拓片

不寫《千字文》不算書法家——《智永千字文》

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一生刻苦研習書法,十年習字不下樓,深得先祖筆法,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都曾受他影響。《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時期,由周興嗣變成四字韻文教科書,很適合啟蒙學習和書法家練筆,智永之後,張旭、懷素、趙佶、趙孟頫等各朝名家基本上都有《千字文》作品。

什麼是碑林

《智永千字文碑》(局部)(楊博攝)

最能代表顏真卿字體——《顏勤禮碑》《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郭家廟碑》《臧懷恪碑》《爭座位稿》

相信學習顏體書法的人對以上六塊碑爛熟於心,其實它們都藏在西安碑林裡。顏真卿年輕時學習王羲之、褚遂良、張旭等人,後逐漸形成自己渾厚遒勁、氣勢雄強、雍容大氣的風格,世稱“顏體”。所謂字如其人,人們敬重顏真卿的字,更敬重他的人品和愛國情懷。安史之亂中,顏真卿和其兄顏杲卿奮力抵抗安祿山的叛軍,戰後數年又不辭老邁前往叛亂藩鎮傳旨,終死於李希烈之手。

什麼是碑林

▲《顏勤禮碑》拓片

什麼是碑林

▲《顏勤禮碑》(局部)(楊博攝)

絕對不能缺少柳公權——《玄秘塔碑》《回元觀碑》

柳公權與顏真卿號稱“顏筋柳骨”,同樣是楷書,顏真卿發力在肉,柳公權發力在骨,用筆挺拔,風骨崢嶸,世稱“柳體”,歷代練習者不計其數。他曾以“心正則筆正”勸諫唐穆宗,至今傳為佳話。

什麼是碑林

▲《玄秘塔碑》拓片

歐陽詢父子都是有碑的大書法家——《皇甫誕碑》《道因法師碑》

歐陽詢是唐初著名的書法家,自創“歐體”,其創作的《皇甫誕碑》是初學書法者臨摹的好範本。歐陽詢兒子歐陽通,承襲了父親的衣缽,號稱“小歐”,其創作的《道因法師碑》則極具“歐體”風格又有自己的新意,雖有不足卻也赫赫有名。

什麼是碑林

▲《皇甫誕碑》拓片(局部)

差點被外國人掉包的國寶——《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如果說西安碑林什麼碑最為世界知名,《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當仁不讓。它與目前收藏在倫敦大英博物館的埃及羅塞塔碑、巴黎盧浮宮的摩押碑和墨西哥城墨西哥國家博物館的阿茲特克授時碑並稱“世界四大名碑”。

什麼是碑林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額(楊博攝)

此碑有名不在於它的書法,而在於其獨特歷史。因為它記載了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對中西方都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紀念意義。碑石記載了唐貞觀年間,傳教士阿羅本來華,經唐太宗特許傳教的故事。

什麼是碑林

▲石碑拓片。碑文由波斯傳教士景淨撰刻,呂秀巖書寫並題寫碑額。碑身高197釐米,下有龜座,全高279釐米,碑身上寬92.5釐米,下寬102釐米,正面刻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上有楷書三十二行,行書六十二字,共1780個漢字和數十個敘利亞文姓名。

石碑於明天啟年間重新出土,世界譁然,成了西方人的一塊心病。20世紀初,有一個叫何爾謨的偷偷製作了一個複製品,妄圖以假換真,最後被陝西巡撫識破,緊急將真碑追回,複製品則任其帶走,複製多份後分送世界各地,真碑則於1907年安置在西安碑林。

除了書法,在碑林還能發現什麼?

實在太多了,比如一些有趣的故事。

滿清皇帝愛與漢人比誰更有文化。大概為了顯示滿人在學習漢學上一點也不比漢人差,碑林中收藏了大量康熙御筆手書的石碑,大部分鑲嵌在建築外牆上。還有些比較重要和大型的安置在陳列室中。雍正的碑也不少,其中一塊《賜嶽鍾琪書》是賞賜給時任川陝總督嶽鍾琪的。嶽鍾琪是年羹堯之後雍正較為倚重的將領,在碑文中,雍正誇讚他“智勇原無敵,忠誠實可風”,雖然沒有像對年羹堯所說的“朕甚想你”那麼肉麻,也足夠感動嶽鍾琪的了。

什麼是碑林

▲《賜嶽鍾琪書》(楊博攝)

雍正的兄弟如何保命。看過《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康熙晚期,九王奪嫡,胤禛成為笑到最後的人,除了早就是他的人和投靠他的人,其他的不是被圈禁就是被守陵。唯獨十七爺允禮自小遠離政治,自在逍遙。他年輕時向沈德潛學習(與畢沅是同學)詩書,沒有參加奪嫡,直到雍正元年才受封為多羅果郡王(甄嬛粉可以看這裡),六年後被封為和碩果親王(還是那個果親王),管理宗人府,還兼著六個騎的都統。

果親王除了幫助雍正打理政務和提攜弘曆之外,就是遊山玩水,寄情詩書。他在西安碑林留下8塊書法石刻和1塊畫碑。其中記載了他遊覽太白山、驪山溫泉等寫的詩以及賜予地方官的詩歌,其中《望太白積雪》真真是寫的極好的,孔子畫像也不錯。

什麼是碑林

▲《至聖先師像》拓片(楊博攝)

果親王並非如《甄嬛傳》中所演的被毒死,而是得了善終。他一直受雍正器重,是其託孤大臣。果親王無子,雍正便把自己的一個兒子宏贍過繼給他(弘贍的母親姓劉,不姓臻)。到乾隆元年,果親王患腳疾,三年後去世。

越平凡的人,墓誌銘上的字越少。碑林除了收集名人碑刻外,還有很多普通人的墓誌。其中有一個在隋代宮中看了一輩子宮燈的宮女,日子單調乏味,墓誌除了記述她的出處和歸途外,一生的經歷兩句話就概括了。只有達官貴人和有道高僧才有資格享受名家待遇,像于右任捐給碑林的《鴛鴦七志齋藏石》所記載的七對夫婦,均來自於北魏宗室,他們的故事可讀性就強很多。

碑林裡除了藝術,還有雞湯格言。

遲鈍人能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雖遲鈍,亦是上智;明敏人若心術不正,行事不端,不肯做好人,即明敏亦是下愚。(像筆者這樣遲鈍之人讀了頓覺神清氣爽)

什麼是碑林

▲楊博攝

難得糊塗、吃虧是福。鄭板橋的專利,油膩男人的藉口。

什麼是碑林

什麼是碑林

▲楊博攝

最有現實警示意義的是下面的《官箴》: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什麼是碑林

▲《官箴》(楊博攝)

這幾句箴言據考證為明代山東巡撫年富所撰,後由泰安知州顧景祥刻於泰安府衙。西安碑林所藏的《官箴》是清道光年間,由陝西延綏道臺顏伯燾帶來的,為其父刻石賜予兒子。1993年,時任央行行長在央行舉行的全國行長會議上引用了這段話,但他自己不清楚出處在哪裡,就請大家幫忙尋找。幾年後,金融時報總編輯楊其廣在參觀碑林時,無意中在一個角落裡發現了這塊碑,解開了謎底。

隨後,楊其廣將西安碑林所藏《官箴》拓片託人轉交給行長,如今,西安碑林成為廉政教育基地,《官箴》成為講解員重點解說內容,此為後話。

除了題寫“碑林”二字外,林則徐與陝西的淵源深到超出我們的想象。

事實上,林則徐早在1827年就與陝西結下不解之緣,擔任陝西按察使,遊覽了留侯廟、武侯廟等古蹟,寫下了很多感人肺腑的詩篇。

虎門銷煙之後,林則徐於1842年被髮配到新疆。中間路過陝西,一入潼關,就被好友接上,一路遊覽名勝古蹟以遣懷,留下了《遊華山碑》(現藏碑林)。因患瘧疾,在西安休養三個月,爾後前往伊犁。

什麼是碑林

▲《林則徐遊華山詩》(楊博攝)

在西安期間,他為碑林題寫了“碑林”兩個字,(至於少一撇錯不錯的網上有各種意見,就讓他們繼續噴吧)。

什麼是碑林

▲《碑林》題字(楊博攝)

走之前,留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中一首成為名詩: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第二句詩一經原總理吟誦之後,現在為官者都喜歡在發言稿中寫進去。去新疆三年後,林則徐被任命為陝甘總督、陝西巡撫,初上任就逢關中大旱,饑民無數,活下來的很多人成為刀客,集體搶劫吃大戶。林則徐一方面賑災,一方面逮捕一百多個關中刀客,總算幫助地方度過荒年。又一年,林則徐任雲貴總督,從此再沒來過西安。

西安碑林難道只有碑麼?

呵呵,只能說明你太幼稚了,隨便拎幾個出來瞅瞅。

景雲鍾。鑄造於唐睿宗景雲二年,故稱景雲鍾。此鍾由李旦親筆撰寫銘文,繪有龍、鳳、獅、牛、鶴等瑞獸及飛天形象。景雲鍾雖重6噸,聲音卻一點也不笨重,它的表面有32個鐘乳,可將鐘聲從清澈調成渾厚。景雲鍾雖然現在不發聲了,但是它的聲音我們天天都在聽,就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報時聲,西安西華門的報時鐘聲也是它。1962年為參加世界名鍾大賽響了一聲,一不小心就得了亞軍。

什麼是碑林

▲景雲鍾(楊博攝)

大夏石馬。十六國時期大夏赫連勃勃時期所刻,屬於少數民族藝術,極為難得。

什麼是碑林

▲大夏石馬(楊博攝)

東漢畫像石。大量的畫像石反映了東漢官員百姓生活百態以及精神世界,十分值得一觀。

什麼是碑林

▲東漢畫像石,原出土於綏德。(楊博攝)

昭陵六駿。不必詳述,全國人民都知道。

什麼是碑林

▲昭陵六駿之一,捲毛驄(複製品)(楊博攝)

“長安佛韻”主題新石刻藝術館。珍藏北魏至隋唐造像碑和單體佛像共151件,分為“眾生祈願”造像碑區和“寶相千顏”單體造像區。身臨其境,可以感受佛的無邊佛法和菩薩的普度眾生,體會當年出資造像之人一片虔誠之心。

什麼是碑林

▲觀音菩薩坐像,唐代。(楊博攝)

什麼是碑林

▲佛坐像,唐代。(楊博攝)

什麼是碑林

▲楊連照佛造像,北周。(楊博攝)

什麼是碑林

▲菩薩頭像,北朝。(楊博攝)

什麼是碑林

▲佛頭像,唐代。(楊博攝)

什麼是碑林

▲佛立像,北周。(楊博攝)

什麼是碑林

▲寶相千顏(楊博攝)

還有不期然的偶遇。筆者參觀碑林時,遇一學校組織學生擔任講解員為遊客講述石碑歷史。大約長相還不算兇猛,被一小女孩拉住講解,儘管磕磕巴巴,但總算順利完成,合影而去。其他學生皆有主動講解者,成功的向其他的傳授經驗,最終都完成了任務。

有書法老師帶一幫學生在碑林現場臨摹字帖。臨摹前老師講解“永字八法”,講得入港,手舞足蹈,眉飛色舞,學生們被深深吸引,路人也停下腳步,忍不住舉起手機。

什麼是碑林

▲講解書法(楊博攝)

新時代,西安碑林將何去何從?

以下皆為個人愚見。

第一,大可不必對《開成石經》搬遷持一邊倒的否定意見。因為此經自刻成至今已經被多次搬遷、修補,如果沒有歷屆政府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的投入,我們現在是看不到石經的。官方要全面衡量,一方面為公眾普及知識,做好解釋和闢謠工作,另一方面要切實從保護文物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衝著商業利益,做有傷人民感情的事情。

第二,碑林所用的石碑,大多為青石,看似厚重,其實極易磨損、斷折,無論地震還是人為搬動都有可能造成損傷,碑林管理方為了經濟利益長年累月拓印石碑,捶拓之法對碑林多少有損傷,很多遊客在留言簿上提議禁止拓印,但碑林方面置若罔聞。

第三,碑林很多功課其實做的並不太好。陳列室設備陳舊,玻璃罩反光嚴重,燈光沒有很好設計,想要攝影和觀摩勢必登天,各種設施老舊亟需升級改造。每一個陳列室毫無秩序,遊客大呼小叫、肆意觸摸碑文、騎跨龜趺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面對遊客的種種不文明行為,幾乎沒有工作人員去認真制止。西安碑林官方網站,其中錄入了很多館藏珍品,但是沒有一張圖片能點開觀摩。各種信息更新緩慢,很多竟然還停留在2013年。由於很多石碑與書法有關,每塊石碑旁邊缺乏較為詳細的介紹,導致很多遊客反映看不懂,不明白好在哪裡,自然也影響到碑林的文化傳播效應。

什麼是碑林

▲難以拍攝的《開成石經》(楊博攝)

第四,碑林一貫低調,不動聲色,寵辱不驚。由於碑林的低調,導致陝西文化檔次一直停留在關中民俗層次,公眾一直以為大雁塔廣場的噴泉、大唐芙蓉園的人造景觀、兵馬俑的秦俑才是最具顯特色的景觀,以為在在永興坊喝一碗摔碗酒、在回民街擼一串烤肉就是逛了西安。

第五,碑林擴張是好事,因為還有很多碑石文物沒有得到展示,公眾無法得知它們的存在,它們自然無從發揮自身的價值。如果能在新展區為他們安個家,同時對舊展區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大量利用新技術,更方便遊客觀摩和文物保護,無論對國家、對社會、對歷史都有好處。

十三朝古都最精華的部分在碑林,十三朝古都的靈魂在碑林,西安的根脈在碑林,“最西安”非碑林莫屬。

用好碑林,重中之重。改變碑林,切切慎重。希望我們就是劉璕、呂大中、畢沅、梁思成、于右任,碑林賦予我們靈魂,我們讓碑林得到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